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本 绽放芳华
在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为了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进,全市奋战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们不辞劳苦,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绽放生命芳华。他们的爱看不见、摸不着,像许多家长一样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无数学子温暖和力量,促使学子们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在此,我们对这些辛勤的园丁表示深深的敬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体现。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各级各类学校都在陆续开学,为此,我们特意把目光投向了老师群体,并特别投向那些基层一线的老师。我们从洛川选取了三位老师,他们的事迹平凡而普通,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他们身上都有令人动容的闪光点。
执着公益信念 绽放青春年华
——记洛川县中学教师袁卡
本报记者 张吉祥 通讯员 王宏民
袁卡是洛川县中学一名“90后”化学教师。年龄不大的她却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她先后获得延安大学杰出运动员、优秀学生干部,洛川县中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胜者,延安市最美志愿者、圣地慈善奖、学雷锋优秀志愿者、陕西省慈善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去年,刚开学不久,在洛川县中学举办的新教师培训会上,刚走上讲台没几个月的袁卡,在200多人面前畅谈自己的教学思考,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其自我思考、自我反思、总结提升的能力让人惊讶。
袁卡是一名共产党员。2007年,她还是一名受资助的初一学生时,就加入到了爱心公益志愿者行列。12年来,她兼职服务,积极主动参加公益宣传。从2007年至今,她兼任延安市慈善协会志愿者,义务承担了多次爱心捐助活动的宣传工作,还作为延安市优秀志愿者代表,在苏陕“双省双市道德模范”走基层暨发扬道德模范精神宣讲大会上作了大会发言。2012年,袁卡考上了延安大学。她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捐款捐物、义务大扫除、探望老红军、关爱孤寡老人、关心特殊儿童、看望受资助贫困学生等上百场爱心公益活动。她牵线搭桥,组织爱心人士助学敬老,足迹遍及延安好几个县区。截至目前,在她的帮助下,受助学生有百余人。
2018年9月,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袁卡又主动接过了爱心公益的接力棒,承担起了资助贵州黔东南贫困学生的任务。
更为可贵、更值得称道的是袁卡大学毕业后,秉承了农村姑娘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和父母一起实现了家庭脱贫,被乡亲们传为美谈。12年如一日,袁卡用真切的行动,用真心、细心、爱心、耐心、慈心、善心,感召着周围的人们,唤起了人们对公益和公德的认知。她为着心中的那份爱心和坚守,带头传播新时代正能量,成了身边人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和标杆。
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孩子!”
不忘初心,痴情公益作贡献;牢记使命,三尺讲台育桃李。相信富有爱心的袁卡老师,教书育人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他用行动诠释真善美
——记洛川县黄章乡中心小学教师陈莲民
本报记者 张吉祥
“莲民是孝子。”一提到陈莲民老师,认识不认识的人,因为这句话,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陈莲民三个字就成了十里八乡评价儿女们孝顺的标尺。
陈莲民是洛川县黄章乡太平村人,黄章乡中心小学教师。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他都被人称赞。他从教24年,多次受到表彰奖励,2014年获洛川县“师德标兵”,2019在延安模范评选宣传活动中,光荣入选6月份延安模范等。
孝敬父亲
陈莲民自小家贫,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虽然他排行老五,但是用父母的话说“他醒事早”,从小就似乎懂得孝敬父母、爱怜弟妹。小小年纪,他便帮父母做家务,或者下地干活儿。
1995年父亲病危,老人辛苦一生,噙着泪花,总是不舍:一来老伴儿常年患病,药不离口;二来小儿尚小,还未成家,父亲总是一万个不放心。面对此情此景,年仅十五的小莲民,强打精神,安慰父亲:“爸,你不是常说男大十五脱父子,我都十五啦,你放心养病,还有哥哥姐姐帮衬,我能照顾好你和妈妈的。”
