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盘活土地活力 助推产业发展

延安日报 2017-09-25 16:09 大字

梁家河村俯瞰

三岔镇孟家山村村民正在为矮化苹果基地打桩

建设中的孟家山万亩矮化苹果基地

梁家河村东

通讯员 刘树刚 张建刚

近年来,黄龙县依托农村土地资源的“三权分治”来落实和延伸“三权分置”。“三权分治”即“确权、赋权、易权”,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清晰模糊的土地产权,集约分散的土地资源,激活闲置的农村资产,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投向市场交易、向大户流转、向集体经济流转,促进农村群众以入股的形式向股民转变、以进城的形式从村民向市民转变、以创业就业的形式从“上山”向“上班”转变。通过在12个村级试点推行这一做法,收到了这样的实效,即多业态、多渠道地调整城乡结构,提升产业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村庄颜值高 乡村旅游火

这几年,石堡镇梁家河村的人有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家乡变美了、变靓了,也变火了。

村庄在青山怀抱中,北山状如盘龙,民居都坐落在龙湾之下。村口古桥处,可以看到汩汩清泉喷涌,倾泻进水渠里,清渠和路边由菊花构成的花带萦绕着村庄。沿河行走,杨树林、荷塘、凉亭、水产养殖池等景观次第呈现,恍如置身于江南水乡。

村民的房屋一律是“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门楼上都取景雅致,如“荷塘月色”“水调歌头”“梦里水乡”等等。围墙也很有格调,三维效果图呈现出来的有恐龙、长颈鹿、奶牛等动物,活灵活现,常引得游客驻足而与之合影。

“以前村子的环境不好,游客三两难成群,冷清得很。今年村上和石堡镇兴农公司联合开发梁家河,村容村貌和旅游环境大变样。现在一到周末,游客成群结队,热闹得很。”梁家河村村支书马文龙说,“现在村子一下子活了,搞产业的劲头很大。1至7月份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20多万元。三产发展势头喜人,现已建设烧烤园1处、创办农家乐4家。”

“我是今年8月上旬才搞起的农家乐,今年下来能赚10万元吧。”该村“水调歌头农家乐”的老板辛强说。游客一天天多了起来,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生意火爆。

看着村子一天天热闹起来,梁家河村村支书马文龙乐了,这都是“三权”促“三变”让乡村旅游火起来的结果。

今年年初以来,石堡镇梁家河村以乡村旅游为抓手,通过“三权分置、村企联建”模式,按照土地“确权、易权、赋权”的思路,流转土地143亩,腾退闲置宅基地30亩,由石堡镇兴农公司经营,该公司投资1500余万元,在村子东、西、南、北打造了4个生态产业观光区,村东是杨树林公园和垂钓区,村西有万只七彩山鸡养殖园和老油坊加工区,村南有百亩水产养殖和百亩苹果采摘区,村北是花海蜂园养殖区。

“我们将土地、果园、闲置房屋的产权折价入股,把资源变为资产;将产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以及群众的闲散资金入股,把资金变为股金。截至目前,全村有99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村子建设中。其中,土地入股49户134亩,年底每亩分红2200元;资金入股50户共计22.5万元,这之中有31户为***户,每股2000元,年底每股保底分红500元。”石堡镇党委副书记赵保平说。

在开发中,该村还专门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了一份甜蜜事业——花海蜂谷,将贫困户的中蜂集中起来,由村里中蜂养殖专业技术员吕太平进行规模化养殖,每箱每年保底分红800元。既破解了因技术制约而无法规模化发展中蜂产业的问题,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还打造了一处生态产业观光园,同时兼顾了产业、旅游、脱贫。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共投放了300余箱中蜂,吸纳了8户贫困户。

目前,该村正在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大闸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加上已发展成的桃示范园、苹果高效园和庭院养殖,“旅游产业支撑、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补充”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建成。

石堡镇党委书记李海东介绍道,梁家河发展潜力很大,我们的目标是结合“三变”改革,将它打造成旅游乡村的样板村、脱贫攻坚的先行村、产业转型的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型村。届时,梁家河将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

“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是全县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是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三变”改革中,该县结合旅游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建成了石堡镇梁家河村、瓦子街镇瓦子街村、崾崄乡旗杆庙村等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强劲、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旅游乡村”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村、示范村。

落实“三权分置”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县范围内落实好“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工作量大、面宽、难度大。笔者从县财政局了解到,财政拨付186万元聘请专业公司,于2016年1月全面完成17.75万亩二轮延包地和7.28万亩撂荒地、机动地和荒山荒坡地的测绘丈量及权属认定,将农村土地确权到亩,明确了承包权。此外,该县还创新设立了由县财政局、农业局、农行和信用联社等组成的“互助担保基金”,以土地流转评估结果为依据,向流转大户投放3到8万元贷款,破解土地流转信贷融资“担保难”瓶颈,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集约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帮助。同时,该县还对家庭承包、招标拍卖、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全程监督和监管,进一步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铺平了道路。

今春,该县经过多次调研,确定今年为“玉米去存量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年”,要求各乡镇重点做好“三抓一去一促”工作,即: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苹果产业抓规模,玉米产业去存量,做好特色养殖促旅游。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大洗牌在全县铺展开来。而“三权分置”恰巧为该县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成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和载体。

三岔镇是黄龙县农业第一镇,自然成为玉米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镇。该镇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资源丰富,将土地盘活,做好土地的文章就做活了产业。过去种玉米的收入让该镇种粮大户的腰包鼓了起来,然而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很多农户不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

“调结构、转方式势在必行。”三岔镇党委书记李广爱斩钉截铁地说,“要牢牢抓住‘三变\’改革这个牛鼻子,通过引进具有实力的企业,规模化发展矮化苹果,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矮化苹果,全力打造陕北矮化苹果第一镇。”

