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养殖引来脱贫“活水”

广西日报 2017-08-18 08:11 大字

本报记者 杨 波 通讯员 郭超前

8月15日一早,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平南村那榄坡贫困户刘远福便提着水桶,到该村龙虾养殖基地投喂饲料。一群群小龙虾张牙舞爪,掀起水花阵阵。“目前已建成的6口虾塘占地30亩,全年预计实现产值10万元。如果全村300亩废弃的山塘水坝全部利用起来,收益相当可观。”第一书记李石朝说。

记者了解到,6口虾塘均由村里废弃的集体鱼塘改造而成,原本已是塘坝崩塌、杂草过膝、臭水横流、蚊蝇滋长。去年底,该村与淡村商贸城合作,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建设小龙虾养殖基地,该村养殖的小龙虾可直接进入淡村商贸城销售终端,销路不愁。同时,企业投入6万多元整治池塘水体环境,修筑塘坝和水泥路,由于淡水小龙虾对水体清洁度要求较高,塘水3-7天一换,还要定期清理淤泥和水草,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我们因地制宜,将精准扶贫与“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清洁、高效特色养殖产业,实现1+1>2的多赢效果。”延安镇党委书记黄昌吉说。延安镇是江南区最偏远的乡镇,由于地理优势不够优越,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民增收。此外,农民对于发展特色产业心存疑虑,既怕种养出来的产品卖不掉,也担心祖祖辈辈耕耘及生活的场所遭到污染。为此,延安镇党委、政府以“政府扶助,企业带动,群众发展”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发展大青枣、小龙虾、黑豚鼠等清洁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打消农民疑虑。同时,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为各村产业找到买家,提高产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的种养殖规模,贫困户人均能增收500-1000元。

在城区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江南区定尧坡黑豚鼠养殖大户梁艺娇也带起了一股清洁养殖风潮。“黑豚鼠终生不喝水,以干牧草和甘蔗叶为食,一只黑豚鼠一天只需吃一根长牧草。它们的粪便无臭无味,收集后还能制成有机肥。”梁艺娇介绍,黑豚鼠出栏价达70元/公斤,市场前景不错,加上饲养环境清洁、繁殖能力强、出栏时间短,近两年该镇先后有35户农民加入她的养殖队伍,其中7户为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张超勇一家,去年领养了10对黑豚鼠,增收6000多元。

新闻推荐

市地震局检查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查漏补差加快速度

本报讯(记者董新银通讯员王昱博)8月10日至11日,市地震局对延安市城区新建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一行先后对凤凰山体公园、宝塔区山体公园、枣园广场、体育场广场、延河大桥广场、...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