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加”到“相融” 黄龙县媒体融合“1+1>2”效果凸显

西北信息报 2019-05-17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宏科 刘杨阳

2017年3月—2018年8月,延安市延川县、子长县、洛川县、安塞区等兄弟县区宣传部门的同仁们来黄进行学习交流。

2018年7月26日,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调研黄龙县媒体融合工作,对黄龙县融媒体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8年8月31日,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深入黄龙县听取融媒体改革的总体汇报。

2018年9月11日,延安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现场会上,黄龙县作交流发言。

2018年10月16日,重阳节到来之际,10余名离退休老干部走进融媒体中心,视察调研。

2019年1月11日,黄龙县融媒体中心作为示范点迎接延安市第二考察组的检验。

……

是什么吸引着兄弟县区频频来黄龙“取经”?黄龙县融媒体中心又是怎样牵动了上级领导和老干部们的心?没错,就是因为这个不足5万人口的小县城,媒体融合工作走在了陕西省市前列。

“2018年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黄龙县选择告别平庸,踏上改革之路。一年后,黄龙县融媒体中心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真正实现了‘一次性采集、多渠道发布、快速度传播、广覆盖受众’的媒体融合格局,唱响县域宣传‘最强音。’”中共黄龙县委书记王云祥说。

  摸清方向创新先行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舆论宣传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黄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在2018年年初,就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宣传部部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专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力促媒体融合发展。

2018年6月份,黄龙县在陕西省第二家率先整合县委通讯组、县委外宣办、县政府新闻办、县政府信息办、县广播电视台资源,组建融媒体中心,成为延安市、陕西省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中趟出了一条自己的改革之路。“当初要成立融媒体中心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大多数人不知道融媒体是什么?进到中心里面要做什么,对媒体融合存在抵触心理。当时省市还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大家有这样的疑虑很正常,但媒体融合的改革方向没有错,不能退缩。”黄龙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富荣说到。

万事开头难,在中心创立之初,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各部门人员面对新工作要求,压力很大,怨声不断。没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利用空余时间,中心邀请县内外专业人士给大家进行技能、写作等培训。渐渐地,大家从适应到胜任,甚至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离融媒体中心“一专多能”的期望越来越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心成立,设备老旧、短缺,也是一件急需解决的大事。黄龙县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列支300万元,支持舆论引导工作。在延安市较早建设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中心设备更新和演播大厅建设。为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出台《新闻宣传及网评考核奖励办法》,每年重奖全县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通讯员。

融合短短半年,黄龙县通过“两台、两报、两网、一刊、五个新媒体公众号”的大力推介宣传,实现县域“三屏一声”(电视、电脑、手机、广播)全覆盖。“黄龙宣传”政务微信公众号由陕西省综合排名30名外发展至前10名左右,最好名次位居全省第4。广播电视全年综合排名延安市第一。2018年,黄龙县实现了全县7个乡镇、47个行政村广播全覆盖。据2018年微信大数据显示,“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发稿量1511篇,阅读量超过150万,点赞数超2万,传播力已超过94.45%的运营者,12月28日,根据新榜排行榜,“黄龙宣传”政务微信在全国719939个政务微信样本中排名第233名。“@黄龙宣传”政务微博现有粉丝15297人,发博7387条,2018年推送文章近200条,平均阅读量过万,单篇最高阅读量过10万。2018年,黄龙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刊播1700余篇(条),主流网站发稿2000余篇,较2017年同比增长20%。

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黄龙宣传搞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棒极了!”“黄龙宣传办的越来越好,多篇软文写的水平很高,还有服务基层百姓的好多‘接地气、冒热气’的推送。”“我常年在外地,但是对于家乡的变化还是非常关注,这个平台办的好。”……多年来一直支持“黄龙宣传”的“铁粉们”不断地给融媒体中心好评点赞。

