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们,扎根基层的最美扶贫人

延安日报 2018-05-11 15:16 大字

肖豫东(左一)了解贫困户的香菇长势

王琼在帮村民做饭

编者按

2018年,是延安市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年。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精准施策、有效帮扶,确保延安市今年高质量整体脱贫。帮扶实效好不好,还得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扶贫干部们扎根基层、心系贫困群众,以坚定的信念、火热的豪情、过硬的作风,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想方设法落实政策、尽心尽力扶贫济困,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书写壮丽的人生,涌现了一批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让我们走近新时期“最美的人”。

愿为贫困户脱贫尽全力

——记洛川厢西堡是菩堤乡第一书记张俊峰

通讯员 王文斌 候翠 本报记者 王锋

在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推进期间,洛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菩堤乡厢西堡村第一书记张俊峰就是其中之一。他舍小家、为大家,致力于村子各项事业发展,让贫困户早摘帽子、早日脱贫。

2016年,张俊峰被派到厢西堡村。厢西堡是菩堤乡一个典型的川道村,村情十分复杂。全村共有139户450人,其中有贫困户39户136人。刚刚上任,他就马不停蹄地进村入户,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他认为,制约村子脱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产业单一、贫困户素质低、精神面貌差等方面。

2016年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针对村上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群众精神面貌差这些问题,张俊峰与村党委开会决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在产业上,转型发展,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在扶贫扶智上,通过“五比五评”等活动,努力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抛开村上的矛盾纠纷,一心谋求发展,争取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经过走访,张俊峰还发现,因为地处川道,无法发展苹果产业,群众的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玉米。厢西堡村是由三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相互之间距离较远,道路通行十分不便,到了销售季节,客商不愿意前来收购,直接影响了群众销售玉米的价格。针对这一实际,张俊峰和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多方联系、筹措资金,很快,就为三个小组之间硬化道路6.5公里。道路的硬化,使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方便了。

“第一书记到我村后修的这条水泥路,从2017年贯通使用。过去是出粮路面坑坑洼洼,好多客商不愿意来。自去年这个水泥路面打通,好多客商愿意到这来,今年玉米价格已经卖到了九毛二,出售粮食一点也不存在问题。”厢西堡村民李永峰如是说。

路修好了,脱贫致富有了基础。村党支部积极研究、实验,寻找增收产业。张俊峰了解到群众有养羊的基础,便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发展养羊。目前,全村养羊已经有1000多只,贫困户增收初见成效。部分贫困户还享受到移民搬迁政策,走出了川道。

“在张书记的帮助下,我的光景越过越好,现在楼房也住上,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谈及家庭生活的变化,厢西堡村贫困户王红丽说。

张俊峰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得到厢西堡村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菩堤乡党委书记解贺宏对张俊峰是这样评价的:“张俊峰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公道正直。尤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年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的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也提前制订了厢西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在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我们乡党委和乡政府非常认可,也是我们全乡第一书记学习的榜样。”

虽然厢西堡村面貌有了初步改善,但距离全面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以后的工作,张俊峰还有更多的打算,也希望通过自己努力,确保厢西堡村退出贫困村,早日脱贫。

“下一步,我们准备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两委\’会换届的契机,选齐配强班子,充分发挥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起好带头领路人的作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二是转变产业,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准备发展大棚蔬菜、羊只的养殖、苗目的培育,希望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早日脱贫致富;三是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修建文化娱乐广场,配齐健身器材,使农民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说到村上今后的发展,张俊峰的思路很清晰。

热心肠的“肖主任”

——记全市先进扶贫干部肖豫东

通讯员 高振华 本报记者 王锋

今年才40岁出头的他,瘦高的个头,由于替群众操心的缘故,头发稀少。就是这么一个略显普通的人,有着不普通的乐观品质。他20年的美好年华全都扎根于基层之中,以坚定的信念挥洒汗水。

当时光再向前追溯,1995年参军的他在部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先后三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两次荣立三等功。三年的从军生涯练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和破除万难的坚毅。他就是甘泉县劳山乡人民政府主任科员、林沟村挂片片长、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扶贫干部、群众心中热心的“肖主任”——肖豫东。

见到肖豫东,是在林沟村上。4月25日,刚刚处理完一位已脱贫家庭孩子上大学补助的他,接下来准备去看望一家贫困户。介绍起工作,他如数家珍,林沟村有7个村民小组,484户,1890人,人口占到劳山全乡的三分之一还多,贫困人口较多……在采访过程中,他的电话不时响起,村民求助和来访者电话不断。

照顾老年人是个难事情。去年11月中旬,肖豫东和同事们领着全乡37位老人到县医院体检,检查还未完全结束,林沟村89岁高龄的常桂英老人就突然晕倒。肖豫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二话没说,赶紧将老人背着,楼上楼下做检查。幸亏救治及时,常桂英并无大碍。安全把老人送回家后,肖豫东还是不放心,又特意提着礼品去看望常桂英老人。采访常桂英的老伴马忠耀时,马老动情地说:“我们俩不是肖主任的包扶对象,但肖主任还是一直在生活上照顾我俩,这让我们心里非常过意不去。真心谢谢肖主任!”

