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文:要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延安日报 2019-08-24 13:09 大字

?●范国文查看香菇长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常青 通讯员 李丽 石立

村子要想富,优秀的带头人必不可少。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的村支书范国文虽已年过六旬,但干起工作来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范国文工作有思路、有想法,一心想着为村民干实事,马蹄掌村的产业逐渐走上发展轨道。如今,村民们干劲儿十足,正齐心协力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

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范国文牵头成立了香菇合作社,在村里发展起了香菇产业。

万事开头难,每天处理完村里的事,范国文就专心学习、摸索香菇种植技巧,产业发展逐渐上了轨道。崾崄夏季气温较低,反季节香菇的种植、销售顺利,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周边种植香菇的农户也逐渐增多。2017年,在范国文的积极协调沟通下,崾崄香菇因其独特的品质吸引了外省商家落户投资,“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也逐渐形成。

目前,该村占地70亩、拥有76座大棚的崾崄乡食用菌种植园区建成并投入生产。

“6月份至10月份是反季节香菇出菇期,可采摘4至5茬。这5个多月,有不少附近村民和贫困户在园区务工,人均预计收入1.2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村集体积累了资金,群众也有了收入,今后不愁挣不到钱。”范国文说。

在发展香菇产业的同时,范国文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院中蜂养殖。

刚开始时,村民们都觉得养蜂是个技术活,难度比较大,不愿意尝试。范国文一边给村民宣传、做思想工作,一边跟县畜牧局协调蜂箱,并定期邀请技术员现场传授养殖技术,自己也带头搞养殖。同时,他还不断研究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了中蜂养殖“土专家”。看到这项产业有发展前景,52户村民也利用空地养起了蜂。目前,全村共养殖中蜂1900余箱,产值140余万元,形成了中蜂养殖带,被评为市级中蜂养殖“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近两年,因为中蜂养殖技术成熟,且本地蜂蜜品质好,马蹄掌村的中蜂养殖产业还在不断扩大。“我家的蜂就是在范书记的鼓励下养的。我在自家院子里养,不占地方还方便,范书记也一直给我指导技术。现在,我们家也算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也有了奔头。”贫困户张文兴老两口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范国文就鼓励他们养殖中蜂,并帮着联系蜂箱,定期上门查看蜂群长势,帮助张兴文发展起了养蜂产业。

如今,在范国文和村干部们的帮助下,马蹄掌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都有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产业。

瞅准商机,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果园套种高秆作物的难题,范国文联系外地商家发展订单农业,将村上的苹果幼园全部套种菜花,还为8名群众提供短期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

8月刚到,马蹄掌村的百亩菜花已基本成熟,上千株西蓝花、菜花长势喜人。正值西蓝花和菜花收获的季节,村里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范国文为村上算了笔账:“集体果园一共120亩,每亩投资约1000元,可产西蓝花和菜花约3500斤,按每斤保底价0.6元来算,每亩的产值最少能达到2100元,120亩产生效益25万元,除去投进去的13万元,咱村集体今年能收益12万元。”一想到光这一项就能为村集体积累12万元资金,范国文不禁乐开了花。

马蹄掌村紧挨国道,村支部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时间在过往游客的必经之路上建起了龙腾景区。该景区繁花成带,林木成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范国文动员沿线村民开办农家乐、摆上小吃摊,销售自家土特产。原来静悄悄的马蹄掌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马蹄掌村有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32户101人,浓郁的民俗特色为该村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外出学习考察后,范国文找到了适合他们村发展的方向,建起了囊括跑马场、蒙古包、射箭场、烤全羊等特色旅游项目的民俗风情园,目前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该项目将有效带动就业,帮助更多群众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全村人致富的又一途径。

现在,在旗杆庙至崾崄村沿线10公里两侧的围墙上,画上了具有满族风情的彩绘,营造出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勾勒出了一幅美好、恬静的乡村旅游美景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漫步、体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村子今后的发展,范国文还有不少规划和设想。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只要勤劳踏实干,马蹄掌村村民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一条留言背后的暖心故事

●黄龙县检察院新媒体工作人员带老人前去办理户口本报记者程浩楠王强“太感谢你们了,想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怎么也不去,心...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