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绿满城 舒展生态新画卷 黄龙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纪实

延安日报 2021-12-21 09:56 大字

县城新建的体育场

老旧小区改造

中蜂养殖(资料照片)

风力发电

通讯员 王华 记者 常青

行走在风景如画的小城黄龙,蔚蓝色的天空下,郁郁葱葱的林木、赏心悦目的景色……近年来,黄龙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开展践行“两山”理念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带动、产业富民、全面振兴”发展战略,实现了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交相辉映,开创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筑牢生态之基 构建发展屏障

“以前雨水污水混合排放,一到雨天,雨水就会混着污水大量排入河道,河道中的清水在遭遇多次降雨后,就会变得臭烘烘的。雨污分流后,河水变清澈了,空气也清新了。”县城居民张爱香说道。

据了解,黄龙县从开展污水源头治理以来,对城区排污口进行全面封堵,城区污水管网长度延伸至44公里,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铺设乡村污水收集管网30公里,建成投用13处镇村污水处理站和3处污水收集罐,形成了“县有厂、镇有站、重点村有收集罐”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除去覆盖城乡的“网格化”硬件设施体系的建立完善,守护黄龙一汪碧水的还有全县47个村的“护水员”。每天,天刚蒙蒙亮时,瓦子街村党支部书记刘忠玉就开始自己的“巡河之旅”,每天要去仕望河一次,是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同时,村上定期组织志愿活动,开展河道垃圾清理、问题反馈等工作,做好“污水零直排宣讲团”的宣讲员、红色志愿护水队领队、“水眼金睛监督员”,从源头治理,狠抓“河长制”,才能“河长治”。

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是厚植在黄龙人心中的执着追求。在界头庙镇西石林行政村有一个“造林王”,名叫王长贵。过去10年里,他的植树护绿从未断过,为黄龙积攒了一大笔“绿色财富”。2012年至2015年,王长贵先后栽植了3000多亩各类造林绿化苗木,成活率都达90%以上。这么多年,他人瘦了,也黑了,但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荒山一点一点变绿。

在“王长贵”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黄龙县完成全民义务植树60万株。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37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83%,乡镇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如今,在黄龙“,植绿护绿从我做起”不仅是人人皆知的口号,更是每个黄龙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森林防火警钟长鸣,违规用火害人害己……”每天清晨,三岔镇长石头村村民最先听到的是本村秦大智家的鸡鸣,然后就是他的防火喇叭声。

秦大智一家6口人中有2口人是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搭上了产业扶贫的“和谐号”顺利脱贫。2018年,村上选拔生态护林员时他第一个报了名,主动承担起本村和周边严家畔组的防火工作。每天他都要走十几公里山路巡山,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我是看着这片林子一天天长起来的,它是这么的绿,可不能在我们手里毁了。”对秦大智来说,为后代守好这片“希望之林”,是他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黄龙县坚持生态为基,筑牢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四大”保卫战,“河长制”落实到位,“林长制”启动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84%、污水处理率86.1%,47个清洁乡村、生态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4%。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园林县城,已成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夯实设施基础 实现城乡均衡

走进公寨沟水库项目建设基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建设大坝主体,现场一派忙碌景象。“项目设计总库容525.6万立方米,计划总投资2.035亿元,目前已达到水库临时蓄水的条件,我们正在倒排工期,加紧施工,计划明年6月大坝主体全部完工。”公寨沟水库工程项目负责人宋兵告诉记者。

公寨沟水库位于距离黄龙县城9公里处的石堡川河上游,是一座以黄龙县城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可满足黄龙县城3.5万人生活用水和5000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将为黄龙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坚强的支撑作用。

公寨沟水库建设,让黄龙人的生活生产没有后顾之忧;老旧小区改造,则给大家带来了喜悦的“宜居福音”。

“院子里重新打了地坪,进水和排水管道都改造好了,楼房外面还加上了保温层,楼顶也做了防水处理,这几天正在安装电梯,以后上下楼也方便了。”近日,在黄龙县粮食局家属楼改造提升现场,居民刘世欣高兴地说。