回天乏术,抑或一语成谶,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但是小小年纪的他,总归是给了父亲些许的安慰。父亲的辞世,使他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唯一的选择便是休学回家和母亲相依为命。
伺候母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其他人一样靠果园谋生。本就孱弱多病的身体,风里来雨里去,备尝艰辛。陈莲民担心母亲,隔三岔五总要回家看看母亲。节假日,他便一头扎进果园帮母亲料理农事。“自己多干一点,母亲就可以少干一点。”陈莲民的想法简单而朴素。
2017年,陈莲民的母亲还是被病魔击倒了,尽管经过手术治疗但再也站不起来了。悲痛不已的陈莲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含着泪把母亲接回家里。
既要工作,还要照料母亲、料理果园,即便钢铁之躯,恐也难以承受,但陈莲民都默默地承受着。只要母亲的病痛不再发展,不再遭罪,他就心满意足了。
母亲卧床不起,时间一长,身上的褥疮越来越厉害。陈连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到处寻医问药,偏方弄了一大堆,总不见好。母亲疼痛不已,但倔强的她心疼儿子,皱眉咬牙忍着,实在疼痛,就轻轻呻吟几声。陈莲民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听说褥疮垫效果较好,他赶紧上网购买。看着母亲的褥疮一天天好起来,他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当人们称赞他时,他只是笑笑,认为只要心里有母亲,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一次,陈莲民回到家,看到母亲身下的粪便,心里不是滋味,他默默地给母亲清理干净。他看着母亲的泪花,心里盘算这不是办法。于是,他把母亲带到自己身边,只要自己在,就不让母亲遭罪。
陈莲民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儿子,只有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给奶奶洗袜子。
把母亲带到学校,方便照顾,但陈莲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学校的工作陈莲民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敢懈怠;母亲的一日三餐、熬汤喂药、吃喝拉撒都是他一人操劳。2017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健康的人尚且受不了,何况久卧病床的母亲。为了使母亲度过酷暑,四十多天的暑假,偌大的校园除了陈莲民和母亲,一个人也没有。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陈莲民颠覆着人们的“三观”。母亲卧床三年来,他总是这样腾挪翻身、洗衣做饭、端屎倒尿、推出推进、聊天解闷。不管任何时候看见,他都是笑呵呵地照料瘫痪的母亲,他明白困难再大,也不能把坏心情带给母亲,一方面影响母亲的病情,另一方面自己的辛苦就会前功尽弃。
敬业奉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莲民的故事感染着周围的人。学校的学生也被感动着,他们用稚嫩的话说:“陈老师人真好!”
当人们谈及陈莲民的故事时,他都谦逊地笑着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父母一生不易,生儿育女,历尽艰辛,为人儿女理当尽心尽力。”“咱是教师,为人师表,学生都看着咱呢。”朴素的语言,折射的是陈莲民的良知。
不仅如此,对工作陈莲民也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是学校后勤主任兼学生食堂管理员,几百号人吃饭丝毫马虎不得。食堂的事情,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尽力做到有条有理,师生称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莲民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用行动诠释着真善美。
不负韶华 爱洒教坛
——记洛川县中学英语教师雷夏荣
通讯员 张永春 本报记者 张吉祥
18年,6570天,她始终如一地用爱心与责任践行着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她,就是洛川县中学英语教师雷夏荣。泪水在她的眼里打转
2019年12月30日,学校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期末考试。一大早,雷夏荣和往常一样带班出操,像其他老师一样监考。晚上,她同样准时来到办公室,和几位同事一起批阅试卷,尽管她极力地克制着自己,但是那抑制不住的啜泣之声和无法掩饰的泪水还是被大家注意到了:眼睛红红的,有些肿胀;表情凝重,不像平时那急迫的样子。她擦干泪水,走进教室,讲评试卷,同事误以为她和女儿生了气,也没怎么在意。
12月31日,一个消息传开:就在12月30日,雷夏荣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听闻噩耗,热心的同事赶忙招呼,让她收拾一下请假回老家奔丧。
“临近放假,你们手头工作都忙,我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撇给你们,等阅完、讲评完试卷,我再请假。”雷夏荣强忍着泪水,对劝她的同事说:“再说,父亲去世是我一个人的事,学生的课却是七八十号人的事!”