网友们口中的平台就是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中心成立之初,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创新之举。7月3日,《荣惠文与“二师兄”的不解之缘》致富先进人物专题报道,首次以“视频+文字”的方式在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视频点击率近3000次。7月4日,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平台首次加入“新闻随身听”板块,打破了传统读新闻、看新闻模式,以“音频+文字”的方式让受众了解新闻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随后,“老农人”“最美黄龙人”“乡村振兴看黄龙”“舌尖上的黄龙”“医线故事”“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变化看黄龙”等12个板块、38个栏目、300余篇主题报道也相继推出。《扶贫路上伴你行》大型演出活动举办之际,融媒体中心做足前期宣传工作,对活动报道进行周密安排,活动当日派出14名记者分赴7个乡镇及贫困户家中进行同步网络直播,吸引了大量省市及周边县城群众前来参加活动,中省市媒体争相报道,直播一个小时视频点击量达150万。《黄河绿洲·洗肺之都》体验式采风活动,网络点击率更是突破700万。融媒体中心借势发力,将黄龙宣传工作干的有声有色,黄龙知名度也随之逐步提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美德、造福百姓,在历史发展的今天,更应该被传习。黄龙县委借鉴浙江部分地区的经验,在陕西省和延安市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传习工作。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文明传习所,实现了乡镇全覆盖;47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新时代文明传习站点,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传习活动,力争“村村都有传习站,处处能闻文明声”。2018年11月,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村村民成玉珍荣登“中国好人榜”,她用大爱和行动阐释了孝老爱亲。像成玉珍这样的“名人”在黄龙还有很多。黄龙县三岔镇为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实行了“红黑榜”制度,对全村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和“十星级文明户”在“红榜”公示,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评优树模激发社会正能量,开展移风易俗弘扬农村新风尚,全力营造邻里和睦、村风文明、民风淳朴、文明和谐的良好生活氛围。

 求真务实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落到实处的关键还是在人。黄龙县融媒体中心,核定事业编制50名,目前在岗33人(事业编制25人,国企聘用8人)。大量的工作与只有33个在岗人员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困难不能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立足现有条件,务实发展才是黄龙媒体人给出的正确答案。

中心致力于打造“报、台、微、网”多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建成集新闻指挥、线索搜集、稿件传送、素材共享、审核审批、分类选择的“新闻中央厨房”。由总编辑牵头,召集采访部、专题部、新媒体管理部负责人,统筹安排报道选题。采访部统一管理调配记者,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打造摄影、摄像、文字等全媒型记者队伍。记者向“新闻中央厨房”提供全媒体稿件,编辑部从“中央厨房”选择编辑,总编辑根据信息内涵及编辑质量选择信息发布平台,确定县内外发布终端。建立网络即时发布,快讯优先发布,报刊、广播、电视深度跟进挖掘报道的采编发传模式,形成一元化素材、多渠道融合发力的局面。

以前,黄龙县内各媒体“单兵作战”“各自为政”,中心成立之后,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全县开通政务微信、微博300余个,全县网站回链、微博互粉、微信互加、常态互动、危机互助,资源整合共享“协同作战”。在着力办好“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黄龙宣传”政务微博的同时,建成“掌上黄龙”手机微网站,建成集政策宣传、舆论引导、文明传播、便民服务、线上互动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生产的信息供政府网站、各级政务“两微”、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步推送。

“一(手)机在手、一旦关注(黄龙宣传)、全能实现。”这不是一句口号或者标语。资源整合后,各平台更加注重“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目前,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可查询天气预报、交通违章、住房公积金,便民电话。下一步,综合服务平台将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订房、订餐、订票(门票、火车票、飞机票)、订特产(电商销售),同时开通留言板,群众可在平台反映诉求,真正实现网上网下互动交流。

“从‘相加’到‘相融’,黄龙融媒体中心迈出了自己坚实的一步。未来,中心将秉承‘传媒+政务+服务+电商+文创’的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服务领域,持续优化区域宣传\‘生态圈’,完善提升黄龙县融媒体\‘中央厨房’和多终端宣传平台。构建电视端、电脑PC网站端、手机APP客户端等多个发布终端,实现新闻传播、信息服务多层次、全覆盖。我们还将组建黄龙文化传媒公司,构建‘一中心、一公司’相映生辉的组织构架。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图书、画册、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生产项目,打造区域电商平台……”谈起未来发展,黄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古浪涛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陕西黄龙:500亩丹参催生林下经济红利

本报延安迅(刘文峰石立记者张小雄)“丹参苗放在家里好几天了,就等这场雨,只有墒好了成活率才能高一些。”前几天一场大雨可算...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