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地塬村的前世今生
村里的老槐树
苹果丰收了
母子槐
黄龙县崾崄乡太地塬村,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子。
对于太地塬村的过去,众说纷纭。一说太地塬村在几百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大的瘟疫,全村人无一幸免,从此人烟绝迹。二说太地塬村过去是屯兵训练营地。此地塬面宽阔,森林茂密,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周沟壑纵横,临近塬面,立陡难攀,易守难攻。三说过去匪患严重,土匪经常进村劫掠,村东寨子是专门为躲匪而建。村民为躲避匪患纷纷搬迁外地再没有回来。
说太地塬村是年轻的村子,是说现在居民中,没有一户是原居民。1938年前后,曾在洛川康塬、大韩村居住过的冯姓人家,先后在太地塬西坪开垦土地,春季种完就走,秋季再来收获,后来就选择南边第一排较好的窑洞居住下来,成为第一批入住的村民。紧接着从洛川教场坪、双庙等地移居到太地塬的黄家、谢家、向家、贺家、周家等先后入住太地塬村。
这一批村民的到来,使这个沉寂了数百年的古老村落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批人披荆斩棘,垦荒种地,逐渐把周围土地开垦出来,先后开出西坪、马家坪、方块地、老郭峁、八十亩地等。
1953年6月,在黄占魁的带领下创办了黄龙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名“源泉社”,黄占魁担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他带领群众修涝池、盖学校、建果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崾岘乡苹果发展的创始人。1957年,黄占魁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以陕北老区参观团成员的身份赴京参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新居民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先后送子女到洛川的土基等地上学。不仅如此,还在太地塬办起了学校,从小学一直办到八年制学校。
六十年代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难民相继入社,为了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生产队又收了铁匠、木匠、医生等,这部分人全部入住窑科,因不够住又沿窑科东部新挖窑洞数孔。太地塬此时达到60余户300余人,其中窑科住户占一半以上。
七十年代初,太地塬组织全大队男女劳力,对南北两个土桥进行加宽整修,使桥面下降丈余,又在桥西填土数十万立方,终于达到可通拖拉机、汽车。当时村民老黑子在筑桥时因垮塌遭掩埋,险些丧命。后又组织全大队劳力对太地塬至白城桥道路进行改线拓宽,终于结束了白城桥到太地塬不通汽车的历史。
八十年代,太地塬烤烟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村民靠烤烟盖了新房,箍了新窑,娶了媳妇。村子不断向西、向北扩展,窑科的农户全部搬上塬,改善了居住环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太地塬人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然而,在八十年代,许多偏远的农村还是靠着煤油灯照明,太地塬村也不例外。于是,“通上电”成了全村人共同的梦想。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梦想,在乡政府领导组织下,村里达成一致,“拉电”所需资金公家出一部分,村里集资一部分,前期按每口人100元,后期低压改造再集资。同时,村里所有壮劳力都要做义务工。该工程从1989年筹划,全村人同心协力,在当时机械不够先进的条件下,靠着人力,全村一起上,运送电杆、挖电杆窝子、栽电杆,现实版的“红旗渠”精神在太地塬村重演。一年以后,太地塬村成了黄龙山首先“亮”起来的村庄。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回来了,接着,洗衣机、电冰箱接二连三地搬进了农家院。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乡上的九年制学校就位于太地塬村,老师们常因为这里条件落后而想调走,电拉通后,老师就安心地在这里工作了,因为别的乡村多数还没通上电,村子也没这么红火。
有了电视,接收的信息量就会增加,村民的眼界就更加开阔。九十年代起,太地塬村在全县率先大力发展苹果,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现在一半以上的住户在县城购置了房产,三分之二的村民有汽车,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住户占到一半。村支部书记康福明说:“太地塬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发展苹果,2000年后苹果就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到了今天,70余户家家有果园,今年果价在3.5元左右,据初步统计,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一条崭新的道路伸向远方。太地塬村在2010年通上了柏油路,2017年重新实施道路加宽工程,到了今年,在县、乡领导的关心下,各自然村的柏油路全部贯通。“路修好了,苹果价钱自然就上去了。人富了,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高了,太地塬三个自然村有两个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另外一个正在筹划中。别看我们村位置偏远,但咱太地塬人思想观念永远不会落伍,在奔小康的路上也永远不会落后。”康福明对此深有体会。
新闻推荐
想体验黄浦高速吗?那请带着感动出发 黄浦高速黄龙段修筑历程侧记
●施工现场?●双幅贯通?●石堡川河2号桥顺利贯通?●互通立交?●界子河大桥通讯员窦可军记者常青“看!咱...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