贫困户王艳丽是林沟村村民,大儿子智力一级残疾,原本一家人只能靠种地、打工挣点零用钱,收入很不稳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8月份,在肖豫东的协调下,政府先后出资为王艳丽提供钢架、保温膜,并为她们一家打了一口水井,拉上了电,建好了大棚……一家人在大棚里种起了香菇。截至目前,王艳丽已经收入了2万多元。“每天都能见利,比打工肯定强。种食用菌有些技术我们不懂,就请肖主任帮忙,他为我们想了很多增收的办法,随叫随到,从来不嫌麻烦,我们心里可感激了。”王艳丽动情地说。

靠产业脱贫的林沟村村民王海卫,今年36岁,高位截瘫,被认定为一级残疾。在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庭院养猪,猪圈修建、筹款、产业补助等一系列问题,肖豫东主动帮忙解决。说起肖豫东,王海卫充满了感激:“肖主任作为乡上的领导,对我们贫困户可关心了,经常跑前跑后,给我们办一些急事难事,不厌其烦,我们心里暖暖的。”

常年从事乡镇工作,肖豫东每天奔波于乡村和家户之间,早上七点起床,凌晨四五点睡觉,四五天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肖豫东给记者讲起了一件事。一个难得没公务的周末,中午时分的阳光分外和煦,肖豫东和妻子接学书法的孩子回家途中,忽然身后有人喊“肖主任、肖主任,你去哪?”肖豫东转过身,这不是登山峪养香菇的任庭兰么,身边的一大篮子香菇基本卖完了。只见热情的任庭兰说:“平时城里见不到你,这点香菇你拿回去吃!”她一边说着,一边把余下不多的香菇往袋子里装。肖豫东走上前去,和任庭兰聊起了香菇的种养情况,并真诚地告诉她:“你也不容易,能多卖就多卖点。”婉拒了任庭兰后,肖主任深有感触,“从一开始工作难以开展,到后来和村里人如同亲人一般,这是真心付出的结果。”

“肖主任不光热心肠,身上的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对工作非常认真,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办事情。”提起肖豫东,林沟村曾经的第一书记雷鸣这样说。

谈起这么多年的乡镇工作,肖豫东说,“扶贫工作就是要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为贫困户办实事,在扶贫这条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要尽力帮助没有产业的群众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让贫困人口也能过上好光景。”

陈志元:带领贫困户闯出一片新天地

通讯员冯妮娜 本报记者 朱佳雨

“我村的地大部分是台碱地,不适合种苹果树。我的5亩地原来种得都是玉米,年年被野猪和羊鹿子糟蹋,也卖不上价钱,所以今年就全部改种了双季槐。5亩地一共种了550棵树,钱都是志元娃垫资的。”4月20日,在洛川县旧县镇桐堤村双季槐种植基地,贫困户袁桂玲对记者说。

袁桂玲口中的志元娃就是洛川县红果金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志元。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父亲、合作社社员及贫困户们在双季槐树间里撒着苜蓿籽。

“双季槐树间套种苜蓿,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还增加了一项收入,附近的广丰养羊场都是从宁夏买苜蓿,现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今年形势不好,倒春寒影响苹果产业,还好有双季槐和苜蓿。就像这种3年树龄的,一亩卖上2000元,光这块50亩地就能卖10万元。”陈志元介绍。

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陈志元,那就是不适合栽种苹果树的台碱地、四荒地、沟地,除了种玉米,还能种什么?

2015年初,他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山西省稷山县上廉村大规模栽植双季槐的新闻,顿时豁然开朗。看完新闻,他立马上网查看关于双季槐的介绍。他了解到双季槐是国槐中以生产槐米为主的优良品种,以每年可以采摘两次槐米而得名,喜阳、抗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同时,槐米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预防中风、凉抗炎、祛痰、止咳、抗病毒等作用。

当得知洛川县同山西省稷山县属同一纬度,地形气候和洛川基本一致,是双季槐的天然适生区后,他便驱车前去稷山县考察。半个月后,他回到洛川,决定引进双季槐项目,做槐米产业。

“每亩栽植110棵,七年生丰产每棵槐树可采摘5公斤干槐米,亩产55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最低16元计算,亩产值可达8800元,除去肥料、农药等投资,每亩净产值可达7700元。”陈志元一边给记者讲着,一边在本子上计算着。

近年来,陈志元采取自己栽植加盟、出让空闲土地加盟、签订劳务合同加盟等多种合作方式,大面积示范栽植双季槐,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目前已有十余户加盟合作,种植面积100多亩。

