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养鹅,农家夫妇供儿子赴法留学 本报记者 贺卓 通讯员 窦可军 张建刚

延安日报 2018-04-16 15:06 大字

天瓦蓝瓦蓝的,山碧绿碧绿的,溪水潺潺,房屋错落,这是一个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黄龙县瓦子街镇佛庄寺村。

韩香兰正在河边“咕咕咕”地唤着她的“兵”,一大群白鹅扑闪着翅膀从芦草掩藏着的河里向她奔来,足足有一百多只,像列队等待她的检阅。她边把玉米撒向鹅群,边用山东话向我们介绍着她养鹅的经验。

“鹅不需要喂饲料,它就爱吃草。我们村这个生产小组,地方相对封闭,只有四户人,人少环境又好,河道很宽,水草也丰茂,适合养鹅,我从2016年开始养鹅,都很顺利,它们从不生病,繁殖也快。”

由种地向养殖转型

今年53岁的韩香兰祖籍是山东的,丈夫于杰桢是名党员。2013年,儿子于斌考上了上海大学,这对于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的韩香兰夫妇是天大的喜讯。可是,学费怎么办?夫妻俩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于斌的第一笔学费后,就开始谋划怎样才能走出家庭经济困境,让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业。

单靠种地的收入,仅够家庭一年的正常开支。他们尝试着发展养殖,先是养蜂,养鸡。夫妻俩一起学习养蜂技术,克服养殖中的技术难题,几年下来,他家的经济慢慢地得到好转。2014年秋,正当还清了欠账的韩香兰长舒一口气时,儿子打来电话,说他考上了法国贡比涅技术大学,要去留学三年,当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就需要20多万。

家里来了一群新成员

于杰桢和韩香兰商量,孩子这样优秀,不把他的学业供出来肯定不行。村子里良好的环境就是最好的资源。2016年,于杰桢听说,白鹅繁殖得比较快,对食物要求不高,只要生存的环境好,一般就不会生病或者有其他灾害。夫妻俩一合计,干脆发展养鹅。鹅蛋营养价值高,鹅肉也是新鲜的美味佳肴,而且在整个黄龙,还没有大规模养鹅的专业户,他们村养鹅有先天的自然优势,水草充沛,人口少,好管理。

夫妻俩算了一笔账,家里已经发展了60多箱中蜂,再养一百多只鹅,这两项产业,收入不会小。夫妻俩分工明确,韩香兰负责养鹅、养蜂、种地的事,于杰桢外出打工实现再创收。

说干就干,他们从渭南买了60多只鹅苗,很快繁殖成150多只。好货不愁卖,很多路过的车辆,看到这个美丽的山村有这么惹眼的大白鹅,都会主动向他们打问并求购。第一年下来,鹅蛋和蜂蜜就收入了4万多元。2017年,他家的收入继续递增,逐渐还了儿子上学的欠账。

乡里乡亲就得互相帮助

于斌赴法留学后,一如既往地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目前,供职于法国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对于大白鹅,于斌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在电话里和父母聊天时,还经常询问养鹅的情况。

韩香兰说,去年的白鹅卖了一些,现在还剩一百多只,鹅蛋还有不少,她现在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初步想法是养一千只。但是,传统的孵化模式达不到要求,要想上规模,就得购置孵化箱,用科学的方法来养殖。目前,她资金上很紧张,这个计划一时难以实现。

不过,令韩香兰高兴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挣钱了,而且拿的是“年薪”,这对农村人来说,可是一种荣耀呢。

还有一件事让于杰桢夫妇感到自豪。乡亲们见他家养鹅成功后,纷纷到他家取经,在他们的带动下,有七八家村民也拥有了养鹅产业。韩香兰无疑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雁”,大家在养殖上有什么难题,都会向她请教,她总是毫不保留地将经验传授出去。

她说:“乡里乡亲,必须互相帮助。如今,自家渡过难关了,就得想着回报乡亲。”

新闻推荐

体育赛事:延安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李晓东 通讯员 尚进

3月24日,延安新区越野滑雪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来自中国、瑞典、德国、爱沙尼亚等16个国家的140余名顶级滑雪高手相继登场,在绵白的雪道上献技角逐、飞扬激情,为滑雪爱好者、游客和老区群众奉献了...

黄龙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