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何以这样有文艺味
■本报记者 谢丹丹
7月4日,全省首家村级文联在黄陵县阿党镇北村成立。这是黄陵县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乡镇文联组织全覆盖后,延伸的首家村级文联,打通了文艺为民最后一公里。
北村文联的成立是新时代如何满足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和重构良性循环的农村文化生态的有益探索,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外推打响叫亮乡村文艺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一提到文联,我们自然会跟高雅艺术联系起来。所以当得知北村成立了村级文联后,我们很好奇,冒着盛夏的酷暑,来到黄陵县隆太塬上一探究竟。
烈日当头,与这烈日比热情的,还有阿党镇北村的村民们。穿过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一群妇女跳着热情洋溢的广场舞。
正观察这与众不同的门楼,随行的包村领导阿党镇社保站站长寇兴锋介绍说,北村原名北塘呼堡,初主传说是轩辕黄帝,自周武王之孙姬杼受封杨国,赐姓为杨,立村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民国初年改名北村。清朝初年,出了一名贡师,名叫杨登贵,曾给康熙帝当过老师,贵为天子之师。清末民初,出了一名抗捐抗粮农民领袖,叫杨季秋,曾成立了“红枪会”,享誉一方。在革命战争年代,相继涌现出了老红军战士杨喜林、革命烈士杨明智、梁国栋等一批革命前辈。新时期,北村文艺比较活跃,享誉市县,是一个文化浓厚、历史悠久的美丽古村落。
乡村振兴,北村文艺百花齐放
北村,和我印象中的陕北农村不一样,它整齐划一的新房子,有街有巷,有商店有饭馆,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绿树掩映,路过的婆姨脸上藏不住的愉悦,仿佛刚看过一场戏似的,让人如沐春风。
穿过北村塬上接连成片的苹果园,套袋苹果争先恐后地抛头露脸。“北村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2014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该村支部书记杨世峰说,近年来,随着产业扶持、脱贫攻坚等惠农政策的发展,农民收入节节攀高。
当我们来到北村修缮一新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最先吸引我们的是那个古色古香带民族风的门楼,始建于1938年,修缮于1958年。门楼内照壁一面写着“留住乡村记忆,塑造精神家园”,另一面写着“百姓大舞台,乡村真善美”,颇有深意,也颇有暖意。一群婆姨女子在照壁后面的舞台上排练着广场舞,她们嘻嘻笑笑、大大方方地说着要到镇上组织的庆国庆比赛中拿名次。
“各级政府给我们筹资了40万元,把这个百年老校修缮一新,硬化美化了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修建了百姓大舞台,设计了文化墙,装修了12间房屋,设置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民讲习所、村史馆、非遗传承等科室,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北村支部书记杨世峰说,经济支村、文化兴村,他要带领群众建设一个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乡风文明的美丽新村。
“北村具有崇教尚文的好传统,抬鼓、面花、剪纸、霸王鞭、社火等传统民间艺术远近闻名,群众传习蔚然成风。”县文联主席刘勇说,近年来,北村文艺发展快速,特别是抬鼓得到抢救性保护发展后,很快成为黄陵文化、黄帝陵祭典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北村已经成立有抬鼓协会以及摞灯山、霸王鞭、跑竹马、面花、剪纸等五个文艺协会,每个协会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些协会活跃在乡村民间,经常性搞活动,不断丰富着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
社火相传,传统艺术生生不息
北村的文艺发展可以追溯到北村的社火表演传统,得益于黄帝陵祭祀文化的发展,闻名于黄陵县文化的繁荣。
北村社火名目繁多,都是由本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有抬鼓、霸王鞭、稍子、摞灯山、跑竹马、二秃子打架、老秧歌等一系列文艺表演,包含了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习俗、民间手工技艺等,镌刻着始祖、先民们走来的痕迹,也积淀了历代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社火从年前组织到正月十五结束。长期以来,每年轮流安排20户人家,负责牵头组织当年的社火表演,从60、70年代断断续续持续至今。可以这么说,北村成年人至少都会一门社火表演艺术。
