此生难舍是读书
一个人总有些终生难忘、难舍难离的东西,会影响你一辈子。回想自己,我觉得就是读书了。
小学二、三年级时,字还没认全就开始读书。那时寒暑假没有什么作业,便全部用来读书。有时抱本大部头在那里看,大人们会说,你还不如这本书重,能啃得动吗?中学里有图书馆,也有时间读书。别人每周借一次书,我有时每周借两次三次。学校和家之间,有全市唯一的新华书店,每天路过,我一定要进去转一圈,看到心仪的书,便用省出的早点钱买下来。厚的买不起,只能买一两毛钱一本的,几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
1968年上山下乡回老家,白天干活,晚上读书。那时落后的沂蒙山腹地还没有通电,只好点着煤油灯读书,第二天早晨两个鼻孔黑黑的,满是油烟。后来入伍当兵,军营里可读的书不多,就是《艳阳天》《金光大道》《大刀记》那么几种,翻来覆去不知读了多少遍。后来部队号召读马列的六本书:《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我就让家里给我寄来,一本一本地啃。读来读去就成了连队的理论辅导员,还到师直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上谈读书体会。
1976年退伍后,一心想到图书馆、新华书店这样有书的单位工作,却不知怎么被分配到了银行。干了两个月,整天跟钱打交道,搞得头昏脑胀。经要求调到刚组建的五七干校政工科工作,除了参加劳动,工作之余就跑到教研室向理论教员借书看,同他们探讨一些问题。后来,五七干校和党校合并,我便由政工干部转成了理论教员。从此,工作就是读书,读书就是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退休。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缘由,我是如何爱上读书的呢?
先贤的启示。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军旅作家高玉宝讲他读书的故事。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猪。一天他路过一所学堂,里面朗朗读书声深深吸引了他,就趴在窗口如醉如痴地听。有一次他听得入了迷,猪跑了也不知道,被地主打得死去活来。当时我想,书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竟使他如此着迷。后来看到先贤的一句话做出了印证: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自身体验。通过读书,我结识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司马迁、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大小仲马、巴尔扎克、海明威、司汤达等,从书中感悟他们的悲欢,体验他们的际遇,从更广阔的视野了解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读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书,学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和分析眼前的事物,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家风传承。父母都是工农干部,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都酷爱读书。爸爸儿时读过几天私塾,入伍后曾多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他那个不太大的书架,被《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和党的文件汇编等塞得满满的,我还曾偷偷翻阅过他的一本本读书笔记。妈妈1944年参加革命后,在妇女识字班边学边教,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就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她曾带着我参加省委党校工农干部培训班,边学文化边学理论。她后来告诉我,那段学习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离休后,妈妈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我藏书中的那些红色经典,如《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林海雪原》《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等,她总是先睹为快。
在我的意识中,大凡事业有成者,无不自读书始。我的父母一生平平淡淡,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他们按照党的要求,认认真真读书,勤勤恳恳做事,养成了优良的品德行为,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口碑,也无声无息把这些传给了后代。
如今我已退休10年,仍然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大部头的书读不了了,每天必定收看《新闻联播》,浏览党报党刊,关注改革开放进程和党的理论发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老了,思想不能落伍。读书这个习惯,必将伴我终生,死而后已。■心飞扬摄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沛)在朋友圈里,大家通常晒晒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交流感情。但是,朋友圈并非法外之地。近日,市民刘某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图文并茂的消息。两天后,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就找上了他。记者看...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