最后,在同事的协调下,雷夏荣把自己下午的两节课调到了上午一二节。待上完课,走出教室,泣不成声的她才走向了主管校长办公室。
这只是雷夏荣18年如一日勤谨工作的一瞬。
为了学生,雷夏荣每学期都能够做到全勤,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不因个人私事请假。就在父亲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她也只是利用暑假到西安照看了几天。父亲病情稍有好转,她又赶回学校忙活起了学生军训的事情。
在雷夏荣眼里,学生的事最大,既然成为一名老师,她就要恪尽职守。
心装大爱,温暖学生
2019年春季学期,雷夏荣带高三文(四)班及文科艺术班两个班的英语课。为了便于管理班级和与学生交流,她特意把自己三楼的办公室搬到了离两个班最近的二楼广播室。每天她身边总是站着学生,不是给学生答疑解惑,就是给学生面批作业,忙得不可开交。
2019年4月29日晚上,学校准备第二天启用新作息时间,来校调节电铃的王瑛老师,看见广播室的灯还亮着。她很惊讶,难道是自己下班时忘记关灯了?她跑到办公室一看,才发现一个小姑娘趴在她的办公桌上睡得正香。原来晚上加班给学生辅导的雷夏荣把女儿丢在了办公室里。
王瑛轻轻地走到孩子跟前,想要把小姑娘抱到广播室那张简易床上。“妈妈,妈妈——”小姑娘迷迷糊糊地喊着。瞬间,王瑛心里一酸,眼泪流了下来。她深深地为雷夏荣如此认真工作而赞叹,为雷夏荣的爱、责任与担当而感动。
为了给学生省钱,雷夏荣把自家的云南白药给学生用,甚至学生一个本子、一张书桌贴纸,她都愿意自己去提供。她把自家工具箱一次次带来,给学生宿舍安装门闩、修理桌凳;她看到学生王某生病没吃饭,就自掏腰包给他买饭吃;学生左某下了晚自习请假回家,她亲自骑电动车把孩子送回家。2016届文科(八)班学生张某一个月未回家,雷夏荣亲手给她做了香喷喷的槐花麦饭……
有一次晚自习后检查宿舍,因为和学生交谈耽搁了一会儿,时间已经过了11点,结果雷夏荣出来时楼道的门上了锁,她就被困在了楼道里。
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对雷夏荣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儿。
雷夏荣成天忙于教学和班务工作,对家里人亏欠很多。她每天最多只能为家人做一顿饭,剩下的都是在外面将就着吃。有人开玩笑说:“你每月挣的班主任津贴都不够你们一个月的饭钱。”她笑着说:“没办法,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无关津贴。”
忙,且快乐着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风雨。雷夏荣老师始终坚守着人民教师的初心。
雷夏荣个头不高,身材瘦小,但是,她却既教着两个班的课又带着班,在校园里,人们经常看到她几乎是一路小跑着上下班的身影。
早上六点左右就起床,晚上十点半左右回家,雷夏荣的日程总是排得很满:每天上午,早操、早读、上课、批改作业,包括书面作业、背诵任务、每日阅读、听力练习等等,繁杂而紧张;每天下午,备课、做题、班团会、上晚自习……有时候,还有第三节晚自习值班,到宿舍查宿。
前两年,雷夏荣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大清早,作为班主任,她要带着学生出操,有时候,把孩子一个人安顿在家里,有时就干脆把孩子带着,和班上学生一起来到操场上出操……大冬天,孩子跟着她出操,那冻得红扑扑的小脸蛋,看见了的老师都觉得心疼。可雷老师乐此不疲!同事们都伸出大拇指夸她是“雷认真”。
2016届毕业生雷娜在留言里这样写道:“雷老师,您对我们的好,我们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我不明白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能够支撑起如此强大的内心。特别佩服您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体会。”
付出总有回报。雷夏荣的认真、敬业赢得了领导、学生及家长们的广泛赞誉。她多次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获得者”“县级教学新秀”“县级教学能手”“模范班主任”“县级三八红旗手”和“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6000多个日日夜夜,雷夏荣就这样以积极的态度、担当的情怀、奉献的精神和执着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教书育人的事业,用红烛情怀坚守教育初心,在追梦前行的路上奋力前行。
新闻推荐
泥土里长满故事 陕西洛川石头镇仁里府村扶贫干部车莹莹的“扶贫日记”
车莹莹在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刘园园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小雄2018年,我打上背包,带上行囊,前往陕西省洛川县石头镇仁...
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