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药入田 种药上山 黄龙县圪台乡奋力打造“药材之乡”

延安日报 2021-11-19 09:03 大字

荆发明在查看苍术的长势

两年苍术苗

五味子药苗基地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王静

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村口立着一块牌子:“引药入田,种药上山”。牌子后面是占地25亩的苜渠中药材育苗繁育党建实验田。实验田分六个区域,繁育品种有芍药、苍术、羊红膻、五味子、白术、麦黄草,约5万株药材苗木长势良好。

1 引药入田 生态资源下山来

马场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担任马场村村干部已经有37年了,他是“引药入田,种药上山”的见证者。

说起“引药入田,种药上山”这八个字,荆发明打开了话匣子:“可以说它是圪台乡中药材种植的妙招。”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川遍地无闲草,说的就是这里的野生药材多。”荆发明说,圪台乡野生中药材有300多种,可野生的再多,也得上山去找、去挖,而且也有挖完的时候。他们就通过‘引药入田’的方式,筛选繁育大田移植的品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指标。以后,这块田里每年可出土5万株苗子,按照平均每株2至3元预算,就能为马场村集体增收10到15万元。

可以说,苜渠村党建实验田的建成,有效破解了圪台乡种植药材的群众外地调苗成本高、成活率低、盲目尝试等难题,为圪台打造“药材之乡”迈开了第一步。

2 种药上山 林草资源活起来

记者跟随荆发明来到山上,山坡林地间的苍术长得密密麻麻,已经高过小腿弯处。

“这片林子是我们马场村种的苍术。在退耕还林地里种植药材,光土地流转费就为村集体节省40万元。我们村80%的群众有退耕还林地,共500多亩,把药材种到退耕还林地里,林草资源就活起来了。”荆发明手里拿着刚挖的一株两年生苍术对记者说,粮食不减,经济上去,这是我们践行乡上的“耕地种粮稳产、林地荒地栽药”的思路。

“我们种植的中药材和野生的一样,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产品,每年都有人主动上门收购,销路不愁。按市场价每公斤34元计算,效益相当可观。”荆发明说。

根据中药材的生长特性,把中药材种入退耕地、荒坡地,让“闲置”林地、荒地成为资源,变成一项主导产业,可以说是马场村的一次创新。如果说党建实验田有效破解了药农外地调苗的难题,那么“种药上山”则为圪台乡建立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绿色药材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3 党建引领 基层组织强起来

圪台乡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判断支部是否过硬的主要因素,既要“建”出好项目,也要“引”来好产业。党建实验田便是由马场村支委先试选育品种,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让群众少走弯路,为群众蹚出中药材的致富路。

据乡村振兴专员路康乐介绍,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是圪台乡对“两山”理念的有效实践,中药材种植污染少,有利于“生态修复”,同时中药材经济价值高,既保护了绿水青山,也坚守了金山银山。

小小中药材,为圪台乡经济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马场村组建了马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试种了2100亩丹参、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喜获成功,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马场村党支部将分散的农户继续组织起来,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入股,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兑现特色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社与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圪台乡以苜渠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连片种植中药材的种植基地逐步形成。

据了解,马场村群众种植药材,按照市场价格测算,平均每年每亩增收3000至8000元。目前,圪台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达到1490亩,还将在长村建立第二个中药材实验田。同时,该乡在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合力打造黄龙县首个“药材之乡”。

新闻推荐

省工商联携爱心企业捐赠55万元助力黄龙灾后重建

本报讯(记者杜音樵通讯员白杨越)10月18日,省工商联携爱心企业向黄龙捐赠55万元助力灾后重建。省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向...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