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七旬老人吴显权藏书2万册 创作的小说志书变铅字是最大心愿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家中什么最值钱?有人会说,是那金碧辉煌的楼宇,是那腰缠万贯的家财,是那风华正茂的青春。这些都是乡村老人吴显权最大的劣势,然而,他也有最值钱的东西,那就是满屋的书籍;而让他自豪的则是那些“待字闺中”中长篇小说。
老人吴显权其人
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街道洪泽桥边,有一座低矮、老式的砖木结构房子,这是乡卫生院的一栋老房子,它的左边,住着73岁的吴显权老人,门边“吴显权诊所”几个字道出了老人的职业。
吴显权出生在双龙镇重石寨村,1963年从达县中学(今达一中)初中毕业时,父亲就年纪大了,弟妹又小,作为家中的老大,他回家后便成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当过弹匠,弹过棉花。在重石寨村小教书八年,任过这里带帽初中的语文老师。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因家中缺劳动力,他又回家种地,当上重石寨村支部书记,与当地村民一道建起5座桥,修通了8公里长的道路。当过村里的赤脚医生,在乡卫生院院长的位置上一干又是八年,为家乡村民的健康服务。还担任过两届达县政协委员。
吴显权对自己的一生,用“命运多舛”四个字来总结。本来有机会参加工作的,结果放弃了;本来可以转公的,因为年龄等原因又错过了。64岁的他,拿到执业医师执照后,在双龙镇洪泽桥街73号挂牌行医,为当地百姓看病拿药,成为名副其实的“郎中”。
藏书价值40万元
吴显权的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凳子都没有多余的。那台老得起黄斑的90升的小冰箱,算是这个家最奢侈的电器。从小嗜书如命的吴显权,购买图书时却从不吝啬,以致于他的夫人对此颇有微词:“他这一辈子把钱全部花在了买书上。”
吴显权家住的地方傍河边,底楼潮湿,加之怕书丢失,便将所有藏书安排在二楼的几个房间里。这里的书架里、柜子中、地板上都装满了书籍,甚至自己睡的木床靠墙边也放着书。这些书籍,不仅有《二十五史》(全套)、嘉庆《达县志》《达州市志》《达县志》等史书,还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巴尔扎克全集》《静静的顿河》等国内外名著,涵盖文史哲等方面。藏书量达2.2万册,价值近40万元,俨然一个图书馆。这些书籍中,文学类占了80%。
吴显权买书不是装点门面,以显示有学问,而是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看。一旦有空就捧书在手,遇到精彩的语句,读后的感想,随时记下来,作有读书笔记130多本。
由于书多书重,吴显权不得不将书分散存放多个房间,以降低楼板的承重;同时在底楼立起木柱作为支撑,以防万一。他怕屋漏打湿书籍,还用木板进行了遮盖。
著有多部中长篇小说
吴显权爱书也写书,曾借调到达县地方志办公室参与志书的编写。到达县政协与他人一道收集过当地名人资料。回到老家双龙,花费多年心血,一部长达60万字的《双龙乡志》已成初稿;10多万字的双龙《张氏族谱》即将脱稿。
吴显权不仅写志书,还写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有47万字的《徐天德》、20多万字的《李长祥》,中篇小说有《巴蔓子传奇》《元稹》等,短篇小说有《石下笋》《重石恨》。这些小说,除他与吴传全合著的中篇小说《巴蔓子传奇》,于1996年在《通川日报》连续刊载发表外,其余都“待字闺中”。
吴显权靠着不多的社保工资和诊所收入维持老俩口的生活。为了小说能修成“正果”,他找过有关单位、部门,希望得到资助予以出版(发表),但都未能如愿。吴显权说:“没有发表的东西不算作品,只能算是稿本。”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他的小说、志书变成铅字。
新闻推荐
六月的黄陵,不管行走在中心城区,还是漫步于田野,皆是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绿树环绕。进入城区,蜿蜒的沮河水时...
黄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陵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