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经济转型的 3D 图景
?●●黄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小龙虾获丰收
?●●黄陵县梨园新区
《当代陕西》记者 李彬
引言
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黄陵,本可以躺着“数钱”,却为转型常常“失眠”。
黄陵的资源禀赋可以说是天赐的“一手好牌”。地下,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储藏27.3亿吨优质煤海,还有数量可观的石油资源。靠着资源,黄陵不仅能吃饱,还可以过上好日子。而黄陵县不为眼前的“光景”沾沾自喜,却为长远、持续发展急得焦头烂额。
“不知足”带来的是,干旱少雨的黄土塬上,有了25万亩、产量30万吨的全国绿色苹果示范基地。还带来了,沟壑纵横的山上,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成为陕西五大林区之一的西部林海……
2018年,黄陵以152.41亿元的GDP重返西部百强县,此时,6.67%:69.23%:24.10%的三次产业结构却让黄陵动了“偏科”的脑筋。黄陵所追求的发展,早已不是“一业突破”的平面折线,而是地下、地上、塬上、川道全面发展的3D图景。
绿色向地下延伸
既享受了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喜悦,也经历了煤炭价格“跌跌不休”的苦痛。黄陵,对矿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早转型,柳暗花明;不转型,山穷水尽。”
“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资源型产业,而是要依托资源,精吃‘资源饭’。”省委黄帝陵文化园区工委书记、黄陵县委书记孟中华说。一手致力于传统矿业技术改造、产业延伸,一手整合资源发展未来的接续产业。黄陵在重新认识资源的基础上,让资源的“一次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
2017年12月11日,黄陵矿业集团在人民大会堂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喜提中国工业的“奥斯卡”,黄陵矿业凭借的是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创新,更得益于精吃“资源饭”的安全绿色发展理念。
产煤不见煤、采面不见人、废物全利用、废水零排放,连续多年零安全事故,黄陵矿业正在颠覆人们对煤矿的刻板印象。过去需要矿工冒着生命危险在井下埋头苦挖的煤,如今交付于智能化远程操作。黄陵矿业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企业。原先需要9人完成的工作面,如今只需要1人去井下巡视,两顺槽作业人员也从8人减至4人。智能化的红利,除了“少人则安,无人则安”,每年还省掉80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
大量产煤必然伴生大量废石。过去破坏黄陵环境的头号杀手,就是路边、河道、山沟里,随处可见的煤矸石堆,土地、空气、水源都饱受其害。2003年,黄陵矿业成立煤矸石发电公司,将过去放错位置的资源废料点石成金。曾经还要缴纳排污费的煤矸石,被与煤泥、低热值中煤搭配起来,粗粮细作,每年发电10亿度,让黄陵又多了一个全省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企业。
2013年黄陵矿业又成立生态水泥有限公司,消化掉煤矸石电厂产生的所有粉煤灰,真正把煤“吃干榨净”,彻底实现黄陵矿区循环经济闭环,形成每年100万吨生态水泥产能。
从过去简单的挖煤卖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到现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新跨越。黄陵,在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转移上,醒得早,动得快。因此,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黄陵矿业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整个陕煤集团破解困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近十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逾百项实用技术和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黄陵矿业,正在由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煤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是黄陵矿业转型的方向之一,更是黄陵为超越资源发展所作的先手准备。
红色在塬上摇曳
“每天守到村头,专等和客商接头,等了几个钟头,不见果客露头,回家啃些馒头,急忙又跑地头,恰好和客碰头,连忙扑到前头,领到自家园头,看了中间两头,客商没个准头,也不还价点头,眼看落了日头,又没弄下名头。”这首在果农间广为流传的打油诗,正是黄陵果农过去卖果的真实写照。