黄龙县2021年共分三批,对38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其中以给排水管网、屋面防水、外墙保温安防监控系统等为重点,对小区内道路、供电、水管、屋面防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充分征求居民加设电梯意愿,让老旧小区改造既“好看”又“好住”,从源头上解决了老旧小区群众的生活难题。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让县城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那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得力“助推器”。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通村道路、摆放整齐的生产生活用具……行走在三岔镇梁家山村,目之所及让人倍感心情舒畅。无论是过往行人,还是本地村民,都能深切感受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为彻底整治人居环境,我们制定了‘门前四包’制度和村规民约,实行两年来,村民已经养成了每天下地前先打扫卫生的好习惯,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孟小平高兴地介绍说。

“现在,家家户户门前没有乱堆乱放的杂物了,垃圾桶定时清理也没有了异味,村子美起来了,来我这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生活在这里,我很幸福。”在梁家山街道开烧烤店的村民赵则平开心地说。

近年来,黄龙县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致力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县完成保障住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38个,城区杆线下地、城区道路改造、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启动,建成335处供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97.86%,实施了第二水源公寨沟水库及供水管网工程。榆蓝高速黄龙段建成通车,韩黄高速开工建设,G242线旗杆庙越岭隧道贯通,累计改修新建620公里县乡道路,实现村村通油路。24个美丽宜居乡村、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对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全县城乡电力配套全覆盖,城区4G网络和宽带网络全覆盖,“5G+光网”项目签约,5G+智慧黄龙暨数字乡村战略项目签约,通信基础设施有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

壮大生态产业 增添振兴动力

黄龙县山清水秀,有“中华蜜蜂之乡”美誉。每年的春夏秋季,漫山遍野盛开着各色鲜花,吉家河蜂场就分布在这青山绿水间。蜂场内,蜂农刘超正忙着对蜂群抽脾、保温,确保能够繁育出一批健壮的越冬蜂,为蜂群安全越冬和来年的春繁取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养殖中蜂6年了,共养殖150箱,年收入大约在13万元,这小蜜蜂如今成了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了。”刘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带给黄龙的惊喜不止于此。驾车行驶在崾崄乡崾崄村至鲁家塬村路段上,极目远眺,巍巍苍山上残雪点缀,夺目而入的几十个高耸洁白的风电扇叶鳞次栉比、迎风转动,将清洁能源送给千家万户,也给冬日静谧的黄龙增添了几分灵动。

目前,黄龙县已建成8个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261.6兆瓦,其中5个光伏项目111.6兆瓦、3个风电项目150兆瓦,中电投崾崄50MW风力发电站项目是其中一个。

“‘十四五’末,黄龙将建成3000兆瓦新能源项目。我们力争将黄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县’。”黄龙县经济发展局项目办主任潘耀民介绍说。

发展生态旅游,是黄龙县生态优势持续释放红利的又一生动诠释。

多彩黄龙风光秀丽惹人醉,锦绣山城滑轮竞技展风采。今年的4月3日,“心往北京滑向2022”全国越野滑雪(滑轮)推广系列活动——陕西省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暨延安黄龙轮上长征公开赛在黄龙县盛大开幕。活动共吸引带动来黄游客1.2万余人次。

“漂流节、红叶节、冰雪运动节、山地自行车赛、65KM超级越野赛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体育+旅游’模式在黄龙县的又一具体实践,对宣传县域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成为彰显黄龙生态魅力的亮丽名片。”黄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延虎说。

近年来,黄龙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全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产业生态化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以蔬菜、大闸蟹、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全市首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电站在黄龙并网发电;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获批省级旅游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初验,初步形成了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

乘风破浪会有时,黄龙县将持续巩固发挥生态优势,壮大生态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早日将黄龙建设成为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示范县。

新闻推荐

陕西省山地救援演练在黄龙举行

救援人员将“伤者”运下山“一名登山队员失联,请求迅速展开救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在黄龙县上演。而这是...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