王秋生是村上的贫困户,虽家里种了15亩果园,但10亩是幼园,剩下的5亩园子是老果园,产不出量,卖不上价钱。为此,陈志元以比市场价高40%的劳动报酬将其雇用到自己的双季槐基地干农活。而像袁桂玲这种拥有符合生长双季槐土地的贫困户,陈志元每棵苗子补助1.5元。

“我跟着志元去山西考察了几次,觉得这个项目能行,当时回来,我就种了15亩,还和合作社签了协议,即使卖不了,合作社会按照最低10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所以也不用担心销路,给我们社员吃了一颗定心丸。”社员陈志军笑眯眯地说道。

今年4月上旬,延安市富县、安塞区有关部门及洛川县永乡镇北贺苏村相关人员先后前来考察,咨询双季槐的生长习性及槐米的市场前景。

谈起陈志元,该村村书记刘小平不禁竖起大拇指,“年轻人看得远,对村上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能利用沙荒、沟峁等地,带动群众发展第二产业,来个双保险,将来规模起来了,发展前景会更好!”

“过几天准备再种20亩药材黄精,后面还会继续扩大双季槐栽植面积,发展林下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做大做强槐米产业,为农民增收,为贫困户闯出一片新天地。”谈起未来,陈志元满怀信心地说。

扶贫路上二三事

——记富县牛武镇清泉寺村第一书记王琼

通讯员 张伟莉 本报记者 朱佳雨

王琼书记好娃娃,吃苦耐劳为大家先修广场后平地,挖了水渠保护地自来水管压到家,群众高兴笑哈哈先洗脸后刷牙,环境问题么嘛达你就是个好书记,给群众造了好福气……

这是富县牛武镇清泉寺村贫困户夸赞第一书记王琼编的快板。

1984年出生的王琼是富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的一名普通职工,担任第一书记已经有两个年头。

见到她时,她正带领着顾客在贫困户家买土鸡。说起她的故事,群众赞不绝口。

故事一:引水入户

清泉寺村共有清泉寺、邓家沟、徐家塔、郝家塬、桃家庄5个村民小组组成,253户803口人。

王琼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清泉寺组与邓家沟组都没有自来水,人畜饮水都比较困难。

她决定把解决自来水作为自己入村后的第一件大事来干。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自来水远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调查测量、制定措施、申请项目资金……她遭受了无数白眼,吃了很多闭门羹。

“当时我娃才3岁,我每天早出晚归,家人不理解,老百姓不信任,不配合,我经常感到无助,但是我坚信一定能把这事办成。”王琼说道。

半年时间,她软磨硬泡,终于申请到了资金,实现了引水入户。

“要不是她,我们现在还得到几公里的地方挑水吃。这是个好娃娃,能吃苦,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我看见她就跟我自己的女子一样亲。”清泉寺村的蔺丕让高兴地说。

“王琼担任第一书记这两年,村子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桃家庄组和郝家塬组通村公路也硬化了,解决了200口人的进出难的问题。”党支部书记李武斌说。

故事二:贫困户李小虎和梁世明的暖心话

贫困户李小虎的妻子去年因肺癌去世,王琼主动帮李小虎申请各项求助资金,与村干部一起帮助李小虎料理后事。

“我家里出了事,她经常会来我家看望我的两个孩子,心地特别善良。”李小虎眼里泛着泪花,“去年我妻子患病住院的时候,她还号召村里给我捐了2000块钱。”

“现在,我们帮李小虎在富县服务区联系了个工作,两个孩子家教的费用我们也给付清了。周末我经常会去李小虎家,给孩子们带一些水果和学习用具之类的,想让两个孩子的童年多一丝温暖和关怀。”王琼的两眼开始泛红。

63岁的梁世明也是清泉寺组的贫困户,去年收入高达3万余元。

“前年王琼帮我联系,给我发放了200只鸡。还给我宣传、帮忙销售,连着两年,我养的鸡卖得一只不剩。”梁世明激动地说,“包括我现在住的新房,都是王琼帮我联系赊料、贷款才盖起来的。”

“王琼,中午来我家吃饭,我把饭都准备好了。”饭点一到,总有人上门来叫她去吃饭,把心事和她分享。

“两年多了,对这有感情了,我觉得他们也是我的家人。”王琼笑着说。

在王琼的民情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山路弯弯,延伸着希望。绿水青山,孕育着梦想。小小的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与村民们一起携手奋战,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前方……

新闻推荐

洛川一民居冰柜内发现大量野生动物尸体

    阳光讯(记者孙子龙实习记者韩丹)“五一”劳动节期间,洛川县森林公安局为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和森林资源安全、守护青山绿水,结合公安局《严厉打击非法设置电网专项行动...

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洛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