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域行·走近非遗之黄陵篇 一心传古艺 指尖生繁花

延安日报 2020-08-06 06:37 大字

?●刘双全在进行木雕刀刻

?●黄陵剪纸特写

?●王民政和老伴儿田粉琴在做面花

曹书权泥塑作品

岁月长河,沧海桑田,在陕北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刚毅质朴的人们,在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孕育出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让原本粗犷苍凉的沟壑,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黄陵县是这其中的代表,衍生出许许多多个性鲜明、魅力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陵,素有“龙乡”之称。几十年以来,正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让这片沃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发展、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远离喧嚣,执着坚守,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情,让我们向这群“手艺人”致敬。

刘双全 痴心木雕五十余载

黄陵木雕是普遍流行于黄陵城乡的民间手工技艺,在世代延续和流传中,不断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价值,是民间美术中的观赏性工艺品。在黄陵县桥山街道办石山村就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木雕匠人——刘双全。

70年代初,刘双全多次参加了黄陵民间文化展示活动,参与黄帝陵古建门楼亭子的修建,并整理出了《黄陵木雕画册》。刘双全始终秉承传统文化特点,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黄陵木雕的普及、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谈及与木雕的机缘,刘双全坦言:“年轻那会,不像现在谋生的路子多,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别人在雕刻,觉得是门手艺,加上小时候喜欢画画,就有了靠手艺吃饭的想法。”说干就干,1967年,刘双全便开始拜师学艺,这一学一干便是53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精湛的技艺都不是天然而成的,而是刻苦努力、勤学苦练的结晶,刘双全的雕刻手艺也是如此。

“白天要做农活,有时候一件作品没有完成,总是心心念念放不下,晚上躺在被窝里也会不由自主地琢磨剩下的工序要怎么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双全对木雕创作的热爱越来越深,可谓是如痴如醉,几乎晚上的时间都花在木雕作品上。

木雕讲究“以刀代笔”,练的是硬功夫,做工流程复杂,工序繁多。为了能够精心雕磨,刘双全在田庄镇韩庄村租了一处农家院作为自己的木雕创作园地。

农家小院里,记者看到各种柏木、椴木、梨木、白心木、杜梨木摆放整齐。杏树荫下,刘双全拿出了一个木匣,笑着说,“这就是我做木雕的百宝箱了。”打开箱子,记者看到有小铲子、木槌、各式刻刀、砂纸、木锉等等。绘草图、走铲子、槌轮廓、锉磨精修、上色喷漆……每一道工序,刘双全都如数家珍。

“以前带过几个徒弟,都是年轻人,有想法和干劲,但是这门手艺门槛高,费时费心,收入也相对较少,大多学的人不能坚持长久。”说到这里,刘双全一阵惋惜。

“现在政策对非遗传承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视,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展示活动,还通过开设一些免费学堂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我非常欣慰,也会尽我所能为黄陵木雕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刘双全说道。

付百琴 巧手剪出多彩人生

今年60岁的付百琴是黄陵县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她用一双巧手剪出了多彩人生。近日,记者在付百琴家中见到了正在剪纸的她,了解了她与剪纸背后的故事。

在付百琴家里,记者看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团花、窗花,一幅幅栩栩如生、意态纷呈的艺术剪纸都包含着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她向记者现场展示制作了一幅门神的剪纸作品,只见她用铅笔寥寥数笔,门神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随后她便拿起刻刀一丝不苟顺着描绘的线条开始雕琢刀刻,再将完成的图案贴在白纸上,这幅作品就大功告成了。

“你别看我完成一件作品用不了多长时间,但这里面却包含了很多技巧。如果不是熟手,要花十多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效果还不一定好。”付百琴说,黄陵剪纸的主要难度在于图案的构思以及雕刻的技巧,这些都需要多年的美术功底。

一支铅笔、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付百琴灵活地舞弄着手中的剪刀,不一会,一只憨态可掬,背着大元宝的小猪就完成了。付百琴向记者展示着,“这个‘金猪送福’,谐音为祝福,寓意着福猪迎新,愿我们都兴旺发达,大吉大利。”这种形象又赋予寓意的传统生肖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一旁正在玩耍的孙子,看到后喊道:“奶奶,真好看,我也要剪一个。”付百琴便乐呵呵地向孙子讲起剪纸的“秘诀”。

黄陵剪纸作为当地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民间剪纸与黄陵当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以呈现。

付百琴从小就喜欢剪纸。“小时候,逢年过节,大家都要给窗户上贴窗花。谁家要是没贴窗花,或者贴的窗花不好看,大家就会说谁家的媳妇手不巧。谁家的窗花剪得好,大家就会说谁家的媳妇能干。因此,女孩基本都要学剪纸。”付百琴一边说着,一边拿着剪着,不一会,又剪出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鸟。“我经常给大家教剪纸。剪纸,最重要的是突出特点,剪龙最关键的是四个爪,剪虎最关键的是头,剪鸟最关键的是嘴。通过卖剪纸作品我获得了收入,但最重要的是我爱这个,觉得剪纸能给我带来乐趣。”

