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从“牢骚话”里了解民意

陕西日报 2018-04-16 08:00 大字

  张凤坡

  有一位优秀基层干部在介绍工作经验时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逆耳的‘牢骚话\’,领导干部是一味地反对‘牢骚话\’,还是学会从‘牢骚话\’里了解群众的实情,事关党性,关乎作风,里面大有学问。”“牢骚话”虽然不受欢迎,但“牢骚话”里有民意,只要辩证地看待群众意见,善于从“牢骚话”里找问题、找痛点、找不足,就能不断增强抓基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工作具有动态的属性,从设想到部署再到落实,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完成的。工作中有纰漏、有不足很正常,下级和群众在落实工作中遇到问题、难处的时候说些“牢骚话”也在所难免。“牢骚话”反映了基层的意见、群众的不满,但毕竟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不良后果,各级干部从群众的“牢骚话”里及时了解实情,及时调整工作,或者尽量满足群众需求,“牢骚话”就会遁地于无形。

  当然,构成“牢骚话”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制度政策的不解,有的是出于对工作的考虑,也有的是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由于立场不同、诉求各异,“牢骚话”中的民情、民意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需要认真掂量。对于因为工作而说出的“牢骚话”,要认真分析,把合情合理的地方拎出来用于完善工作;对于不顾大局、只图小利而说出的“牢骚话”,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防止有人“钻牛角尖”。

  “牢骚话”通常都很刺耳,让人听着不舒服。但是,大多数“牢骚话”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事出有因。胸中有不平之气,口中才有牢骚之词。延安时期,曾经有一位老农因征粮过多,说过一句很刺耳的“牢骚话”。毛泽东听到之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立即派人调查产生这种“牢骚话”的根源,减少征粮数量,减轻群众负担,展示了共产党人问政于民、有过则改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当前,机构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些群众对新政策、新制度不了解很正常,如果各级干部善于边开展工作边搞好宣传教育,解开群众心目中的疑惑,“牢骚话”自然就会减少或者消失。

  基层单位和群众对政策中有不解、工作中有疑问、生活中有困难,要尽量通过正常的组织渠道反映,不要在没弄懂政策、没进入状态的情况下只顾私下发牢骚。“牢骚话”虽然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时间久了,自己的形象、觉悟、修养都会受到损害,实在得不偿失。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群众的牢骚,就好比这“泾溪石险”,是航行的警示标;听不到群众的意见,就好比“平流无石”,看似一片大好,实则危险密布。各级干部要多下基层,多坐板凳,多与最底层的群众谈谈工作、聊聊生活,多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把群众的“牢骚话”当作一面镜子,改进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如此一来,“牢骚话”就会越来越少,赞美声就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民建林”里添新绿 民建宝塔区委员会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本报讯(记者董新银实习生孙玲丽)4月10日,民建宝塔区委员会组织40余名会员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旁的“民建林”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为圣地延安再添新绿。植树现场,民建会员们兴致勃勃地拿起铁锹,一起投入...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