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土地革命”的延安实践

延安日报 2017-08-25 18:05 大字

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局良好

中、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召开后,延安市抓早动快,认真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延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延安市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的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抽调监察、宣传、农工办、教育、民政、司法等有关部门科级干部组成联合办公室,办公场所由市政府办协调解决,办公经费由财政局负责经费保障,及时启动了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中、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分类有序推进改革”的原则,根据集体资产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条件确定改革任务,坚持分类实施、稳慎开展、有序推进,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改革的突破口和优先序,明确改革路径和方式,着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年初,延安市确定宝塔区、吴起县为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县区,全市共确定30个试点村先试先行。截至目前,全市4个县区正在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宝塔区已建成并运行,在19个村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将全市农村改革工作及成效对省内外3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发布,并就记者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等问题现场进行答复。5月中旬,市上组织相关人员分赴北京和浙江两地考察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宝塔区、洛川、宜川、富县、吴起等县区先后赴西安、宝鸡、榆林进行考察。组织召开由各县区农业局主管局长、农经站长参加的全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对稳步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市委农工办、市农业局、纪检委、档案局等12个单位、县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试点村等400余人在分会场参加了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视频培训会。同时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农村流转审查监督机制、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调研,摸清底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市级组织培训人员1期45人,县级组织培训人员21期625人。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宝塔区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宣讲团,分赴10个改革试点村进行培训。同时,组织业务人员到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靖边县马季沟村、西安市高陵区、渭南市华州区考察学习。目前,建成117平方米交易大厅一座,受理完成土地流转交易32宗,流转面积2359亩,交易金额380万元。完成土地确权44.9万亩,发放经营权证书3.58万本,发证率98.5%。10个村组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10个村组开展成员界定,其中1个村组全面完成;10个村组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吴起县被确定为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农工部等单位人员先行深入有关村组就农村集体资产现状、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等有关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制定下发了《吴起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在县政务大厅设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窗口,试点村吴起街道办金佛坪村、五谷城镇桐寨村相继细化了工作方案,目前着手开展了集体资产清查核资、成员界定等各项工作,总体进展比较顺利。6月下旬,组织农业、农工、农经以及试点镇村主要负责人,先后赴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榆阳区赵家峁村、耀州区北街村、西安市沣东新城三桥街办和平村,考察学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县、镇领导对实施改革的试点村亲自蹲点,全程协调指导,从而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黄龙县:“旅游+”模式受青睐

梁家河村地处黄龙县城以西9公里处,位于石堡河畔,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困难。但紧邻无量山、龙湖景区,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在黄龙县委书记任高飞的支持下,该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和集资入股,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330元。全村54户村民积极参股,共筹集建设资金330万元,撬动投资3000万元。

现如今,走进黄龙县梁家河村,大部分村民都是“农民+股民”的双重身份,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络绎不绝的旅人游客、随处可见的苗木蜂箱。村在景中,人在绿中,一步十花、十步一景,让人羡慕不已。

2017年上半年,梁家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万元。据了解,该村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8815元,2020年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年内脱贫指日可待。

在黄龙县,像梁家河村这样在“三变”改革中华丽蝶变的乡村不在少数。

孟家山村位于黄龙县三岔镇政府以北8公里处。全村苹果5470亩,核桃6481亩。多年来,该村一直以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为主,现代农业化管理水平不高,苹果、核桃管理粗放,林果幼园内套种高秆作物情况普遍,群众经济收入低下,是全镇有名的低收入村。

陕西省海升集团和省果业集团产业园区落户该村后,以每亩650元/年的价格,流转45户群众土地2200亩,建成了两个千亩矮化苹果示范基地。

在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直接以地入股,也可以将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目前,土地入股11户23人,现金入股2户5人。

村集体土地420亩入股,作为村集体资产进行获利,70%归公司,20%作为村集体提留公积金,10%作为村委会办公经费。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年底分红70%归公司,30%归农民。

孟家山村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外出务工的群众纷纷回村,20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务工。除生产性收入、流转性收入、分红收入外,群众每年在园区务工收入达到200余万元,户均1.2万元。

生态旅游是黄龙的“朝阳产业”。在“三变”改革中,许多乡村都打旅游牌,走出了一条“旅游+”的脱贫致富路子。

红罗圈村位于黄龙县界头庙镇东北部,村民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核桃树管理粗放,经济收入十分低下,是全镇有名的“光棍村”和“贫困村”。