“每当春节临近,我就坐不住了,就想出去敲鼓,没想到一敲就是几十年,现在要让年轻人把这个抬鼓传承下去。”66岁的省级抬鼓传承人杨明元老人自己也说不上北村社火从什么时候开始,自他有记忆以来,社火就一直在村上延续。和他一样获得传承人荣誉的还有摞灯山传承人杨三锁、杨青俊,面花传承人郭延花,竹马传承人杨晓辉。在社火辐射和传承人带动下,北村群众参与度很高,形成了稳定的群体、常态化的活动,民间艺人大显身手,民间文艺蓬勃发展,传统社火节目不断丰富,从最开始的抬鼓、老秧歌,到后来的摞灯山、霸王鞭、跑竹马,还带动着面花、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北村抬鼓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表演艺术,与该村的摞灯山一起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的春节期间,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聚集北村,大饱眼福这一场场既原汁原味又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分享这红红火火一个又一个的年味。
刚刚携老伴旅游归来的84岁老汉杨武俊,张口就编出了一首打油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像杨武俊一样张口就来的农民还有不少。即兴快板、打油诗、拉枣刺等口头文学不时丰富着北村的乡言俚语。
这些传统文艺,是北村给世人展示的祖先的宝贵财富,更是北村文艺生生不息的星星之火。
联动发展,乡村也有诗和远方
黄陵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及先民们的足迹,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创作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2年,黄陵县在店头镇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文联组织,后又陆续成立了阿党镇文联、隆坊镇文联。去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乡镇文联组织全覆盖,为传统艺术的发展、乡村文艺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县文体广电局、妇联、文联、文化馆等部门单位,深入北村,不但把人推荐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比赛,还把专家请到村上对协会的发展进行指导提升。
61岁的苏芳英,嫁到北村时,从娘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豕、羊、牛等红白喜事的小面花。近年来,她在制作流程、工序上下功夫,做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赏心悦目,还多次在室内外的民俗艺术展中斩获名次,每年有1万多块钱的面花订单。
72岁的白凤仙老人笑声朗朗地说:“剪纸让我开心快乐。说完,随手拿起废弃的烟盒、包装盒,不多久,一幅《福如东海》的主题剪纸形象生动地剪成了。老人以前喜欢剪各种传统窗花,参加村上培训后,她的剪纸内容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我要一直剪下去,把这门艺术传下去。”老人说。
现在,北村抬鼓名气攀升,开始代表全县到市上参加小戏调演、延安过大年汇演,甚至作为开场舞登上了省电视台元旦跨年祈福晚会;北村的霸王鞭越来越霸气;北村的稍子越来越玄妙惊险、引人入胜;北村的竹马功夫和变换花样日益成熟;北村的摞灯山壮观惊叹;北村的面花更加华丽秀美、形态逼真、五彩缤纷……北村不时有民间艺人在各种赛事活动中崭露头角、摘金夺银。
对北村文联的发展,杨世峰想得更多,看得更远。“通过文联,我们不但要把传统文艺传承下去,还要把文艺产业做起来,把文旅融合做起来,将来有一天,你将在更多的商演上看见我们的抬鼓,在市场上看见我们的生日面花……”
“延安基层各地的文艺各具特色,北村文联开创了全省文联组织向基层延伸的先河,它的成立有利于新时期推进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乡村文明、优化群众精神,有利于创造自己的生活,形成自己的文艺品牌,有利于推动基层文艺更具生命力,对延安市其他县区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市文联相关负责人李真翔说。
乡村振兴,文艺润心。北村,这个小村庄装着大文艺,打造得是身边的文艺、大众的文艺,滋养着人民、指引着人民,留下的必定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愁。
新闻推荐
7月16日,在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延安市黄陵县,由中共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委员会、黄陵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共青团...
黄陵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