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衔接 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这样干

华商报 2022-02-13 06:21 大字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按照“创新机制、明晰目标、守住底线、全面小康”的要求,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衔接。

日常服务来“小城温馨驿站”

吉家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位于黄龙县城东侧,占地面积41513平方米,总投资8198.58万元,建设住宅楼13栋,单元房556套,安置搬迁对象458户1269人。

创建面积600平方米的“小城温馨驿站”,按“一厅七室”布局建设。“一厅”即便民综合服务大厅,受理社会救助、政策咨询、矛盾纠纷、创业就业等搬迁群众诉求事项;“七室”包括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医疗卫生室等,围绕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各类日常温馨服务。

建立“一询二问三访”

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

“一询”即开通一部“440”(事事灵)热线电话,广泛收集搬迁群众的民言民语民声。

“二问”即发挥楼栋长和单元长作用,每周入户查看群众生活情况,汇总问题,分析研判,按照信息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和工作需要,分级分类调度农业、教育、卫生、人社、民政等公共资源,及时高效处置。

“三访”即根据部门反馈的处理结果,对群众进行定期回访。

目前,对入住该小区的12户监测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并对458户搬迁群众落实“一询二问三访”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

建立产业、医疗等长效帮扶机制

根据搬迁群众诉求和实际情况,整合城区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资源,分类施策,稳就业、育产业、降支出、促增收。

一是建立“4+X”产业(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大闸蟹、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链)就业帮扶机制,根据搬迁群众原居住地产业情况制定帮扶提升计划,依托中蜂产业园、干果公司、电商孵化基地等企业,对搬迁居民的核桃、蜂蜜等农产品加工包装、集中代销,提升附加值;依托各类机会创造、解决就业,发展地摊经济124户,代销搬迁群众农产品5000余份,人均增收1200元。

二是建立“五级联动”卫生医疗保障机制(省、市、县、镇、社区五级卫生医疗保障机制),依托“行走的医院”、镇卫生院、片区卫生室,对居民轻微病患实时提供诊疗服务,对急难险等重大疾病患者,及时启动服务预案,协调组织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集中诊疗,确保群众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建立“控辍保学”教育培训机制,针对留守儿童和在校学生,开办“六点半”课堂、“家长学校”,进行学业、心理辅导,确保不辍学;依托职教中心、就业中心等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果园管理、旅游就业等技能培训,提升劳动技能,提振致富信心。

四是建立“4+1”兜底保障机制,及时落实兑现民政救助、医疗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救难救险帮困的叠加政策,兜住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底线。

各类温馨服务帮居民融入社区

按“医养结合”方式,通过政府第三方购买服务,依托红叶家政公司和医疗卫生室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监测、洗衣、做饭、理发、心灵慰藉等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建秧歌队等六支文化娱乐队伍,使小区居民“住在小区、学在小区、乐在小区”。

针对搬迁人员构成复杂、文明卫生习惯差等问题,社区采取“规范整治+教育引导”等措施,每季度由居民代表和服务站工作人员评选卫生标兵、好媳妇、好公婆、道德模范,形成“比学赶帮超、争做好公民”的良好氛围;

社区送学小分队上门送政策、送法律、送就业、送医疗、送技术、送服务,定期开展了“道德大讲堂”“送法进小区”等活动,让“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构建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新闻推荐

陕西黄龙“:保姆式”托管 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全媒体记者张小雄通讯员刘文峰王华冬闲人不闲,人勤地生金。1月11日晚,尽管室外寒风凛冽,但陕西省黄龙县三岔镇四条梁村四条...

黄龙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