2016年以来,该村抢抓全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以月心塔自然村为中心,依托该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自然条件,依托紧邻黄龙无量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建立了中蜂产业园区。园区由黄龙县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运营,通过流转群众的土地经营权,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的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的方式,辐射带动红罗圈村农户发展中蜂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群众在自家门前和地畔养殖中蜂,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农闲时间,还可以在景区务工。目前,该基地已带动50户贫困户,养殖中蜂500箱,年底为每户分红不少于5000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黄龙县深入推进。

洛川县: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近年来,洛川县以推进产业发展、精准脱贫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围绕土地流转、主体培育、典型示范三个重点,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优化配置农村资源要素,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致富产业,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三变”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发挥资源优势,转变经营方式,发展致富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该县在“三变”改革中,结合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建设、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推进“三变”试点示范工作,初步探索出“四种模式”。

一是“三变+特色苹果产业+农户”模式。民丰、农高果友等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供应物资、统一管理、统一贮藏加工、统一销售”,农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管理,合作社以农资补贴、保底收购、盈余分红的方式返利与农户。2016年,民丰合作社每亩地分红260元,农高果友合作社每亩分红170元。

二是“三变+畜牧产业+农户”模式。水渭现代农牧园区以耕地每年每亩300元、果园每年每亩7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700亩,建起了万只养羊场、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和牧草种植基地,园区采取养子分养、订单种草、劳务打工、按亩分红的方式参与园区畜牧产业开发,土地流转户形成了“租金+工资+分红”的新型收入结构。畅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打造集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为主,流转土地2600亩,涉及41户,每亩每年租金300元左右,并吸收流转户到园区务工,使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

三是“三变+商贸流通业+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凤栖东街村以反承包方式回收17户农民闲置的93亩地,引进投资商建设朝阳农贸市场,安置剩余劳动力11名,收益归投资方。16年后,投资方退出,无偿将农贸市场移交东街村统一管理经营。土地流转户平均每人每亩年纯收入13571.43元,使村三分之一群众受益。

四是“三变+企业帮扶+贫困户”模式。全县选择32个省市级优秀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810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洛川县全县土地确权登记行政村196个,确权登记面积72.74万亩,使农村土地资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推进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0.9万亩。陕西海升集团、本香集团、延安长盛集团和延刚果业、富百果业等企业积极领办苹果密植示范园区、生猪养殖基地等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到企业或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促进农民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延长县:农业园区辐射带动

延长县郭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郑庄镇郭旗村,是集科技推广、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求,该园区由延长蓝耳朵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

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为580亩,核心示范园区规划占地530亩,将新建日光温室250座,育苗中心占地9000平方米。生态循环工程示范区占地50亩,建成养猪场一座,培训基地一处。该园区计划总投资5813.55万元,资金筹措方法是项目支撑、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截至目前,完成投资2496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061.8万元,其余,企业自筹。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30座,标准化养殖场一座,育苗中心一处、培训基地一处。

在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园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土地流转。园区共流转土地580亩,涉及徐旗村44户村民,合作社与农民一次性签订15年合同,每亩每年600元承包费,农民将土地流转后到园区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园区共吸纳长期打工人员26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这样既有土地承包费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实现了土地的二次收益。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模式。在经营模式上,采取抓两头、放中间方法,即采取“农户投劳租种+合作社投资+保底销售”的模式,给贫困户优惠价格租种大棚,农户只需投劳,按照合作社要求搞好生产,年收入保底4万元以上。合作社全程培训指导,统一提供种苗、农家肥,统一保底销售。农户零投资,既解决了有活干的问题,又保障了收入,互惠互利。目前长期安置贫困户劳力11人,临时用工500人次。三是辐射带动功能。园区内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率达到100%,年均增收1050万元以上,通过园区的培训基地对全县瓜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可辐射带动郑庄、黑家堡、七里村三个乡镇蔬菜生产面积4000多亩、菜农1300多户,年可增收8000万元以上。

园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发展,农民致富。

宝塔区:“大河”有水“小河”满

佛道坪村位于延安市西南18公里处,全村275户979人,村域面积35.6平方公里。佛道坪村是万花旅游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变”改革工作中,佛道坪村按照全域旅游、全民培训、全民参与的思路,村上成立“佛道坪村金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生态环境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打造佛道坪传统村落景区和佛道年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搭建起村民致富增收平台。