随着经验的积累,付百琴在剪纸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在业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了将黄陵剪纸传承下去,她时常到学校授课。“在授课中,我发现有很多爱好者,甚至还有很多具备创作能力的学生,让我感到很开心。”付百琴说,她还多次到乡村组织农村妇女学习剪纸,让她们热爱生活,装饰自己的家。

“看到学生们一天天进步,能够独立创作,并能很好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心里由衷高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爱上剪纸,传承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付百琴说,等孙子再长大一些,准备开设工作室,专职教授爱好黄陵剪纸的朋友,让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

王民政 精美面花供祭先祖

黄陵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它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融入黄陵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化,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今年79岁的王民政老人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传承人,自幼就随母学艺的他如今做起面花可谓是信手拈来。“我从小就喜欢做梦,梦中总有五彩缤纷的景致出现,那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如一群久别重逢的精灵,使我倍感亲近、顿生灵犀;那娇艳欲滴、风姿绰约的各色花卉令我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于是,我就想着将它们通过面团表现出来。”谈起和面花的渊源,王民政如痴如醉。

让王民政骄傲的是,他已连续14年专为黄帝陵祭祀大典制作面花供品。“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的面花有‘百鸟朝凤’‘万紫千红’等以及36个供馍。”王民政说,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套公祭用的面花。

记者在王民政家中看到,桌面上摆放着剪刀、镊子、梳子等工具,经过剪、切、扎等工序,短短几分钟,一只大黄牛就在王民政手中捏成了,看起来非常逼真。

王民政说,自己擅长捏动物,而老伴儿田粉琴则帮忙捏花卉,两人经常互相配合捏面花,通过面花传递着对彼此的情感。

老伴儿田粉琴说,起初对面花并不感兴趣,看到民政有时忙不过来,经常加班。后来就慢慢跟着他学做面花,现在可以给他帮忙,也可以自己制作面花了。

“面花是黄陵深厚文化底蕴的再现,它将悠久的风土人情、民俗民愿五彩缤纷地呈献给后代子孙,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王民政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传承面花手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面花,愿意学习面花制作,这个问题一直让王民政忧心。做面花是当地的习俗。由于一件面花的售价仅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制作技艺又较为繁琐,因此对面花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多。“在当地,面花的应用较为广泛、需求量较大,自己也正在带徒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黄陵面花。”王民政说。

曹书权 捏把黄泥重塑生活

黄陵泥塑是黄陵民间美术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美术,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龙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只要有空,家住黄陵县双龙镇的黄陵泥塑县级非遗传承人曹书权就会做起他喜爱的泥塑。

从筛土、活泥、加棉、捣絮、做骨架、捏大形……泥塑的各道工序对曹书权而言早已驾轻就熟、有条不紊。从一团团黄泥到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泥塑,今年54岁的他把非遗泥塑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曹书权说,新型泥塑民俗类的泥塑没有固定的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把这些生活场景和细节特点抓住,展现人们的生活细节、表现喜怒哀乐、生产场景。

忙碌中的曹书权也笑着说起了他和泥塑的情缘,那是上世纪80年代那会,由于那时家庭收入微薄,自己干起油漆的营生补贴家用,在店头鲁寺村做活时遇到了老艺人吴兴俊师傅。当吴师傅得知他热爱泥塑且理解领悟能力强,年迈的师傅不想让自己的手艺失传,便常在他跟前讲泥塑方面的事情,有意收他为徒。“尽管当时来看不怎么景气,我想只要把这坚持地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能得到回报。”岁月流转,曹书权对泥塑的热爱与坚持从未改变。

“泥塑对我而言,就是在修行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修行。”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曹书权也担心这门手艺的传承,毕竟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并不容易。“但好在现在有众多的展示平台,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总会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并感兴趣,只要肯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

刘双全、付百琴、王民政和曹书权只是黄陵县非遗文化的代表人物。近年来,该县按照国家和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政策,以传统文化为抓手,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力度。同时,黄陵县积极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使非遗文化逐渐“复苏”。截至目前,黄陵县已有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13人,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20人。

“今后,我县将增加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向上一级申报地市、省、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同时,加强传承人的收徒授艺工作,多挖掘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壮大传承人的队伍。”黄陵县非遗办主任孟军说,今后我们会多支持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开展有关的传承传播展示展销活动,让这两种文化走出去,发扬得更好。

新闻推荐

小厕所大民生 面子亮里子美

村民高竹芹家中前庭后院干净整洁,院内花卉正艳,微风吹佛下清香味扑面而来。以往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卫生间,被主人打扫得干干...

黄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