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黄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

延安日报 2020-12-01 02:06 大字

?●黄龙县乡村旅游节暨2020爽游黄龙避暑季启动仪式

?●圪台乡马场村正在召开“板凳会”

?●干净整洁的党安新村

?●“印象圪崂”乡村大舞台

通讯员 段导茹 记者 常青

“环境美,生活便利,心情舒畅”是近两年来黄龙县人民群众生活的切实感受。自全县“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及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文明新风随之吹到了黄龙大山的沟沟峁峁,文明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迅速生根发芽。一个个创新阵地的建立,一桩桩惠民实事的办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大舞台”活跃在乡间的“精神食粮”

白马滩镇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美丽景色,这里不仅风景迷人,还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群众个个都是民俗文化的“代言人”,书法、绘画、吹拉弹唱样样行。

“印象圪崂”位于白马滩镇神玉村,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一个景点。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在这里,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一个藏在森林里的诗意田园村庄,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周边市县及西安的游客前来游玩。“以前游客来了,逛完景区就走了。自从乡村大舞台搭建起来,游客看完景区还要看表演。游客就留住了。大舞台也给咱们当地的群众活跃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好的交流平台。”白马滩镇组织委员贠变侠说。

今年5月23日,“寻觅乡愁,乡约黄龙”黄龙县乡村旅游节暨2020爽游黄龙避暑季活动在黄龙县白马滩印象圪崂广场隆重启动。随后,除了阴雨天气,每个周六傍晚,白马滩镇“印象圪崂”广场就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乡村大舞台,表演的是咱白马滩镇传统文化节目,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这种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节目很受游客喜爱。”贠变侠边走边介绍,“村里的文化能人、群众,经常在广场上交流学习,编排节目,创作热情高涨,都想上咱们的大舞台。”

“印象圪崂”乡村大舞台,是一个用石头堆砌的舞台,大舞台的搭建让整个村子活跃起来。仅2019年,在这个“石头舞台”上相继成功举办第五届漂流艺术节暨首届啤酒音乐会、广场舞大赛、乡村猎鼓大赛、旅游黄金月周末文艺演出及陕西省第四届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等系列活动28场。

说起群众对大舞台的热情,贠变侠讲述了一件趣事。村民祝玉芳是白马滩镇古寨村的女强人,也是村上舞蹈队的领队。听说镇上要组织举办一场广场舞大赛,性格要强的祝玉芳带着舞蹈队精心编排了3支舞蹈,大家卯住了劲头,训练从不间断。比赛当天,按照节目表演顺序,古寨村的2支舞蹈已经表演结束,正当大家等待着跳第3支舞时,眼尖的祝玉芳发现台下已经准备点篝火了。“篝火晚会要开始了,”祝玉芳心里犯嘀咕。“都排练这么久了,怎么还不让表演?”祝玉芳找到镇上领导说道。“由于时间缘故,村上打算把后面的节目精简掉,但群众精心编排,不让上台,也会寒了大伙的心。”贠变侠动情地说,“第3支舞跳完,舞蹈队员们各个心里美滋滋的,虽然晚了,但是也值得。”

成风化俗,渐渐地在“石头大舞台”上表演、观看表演成了白马滩群众生活里的大事情,也成了群众活跃在乡间的“精神食粮”。

黄龙猎鼓发祥于白马滩镇,是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延安“五鼓”之一,代表着黄龙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在历史长河中,被白马滩群众一代代传承,改良,沿袭下来,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白马滩镇几乎人人都会打猎鼓,猎鼓表演也被搬上了乡村大舞台。

13岁的张志浩是白马滩镇河西坡村人,别看他年龄小,但打起猎鼓来节奏明快,很有神韵和气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鼓王”。今年,张志浩已经3次登台上乡村大舞台为游客表演猎鼓。

张志浩的爷爷就是村里的打鼓能手,从小耳濡目染,让张志浩对猎鼓情有独钟,他对猎鼓有自己的一番理解,技艺也得到了爷爷的真传。2019年,猎鼓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在学校里,张志浩又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猎鼓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土生土长的白马滩人,我一定要将猎鼓文化传承下去。”张志浩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白马滩镇“印象圪崂”乡村大舞台承办县级大型活动3次,去年至今,共计举办活动36场次,干部、群众参加表演近4万人次。2019年,综合收入达48万余元。

“板凳会”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马场行政村是圪台乡一个较为偏远的村子,占地面积广阔,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25户667人,总耕地面积4600亩,是黄龙县远近闻名的种植基地。

苜渠村是马场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圪台乡第一个文明实践试点村。走进苜渠村,一排大红灯笼矗立在路边伴随着青石铺砌的道路延伸向前,向里走去,石头垒起的古城堡,富有年代感的各式瓦罐,古朴别致的木门,参天古树掩映着山丘,灰墙青瓦的房屋铺陈的错落有致,所有的元素形成了一个饱含韵味的特色村落。

村子中央,一群老人正围坐在古树下闲话家常,生活悠然自得。在苜渠村农闲时间,茶余饭后大家坐在一起拉拉家常,是这里的群众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圪台乡还有一种新式拉家常方式——“板凳会”也深受群众喜爱。

“这条路是今年新修的,去年,村民在‘板凳会’上提出诉求,今年6月份修好的。现在这个村子家家户户门口都是水泥路,群众生产生活很方便。”第一书记薛文君指着不远处的一条硬化道路向记者说道。

陈双明是苜渠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家里种植了25亩高山冷凉蔬菜。种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照料,勤劳踏实的陈双明没有因此退缩,提起家门口的路却让他头疼不已,这段路虽然离村里的主道路不远,但还是让他们一家人吃了不少苦。