合作社将部分村民闲置房窑打包,整体租给公司开发民宿酒店,每孔窑洞每年租金5000元,2016年仅此一项租赁户人均增收3007元。全村农民将380亩山地苹果园、281亩杂果园以土地形式参与入股,共设置661股,按照每亩土地不低于390元统一流转给城投公司、陕旅果业集团进行管理经营,年分红总额为316800元。

佛道坪村2016年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5万元。

佛道坪村是宝塔区“三变”改革的缩影。“新土地革命”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风起云涌。

2012年以前,上砭沟村村民居住在拐沟内,交通不便,村民主要以种植大棚为主,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2012年,上砭沟村实施了整村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整村迁至303省道沿线,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居住环境。2013年遭受强降雨袭击,全村大棚大范围受灾,村民纷纷选择了外出务工,村子里没有了产业,一下成了“空壳村”。2014年,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先是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将土地性质变更为建设预留地。随后,成功引进“万邦商砼”和“众昌商砼”两家企业。从此,上砭沟村不仅有了集体收入,而且村民可以就近打工、发展三产。2016年开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向全村村民进行分红,人均分红3000元。

村集体有钱了,村民自然跟上“吃肉喝汤”。这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生动阐释。

代家沟村位于甘谷驿镇西南4公里处,包括代家沟、前白家沟、后白家沟3个村民小组。2013年,该村将209亩承包土地经营权全部入股到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的产销一条龙模式,由村两委会主导,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新建高标准大弓棚220座,配套育苗温室4座。在此基础上,打起了乡村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旅游牌,建成了休闲垂钓烧烤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区、农产品采摘体验区,乡村度假住宿体验区,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原来低效的土地资源和闲置民居院落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土地”和“黄金屋”,为返乡创业的村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据了解,宝塔区5月份印发了《宝塔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首批确定20个村(组)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志丹县:产业扶贫在路上

今年以来,志丹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志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从2017年-2020年底3年时间内,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村“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0万亩,确保全县苹果面积达到30万亩、挂果20万亩。

在典型示范上突破。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与县委书记李建强共同包抓义正镇稠树梁村5000亩新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县长刘志生包抓8000亩新建黄芪示范基地,县委副书记张星包抓永宁刘河村3000亩,副县长刘建忠包抓顺宁水沟4000亩新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目前,义正镇稠树梁村与农户已签订2000余亩的土地流转合同,剩余3000亩与农民协商,成熟一块,签订一块,今年秋冬即可完成建设任务;永宁刘河村、顺宁水沟村已经与农户已分别达成3000亩、4000亩的土地流转协议。

在机制创新上突破。县上筹备组建了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真刀真枪、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经营模式,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和陕西省水务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3年内投资5.5亿元,流转土地3.5万亩,建设产贮销一体化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村民用土地流转费入股和加入劳务合作社,合作社向公司提供劳务,公司收益后按股分红。

在项目带动上求实效。志丹县亿洋薯业有限公司投资980万元,建成年产粉条400吨、干豆角60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并在顺宁发展千亩订单豆角生产示范基地,现与农户签订订单406户,在顺宁、宋庄等村种植露地豆角1400亩。任氏集团和延安惠农合生有限公司在永宁洛河峡谷及环延安红色旅游专线两侧建设油籽牡丹基地,现已投资200余万元,建成育苗基地和500亩示范园,已落实牡丹种植2000亩,拟于秋季一次性完成。任氏集团与金丁精工劳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实施金丁赵石洼养驴项目。志丹县鑫丰农业有限公司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陕西鹏翔食品有限公司发展万亩糜子订单生产项目,采用“公司++农户++订单”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糜子种植10000亩。

为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创办实体经济,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追赶超越的若干意见》,计划3年内列出专项奖励资金3000万元,对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程序规范、合同有效、发展果业、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与此同时,县上紧紧围绕“户户有增收产业、村村有集体经济”目标,采取“产业覆盖、技术帮扶、机制带动”三个关键措施,先后列支1336.8万元,拉动3家银行5000万信贷资金、1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1500万帮扶资金,组织动员全县200个部门、88支农业服务队全程参与,推动产业扶贫取得重大突破。

新闻推荐

黄龙举办世界旅游文化使者大赛

本报讯(何开意何涛记者武德平)8月13日,2017世界旅游文化传播使者大赛黄龙赛区精英赛在黄龙县举行。来自陕西省各高校的34位佳丽,通过服装、才艺等环节的展示,来自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表演专业的罗茜获得...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