今春陕果集团落户该镇孟家山,大规模发展矮化苹果产业。该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每亩650元/年的价格,流转45户群众的2200亩土地,建成了2000亩矮化苹果示范基地。按照建设规划,陕果集团将利用2到3年的时间,在该镇建成1万亩矮化苹果示范基地。

“我的五十亩地流转给了果业公司,每亩650元可是纯利润,我流转了20年。现在抽空在公司打工,一天赚100元,还能学点技术。”孟家山村民翟忠于说。

“我的100亩土地入股,按照估算一亩地能分到800元到1000元,到时候,一年就是个8万到10万块钱。”从农民一下子变成了股民,该村村民刘国雄难掩心中之喜。

“我们和企业达成协议,农民可以直接以地入股,也可以将土地赔偿款作价入股。村上还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为基地提供管理技术和劳务输出。截至目前,村集体200亩土地入股作为集体资产;土地入股的群众11户23人,以现金入股的2户5人;劳务输出200余万元、180人。”孟家山村支书李阳平说。

在“三权”改革中,陕果集团、海升集团、四条梁圣地红果业专业合作社、三岔红专公社等公司和集体经济已成为三岔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据了解,该镇已被延安市确定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镇,引导鼓励、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形成了整村规划带动流转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流转型、股份合作组织带动型、社会资本带动流转型“四种基本模式”。

今年,全县结合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种植油菜、薰衣草、油葵等多彩经济作物和银杏、红枫等多彩树种1.6万亩260余公里,去玉米存量3.59万亩,实现订单农业2.93万亩,高粱、油葵、蔬菜、豆类、小杂粮、菌类培育等多种作物和向日葵迷宫、月季园、芍药园、采摘园等多种经营方式百花齐放,农业效益整体提升。

一份土地有了四份收入 个体和集体经济取得“双赢”

秋天,当人们行走在圪台乡,吸引你的不仅有路边的鲜花,还有沿路的露地蔬菜、大籽西葫芦、胡萝卜、甘蓝和白菜,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采摘,整条川道有2000余亩蔬菜,置身其中,你会惊叹自己走进了蔬菜“大观园”。回忆往年,这里种的全是玉米和向日葵。

走进圪台乡马场村蔬菜基地,该村***户马彩侠正在清除胡萝卜地里的杂草,当谈及蔬菜,她一下子来了精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家3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村上的露地蔬菜合作社,每亩地400元,我现在在合作社上班,已经干了70多天了。”她告诉我们,去年自家地全部种的是玉米,收入了1.5万元,而今年就大不相同,目前已经收入了2万元。

然而,更让人高兴的是马彩侠从农民一下子变成了股民,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她将土地流转费用和一家5口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全部入股到露地蔬菜合作社。她底气十足地说加上年底合作社分红,最少能收入3万元。

和马彩侠同村的***户牛润斗也是合作社的股民,他给我们算起了收入账:“家里共有5口人,3个劳动力,耕地32亩,去年人均产业收入4000元。今年流转土地32亩,获得租金12800元,2人在合作社务工,现在收入已经达到1.4万余元,再加上合作社的入股分红,预计年底全家收入最少有5.5万元,人均收入1.1万余元,人均增收7000余元。”

马场村辖4个村民小组189户525人,***户47户137人,其中贫困户就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该村于2016年冬天就开始谋划发展集体经济,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于今年春天由马场村支部牵头成立了马场村露底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当地群众2400亩土地,种植蔬菜、土豆、向日葵、高粱等作物,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的发展道路。

“我们最成功的是让群众的一份土地有了四份收益,第一份是群众在流转土地中获得租金收益,第二份是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益,第三份是股民在合作社分红的股金收益,第四份是当地群众自发种植的蔬菜可以在合作社‘搭车\’销售,获得收益。”马场村村支书、黄龙县露地蔬菜合作社理事长荆发明说,“今年的豆角行情不错,在‘搭车\’销售中,王太勤、姚满仓几户群众种植的豆角一亩地就收入了1.6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实施‘三变\’改革以来,我们结合全县玉米去存量、‘多彩黄龙\’和‘三品一标\’基地建设,率先在马场村探索推行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资源’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地盘活了农村资源、资本、资金,壮大了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189户中有88户以土地、产业扶贫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到了合作社,其中28户是***户,预计今年合作社能收入50余万元,村民分红17.1万元。按照分红方案,今年下来,该村集体经济积累将在20万元以上。”圪台乡党委书记李世权说。

党支部牵头、合作社带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从小农经济到抱团取暖,百姓富了,集体经济强了。如今的圪台乡马场村集体经济搞得风生水起,像这样的三变改革试点共有12个。

县委书记任高飞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城乡一体、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产业规模发展的需要,还是农民群众抱团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确权、赋权、易权深化改革,也就是通过确权来使产权进一步明晰,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通过赋权使农村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解决承包人、农场主的后顾之忧;通过易权使农村资源、农业资源进入市场、进入平台交易释放最大的效益。通过‘三权\’促‘三变\’,也就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深化改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激活农村农业的沉睡资源,最终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改善和改变农村的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发展环境,逐步缩短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土地8.74万亩,流转率达到34.92%,高于全市13.83个百分点,形成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17户,组建家庭农场69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5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转移劳动力1057人次,农民进城6500余人。

新闻推荐

黄龙县 开展燃气安全宣传

本报讯(刘杨阳杨友森报道)为认真开展百日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宣传工作,9月18日,黄龙县安监局、城管局部门联动,对县内20多个居民小区及2个社区(东社区、西社区)进行燃气安全知识上门宣传活动...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