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宪龙:养殖中蜂 过上好生活

延安日报 2019-06-11 12:08 大字

通讯员 窦可军 周咪 本报记者 贺卓

“我现在吃穿用啥都不用愁,一个孩子已经上大学,小女儿学习不错,上次考试是班里的第二名,妻子也在停车场上班,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仝宪龙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仝宪龙以前是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村贫困户,如今他发展了产业,担任村上扶贫信息员,搬进新家,住上楼房,真正过上美好新生活。

仝宪龙家里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妻子没有劳动能力,全家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那时的仝宪龙种地、打工一刻都不敢耽误,一个人管理15亩核桃园。后来他一边种地,一边在县城周边打零工,还在村里办了一个小商店,生活才慢慢有了起色。

仝宪龙的妻子韩慧芳因一场车祸导致肢体二级残疾,一条腿进行截肢,卧床不能劳动,直到安装假肢后才重新站了起来。2016年,仝宪龙的妻子通过就业扶贫政策,在县城的生态停车场就业,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一千多元固定工资,也成为了“上班族”。夫妻俩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步摆脱了贫困,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

几年前,仝宪龙参加了石堡镇为贫困户举办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听了专家讲座后,仝宪龙很心动,一回家他就与妻子商量,决定养殖中蜂。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仝宪龙走上了养中蜂致富的路。起初由于缺少经验,养了不久,有的蜂开始群体飞出蜂箱,这让仝宪龙急得团团转,“蜂都飞走了,这么久的心血可就白费了呀。”于是,仝宪龙开始挨个请教村里有养蜂技术的人。

同时,无论是县上还是镇上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他一次不落全到场,向专家取经,解决自己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中蜂过冬如何管理?如何收蜂、分蜂?蜂群失王怎么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迎刃而解,他的中蜂从最初的几箱发展到了现在的三十多箱,成了村里养殖中蜂带动脱贫的典型。

“最近又到了分蜂的季节,去年三十多箱蜂收入了2万元,今年下来我差不多能分出50箱,肯定能突破3万元,感觉自己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仝宪龙高兴地说。

去年,仝宪龙迎来了乔迁之喜。他搬离了曾经“蜗居”的小瓦房,搬到了位于吉家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从此摆脱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困境,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干净、宽敞、明亮的新家。

村干部来宣传易地搬迁政策的时候,仝宪龙第一个报名,而易地搬迁的政策也让他尝到甜头。仝宪龙说:“从前我们一家4口挤在一间房子里,最怕连阴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还潮得很。在政府的帮助下,我搬进了新家,住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新楼房,感觉自己也跟城里人一样,现在日子过得很踏实,也有奔头。”住进新房后,仝宪龙和妻子把家里布置得十分温馨,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和楼道都扫一遍。

“没办法,以前的老习惯改不了,现在没有院子,就把楼道当院子一起扫,也算是服务大家了。”仝宪龙说。从申报到腾退旧宅基地再到分房、入住,仝宪龙都是最积极的那一个,也因为他是村里对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信息掌握最清楚的一个,村委会上将他聘用为扶贫信息员,协助村上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摘帽后的仝宪龙看起来更精神了,养殖中蜂仅去年就收入了5万元,他还要继续扩大中蜂养殖规模,现在的他比以前更有干劲了。”石堡镇吉家河村支部书记高军说。

新闻推荐

黄龙县政协献策旅游服务能力建设

本报讯(陈雪张禄)6月5日,黄龙县政协召开九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县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专题协商。县政协主席申龙主持...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