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师傅”情结 ■高慧琳

延安日报 2019-10-06 09:53 大字

我的父亲曾经是黄龙山林业局的一名工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他的大山。黄龙山的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架构陕西省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是阻挡北方风沙南侵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黄龙境内人口来自全国24个省区9个民族,汉、满、回、蒙各民族和睦共处,构成了多元、包容、开放的民俗文化体系。40年代,我的父亲随祖父从河南来到了黄龙县,长大后在林业局当了一名林业工人,被人亲切地称为“高师傅”。

在当林业工人的岁月里,我很少见他休息过,他常常把大山当成家。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见到他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是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的几个小徒弟们带到家里,带回来的还有山里的野木耳、野蘑菇、野果子、野兔。所以,我们三个总是翘首期盼父亲早点回来,好分享来自大山的美味。1997年父亲退休后随我工作从黄龙县搬迁到延安,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屁股后面再也没有徒弟前呼后拥地跟着,但每年父亲总是要让我带他回黄龙山去看一看,看看他当年种植过的树木,听他讲过去的往事,炫耀他曾经带过的徒弟们已经是延安退耕还林的成功者。父亲最得意的还是以前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高师傅”,不过说完父亲却会感叹:哎,现在再没有人称我为“师傅”了!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新中国成立7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从人际称呼的演变上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脚印。从50年代的“同志”到70年代的“师傅”,到80年代的“先生”“小姐”和“经理”,90年代的“老板”,新世纪的“老师”,以及近十年的快速多变、多样丰富的人际称呼,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工业生产成为社会重要议题。在重新开启“四个现代化”进程的氛围中,原本流行于工厂的“师傅”这个称呼逐渐向社会领域扩展。那个时期,人们发现,对于陌生人最好的称呼是“师傅”,对方不一定非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传授工厂技艺的“师傅”,这代表对对方的尊重。“师傅”不仅是技术上的能者,也是社会地位上的高者。年龄在这里已经退居次席,男女皆适用。除了在学校称老师、在医院称医生等特定单位人群之外,一般人都可以被称为“师傅”。哪怕是到一家小杂货店买东西,顾客也会称店主为“师傅”。也可能源于此,父亲很享受别人称他“师傅”。父亲被称作师傅的岁月,是他最舒心的日子,是他身份认同指数最高的时期,因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深“老师傅”。

“师傅”称呼的流行,表明在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中,社会更需要工人的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工人在工业生产上更能凸显价值,“师傅”是工业生产中的主人公,称“师傅”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父亲这个师傅不是白当的。在林场,他教徒弟们如何植树,植下的树怎样能保活;如何辨别各种松树。在黄龙山的森林里,有多达1012种树木,他都了如指掌,他总会告诉徒弟们什么样的松子可以吃,什么样的不能吃。还给他们讲解桦树从什么位置上取桦树皮不伤树(因为当时人们取桦树皮的皮用来生火做饭),还告诉他们怎样倾听大山在唱歌。当刮风时,不同的树种唱出的歌也是不同的。这个秘密可能只是懂大山的人才知道。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徒弟们讲黄龙山里上千种树木的特点,哪里有野果子可以摘,哪里有野木耳、野蘑菇……徒弟们更喜欢父亲带着他们在森林里巡逻。黄龙山的大森林,里面有224种野生动物,在那个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年代,人们一个月拿着几十元工资,却要养活一家老小,能捕捉上一只野兔,那简直是比过年还令人兴奋的事。

记得有一年冬天,父亲和他的徒弟们大晚上地跑回来,带回来的是一只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洋鹿子(学名狍子),父亲说他们在巡林的时候发现了这只在路边卧着的小鹿,让母亲赶紧为小鹿包扎,并把只有妹妹可以喝的奶粉冲给小鹿喝。父亲他们返回林场前嘱咐母亲:好好照看小鹿,伤好后他们回来接。那时候,社会物资十分贫乏,而我却成了最富有的孩子:每天我会带回来许多参观者,一时间我家里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门庭若市,来观赏小鹿的人络绎不绝,这也是我童年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的开心。可是好景不长,三个多月后,父亲和他的徒弟们来家里把养好伤的小鹿抱走了,一时间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宝贵的东西一样,苦苦哀求父亲把小鹿留下。父亲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把我抱在怀里,用比平时更温柔更亲切的语气告诉我:大妮,小鹿还要找妈妈呢,它要在森林里生长才会更快活呀,要不然再长大点我们家院子里可就装不下它喽!就这样,这只和我们朝夕相处了三个多月的小鹿被父亲的徒弟们带回了森林。当然,是在我和妹妹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带走的。父亲虽然把小鹿带走了,但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父亲还有不少手艺活,他利用森林里废旧的树木雕刻成小手枪,宝剑,弹弓……一时间哥哥成了孩子王。爸爸的徒弟们在他的启发下还制作了更多的工艺品。

“师傅”这个称呼,让父亲很享受。这是他作为一个工人所能享受的尊严,他以此为豪。但自从退休以后,被人称呼“师傅”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所以,父亲到现在都很怀念被称为师傅的年代。今年九月份在延安召开了全国退耕还林会议,父亲的徒弟们来到家里看望了父亲,并告诉父亲:延安现在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奇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听着徒弟们一口一个“师傅”地叫着,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是有人叫他“师傅”的!

新闻推荐

黄龙县政协委员焦培哲:90%的病人在县医院就诊

焦培哲细致查房□记者陈雪2018年2月,焦培哲到黄龙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第一天报到就遇到医闹事件。患者将护士打了,焦培哲调...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