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是天使,也是战士

延安日报 2020-03-02 09:29 大字

?●杨蕾(左)在了解病人身体状况

26岁的杨蕾是陕西省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喜欢称自己为“杨小护”。大年初二,杨蕾就毅然奔赴“战场”。

杨蕾的母亲是黄陵县隆坊镇卫生院的一名退休医生,得知女儿要去武汉,她心里充满了担忧与不舍。“女儿说,妈妈,武汉‘生病’了,我们一定要去救它!”看到女儿态度坚决,杨蕾的母亲叮嘱女儿一定要做好防护,平安归来。

“穿上这身白大褂,我们就是战士”

“1月26日,大年初二,我有幸成为陕西省援助武汉医疗救助队的一员,出发武汉。”到达武汉后,杨蕾在她的《“杨小护”援鄂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武汉,无论多么辛苦,多么忙碌,杨蕾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乐观的情绪带给患者和同队的战友。

“1月28日,为了更好地防护,我一个人对着镜子把头发剪了,没觉得难过,责任最重要。”

“1月29日,马上就要进驻医院了,穿上这身白衣,我们就是战士!加油!”

“我就是想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大家,让患者不要过度恐慌,让家人和后方的同事都能安心。在抗击疫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崩。”在日记中,杨蕾这样说。

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有不少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与压力。

杨蕾每班需要在病房工作8个小时,她要提前一小时从酒店出发。上班期间,她里三层外三层,常常感觉到汗珠顺着身体往下流。护目镜、护目屏也因为出汗的原因不停地起雾。抽血、动脉血气、留置针穿刺,看似基础的护理操作,却因为厚重的防护变得困难重重。

起初,杨蕾被分在普通病区,每天除了原本要做的治疗之外,打水、热饭等原本家属做的事,现在也全由杨蕾和她的同事们代劳。20多个患者、4个责任护士,平均每人负责6到7个患者。打针、换液体、鼻饲、翻身、打水、发饭……一个早班上到一半,大家的腿就已经迈不动了。

工作两班后,杨蕾被调到重症病房。同样的装备,分管的患者变成2个,但是护理和治疗难度却更大了。重症病房的患者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给翻一次身都要请其他护士帮忙才能完成。工作中大幅度的动作容易引起外层隔离衣绑带崩开,增加感染风险。但杨蕾从没喊过累,每天都在给自己鼓劲:“‘杨小护’,加油!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最渴望尽快摘下口罩,在家陪陪父母”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与死神赛跑,上班期间顾不得吃饭休息是常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酒店,整个脱衣过程有30多个步骤,最后还要把防护服里面的内穿衣全部进行清洗、晾晒,把上一班使用浸泡后的护目镜清洗、晾干,既耗费精力,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杨蕾说,“只要防护做得到位,病毒并不可怕,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到戴口罩的顺序、两个手怎样捏鼻夹,大到穿脱防护服等,处处都需要注意细节,稍有不慎就会增加感染风险。好消息是,陕西援鄂的医疗队员,无一人感染。”

“我只是很普通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警察、消防员,大家只是职业不同,但都是在为抗击疫情作贡献。”杨蕾说,她在新闻上看到了家乡黄陵县的父老乡亲们也在为抗击疫情积极行动,她非常感动,并祝愿家乡人民一切都好。

“渴盼疫情尽快过去,摘下口罩在家陪陪父母,吃遍三秦美食。有机会再来武汉,再来看看这个可爱的城市。”杨蕾说。

新闻推荐

“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本报记者程立忠通讯员倪小红“今年,潮塔村继续携手一号煤矿,让更多的村民‘饭碗’多起来,‘钱...

黄陵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黄陵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