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不怕麻烦的村支书

陕西日报 2019-05-24 08:12 大字

5月22日,已从县城回到伍姓村的高秀华由张文学(右一)照顾起居饮食。

本报记者李羽佳文/图

7万多元,对于富裕者来说或许不算太多。但对于黄龙县崾崄乡伍姓村五保户高秀华来说,这是他胃癌的治疗费用,更是他想都没想过的天文数字。“要不是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学垫付了6万多元,我恐怕都没有今天了。”5月22日,高秀华见到记者时激动地说。

高秀华原本是湖北人,8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的哥哥含辛茹苦把他养大。20多岁时,他不忍心再给哥哥添麻烦,就只身一人离开老家,一路奔波来到黄龙县。

“当时,听湖北老乡说黄龙县地多人少,能吃饱饭,我就偷偷跑出来了。”今年67岁的高秀华谈起当年离开家乡的原因时略显无奈。

1976年,高秀华在黄龙县定居,靠10亩耕地种玉米为生,每年仅有不到7000元收入,也一直没有成家。2018年11月,他被查出胃癌。这个晴天霹雳着实让他难以接受,“怎么就得了胃癌?这需要花多少钱呀?我害怕再给别人添麻烦。”年过六旬的高秀华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可是,张文学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怕麻烦的人,只要群众有困难,他就不会假装不知道,更不会置之不理。“钱不用你管,有病咱就治病。”张文学和驻村干部多次上门给高秀华做思想工作。

2018年12月25日,张文学等人陪高秀华去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确定了手术方案。几天后,手术顺利进行,高秀华恢复得也不错。

“手术花了7万多元,张文学主动垫付了6万多元,这差不多是他家2018年全部的收入了。你说他们非亲非故的,张文学居然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一般人真是做不到。”村第一书记张磊真心佩服张文学。

考虑到高秀华出院后独自住在村里,生活不方便,也不利于术后恢复,张文学让家住黄龙县城的儿子腾出一间房子方便高秀华养病,高秀华每天的生活起居则由张文学的儿子和儿媳轮流照顾。

“村里群众生病,村党支部书记去看望一下,或者帮忙借点钱,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可是,张文学不仅自掏腰包垫钱,还让家人照顾病人,就太可贵了。”伍姓村的群众纷纷点赞。

张文学掏钱、腾房、出人,深深感动了高秀华。每每提起张文学,高秀华的眼角就湿润了。“我虽然是外地人,也一直自己一个人过,但有村里干部群众对我的照顾,我觉得他们就是我的家人。现在,我会积极配合治疗,健康地活着,将来一定要报答大家的恩情。”

新闻推荐

饱览生态本色 感受文化底蕴 “2019年爽游黄龙旅游季”启动活动侧记

县城一角?崾崄乡龙腾景区通讯员陈为路本报记者张吉祥五月的黄龙,草长莺飞,天蓝地碧,满山遍野的海棠花洁白如雪,金灿灿的马...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