陈双明家住在苜渠村的半山坡上,这里一共住了2户,门口的路坑洼不平,还是个大斜坡,一到下雨天,出水不通畅,道路泥泞不堪,农用车基本无法通行。“能不能把我们门口的路修一修?”“板凳会”上陈双明提出了修路的想法。了解到这一情况,村上与帮扶单位十分重视,多方协调县交通局、延黄高速六分部,共为马场村修建道路3条、巷道7段,总长400米。

看着门口平整的硬化道路,陈双明欣喜不已,“没想到,村上领导这么重视,这么快就把这个事情给落实了,大伙还帮忙修了水渠,可是给我帮了大忙。”

“‘板凳会’就是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一起拉家常。多与群众拉拉家常,群众就会把你当朋友、视为亲人,向你倾吐心声、道出实情。”薛文君说道。

说起“板凳会”的由来和初衷,第一书记薛文君向大家介绍起来,“马场村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马场村支部设在梁湾村,全村只有一个党员活动中心,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工作很难开展。为了方便群众,‘四支队伍’给村民宣传都是在老百姓家里或者村干部家里,群众不用跑路,四支队伍也能有效利用时间。乡镇干部、村干部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成立3~5人的‘工作小专班’,利用晚上、阴雨天和群众围坐在一起,一人一个凳子,以‘拉家常、讲政策、搞协调、话发展’的方式,聆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困难,解决群众身边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氛围轻松,群众在‘板凳会’上打开了‘话匣子’,也为脱贫致富出了许多‘金点子’。这样的做法老百姓很喜欢,‘板凳会’就盛行了起来。”

2019年,苜渠村通过“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合作社管理+群众参与”的模式,需要流转村里的土地,发展中药材、蔬菜产业。但是,一些群众思想守旧、缺乏致富信心,土地流转工作一时难以推进。村干部通过“板凳会”多次与群众商讨,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商定了具体的土地流转方案。共流转土地650亩左右,其中中药材种植300余亩,蔬菜种植350余亩。2019年,为当地群众增加务工收入30余万元,群众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到了实用技术,增强了致富信心。两年来,通过“板凳会”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类问题共计120余件次。

苜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后,“板凳会”搬进了实践站,现在,圪台乡“板凳会”的成功经验正在向全县推广。黄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朱萍对“板凳会”的做法表示肯定,“‘板凳会’接地气,切实提高了群众对镇村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是圪台乡文明实践工作开展的成功典范。‘板凳会’了解了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并且把服务、政策送到了百姓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红九条”春风化雨暖人心

“随便看,进谁家都行。”党安新村组长李思锋对村子人居环境治理自信满满,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自村子里创新治理模式,推行“红黑榜”以来,村民自治成效显著。

党安新村位于三岔镇以西,属于梁家山行政村的一个自然小组,由过去的党家坪和安家塔两个自然村历经4次搬迁合并而成,2012年,村民搬迁入住,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新村。

新村成立后,人居环境整治是党安新村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又不是城里,卫生差不多就行了,弄得那么干净干啥?”这是最让李思锋头疼的话语,“刚搬过来的时候,村里环境差,群众生活习惯不好,意识不强,邻里之间矛盾也不少。”

2018年,党安新村被确定为三岔镇第一批精心打造的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三岔镇在村民自治方面积极探索,在灵活学习枫桥经验综合治理模式之后,结合实际和村民大会多次商定在党安新村率先推出了以“红九条”为核心的村民治理长效机制。其内容涵盖了孝老爱亲、教育子女、参加村上义务劳动、清理自家果园及自家卫生等九个方面的规定条例,简称“红九条”。依靠“四支队伍”一事一记、一月一核、一季一公示,在积分晾晒牌公示,给予等价值的“爱心超市”货物兑换,同时在广场的红榜上表彰公告,让遵守条例的村民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相反对于不遵守条例的村民,上黑榜公示。相较于村规民约,“红九条”规范更细致,更具有可操作性。

而在“红九条”制度推行之初,也是让镇村干部们费了不少劲。制度的推行离不开好的领头雁、排头兵,李思锋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带头人。他头脑灵活、胆子大,是梁家山一带的“能人”,在村里威信也较高,2014年,李思锋被推选为党安新村的组长。“自家的卫生首先要过关,要给全村人作表率。”李思锋是个讲究人,在搞好自家卫生的同时,积极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上了红榜,给予奖励,奖品虽然不大,但没有拿到奖品的群众心里就暗暗较着劲,‘为啥你有,我没有’。上了黑榜,谁都不愿意,甚至还要找村上理论。慢慢地,群众对这个东西很是认可。”“我也上过一次红榜,但我还是想让群众多上红榜。”说到上红榜,李思锋有些不好意思。

“以前村里人喜欢打麻将,现在都没人打了。村民基本上没啥矛盾。一家都是10多亩果园,干完农活,大家还想到广场上去跳跳舞。只要是搞文化活动,村上都大力支持。”李思锋说。

孟小平是梁家山行政村的一位老支书,他能力强,在群众心中很有威望。多年的工作中,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心得: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优亲厚友;做事必须要公正,要保证说话算数;要给足村民尊重和面子。这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就地化解”,正是有了像孟小平、李思锋这样的干部,在党的领导下,让党安新村拥抱文明,让文明融入乡村,让三岔镇乃至黄龙县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黄龙县获称“陕菜之乡”

本报讯(记者任琦通讯员韩婷白杨越)近日,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组织专家评审团赴黄龙县,依据《“陕菜之乡”冠名条件、认定程...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