春天花满塬,秋天果飘香。50年的栽种史,25.3万亩苹果,6.3万果业人口,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73.2%。可以说,苹果就是黄陵农业的重要命门。但单打独斗、原始粗放的经营模式,并未让黄陵果业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生产提质、加工增值、流通增效,果农增收”,是黄陵为苹果产业迈入2.0时代做出的通盘考虑。种好果子是第一步。邀请延安市果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县果业局资深专家,一年30多次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黄陵就是要从源头抓起,转变果农陈旧的种植观念。“新的管理技术让果园的挂果量相对稳定,以后就不存在大小年之分了,咱的收入也稳定了。”隆坊镇花家庄村的果农何建亮尝到了精细管理的甜头,“种得少了,但赚得多了”是他最深的感受。
种好果子,是为了卖得更好。4个镇级苹果集散交易市场,5个苹果专业村交易服务中心,苹果冷藏库43处,气调库2座,5条4.0智能选果线。黄陵县的这些投入,都是在往苹果产业后整理上使劲。上了选果线的苹果,经过“X光”的全面体检,颜色、大小、糖度、有无霉心、瑕疵等一目了然。每小时5吨的处理效率,比起人工来说每斤可节省3毛钱。精选过后,每斤苹果还可增值5毛钱左右。“有了苹果交易集散市场,省了好多环节,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对于新的售卖方式,果农朱怀平很满意。
过去在田间地头混级销售的黄陵苹果,被统一分拣、包装、冷运冷藏,以质论价销售。“果农意识好了,苹果产量高了,果品质量好了,普遍走了高端市场。”这是在陕西收了20年苹果的广东客商邹彬对近些年黄陵苹果的概括。
2018年,苹果贡献给黄陵14.5亿元的总收入,果区人均果业收入23015元。这张进步显著的成绩单,也让黄陵县果业局荣获了延安市“苹果后整理工作先进单位”。黄陵果业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带来的不只是苹果的一枝独秀。也为排行老二的梨,带来了多年销售疲软后的重生。2009年,黄陵从山西引进“玉露香”做授粉树,不曾想,在荣华富阳的试验田里,被“红香酥”授粉后的“玉露香”却变异成一个全新的品种:皮如翡翠,肉细如脂,无核多汁,清脆香甜,被冠上“翡翠梨”的美丽名号。一个“倒插杨柳”的偶然行为,让黄陵又多了一个国家地理商标。“连皮吃,不吐核,论个卖”的翡翠梨,如今已发展4000多亩,成为黄陵果业的又一个明星产品。
黄陵县果业局局长梁军告诉记者,“黄陵翡翠梨、樱桃、火龙果销售都非常火爆,年年都供不应求,消费者对优质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带领群众扩大种植规模,让各种水果都搭上果业后整理的快车。”
“活色”在川道发苗
塬上果业一片繁荣,川道也不甘落后。在黄陵,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水质较好的川道,历来有养鱼的传统。6700余亩水田,主要汇集着鲤鱼、鲢鱼、草鱼、鳙鱼等传统水产。养殖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同质化竞争让传统水产销售难、收益差。
2017年,黄陵县开始在水库和池塘试点养殖收益更高的大闸蟹和小龙虾。惊蛰一过,一袋袋蟹苗和虾苗从南方而来,几个小时,就从黄陵县渔政站养殖基地,被各乡镇的养殖户领回抛入自家鱼塘,开始它们在黄土高原的旅程。
开始试养前,黄陵县渔政站规划了养殖方案,提前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免费提供虾苗、蟹苗,在种苗选择、池塘布置、投放喂养、水草种植等环节上下功夫,随时跟进指导。
考虑到冬季气温在0℃以下,黄陵县渔政站在虾苗投放前就指导养殖户,要把水塘挖得足够深,最浅的地方也要超过1米。为了让南方的虾和蟹,适应北方早晚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黄陵的水塘底部有凹有凸,让它们自由选择舒适的温度生活生长。
店头镇高松树大闸蟹养殖基地,李安全在县渔政站技术员王伟的现场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尾尾蟹苗投入池塘。今年是他第二年养殖,去年12亩地共投放1.2万只蟹苗,三分之二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借此打开市场,而卖掉的三分之一,纯收入就达到12万元。因为省时省力收益高,李安全今年又腾出12亩养了小龙虾。从2013年开始养鱼的李安全,心里算了一笔账:鱼亩产值为9000元,而大闸蟹亩产值可达3万元,小龙虾亩产值至少1万元。
此物只应江南有,如今陕北寻常见。2018年以来,在黄陵县的店头镇、桥山街道办、田庄镇等6个水资源丰富的川道村组,大闸蟹、小龙虾水产养殖面积达500多亩。与南方相比,黄陵产的小龙虾和大闸蟹因为水质好、生长周期长,因此口味更好,口感更劲道,这也是它们能够走向中高端市场的原因,黄陵县渔政站站长薛文礼介绍。
“以前我们都是调一些速冻的或者是外地龙虾,口感不是很好。本地养殖的龙虾,我们尝试订购了一些,很受食客欢迎。”黄陵县华夏美食城老板惠小勇表示,以后再也不用去外地求货源了。
今年,黄陵县又计划实施稻田综合套养,稻田养殖小龙虾500亩,继续扩大池塘小龙虾和大闸蟹养殖面积。预计到2020年,黄陵县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1000吨,渔业综合收入过亿元。薛文礼说,“让渔业跟旅游结合起来,让来黄陵的游客能吃到黄土高原的特种水产品是我们下一步的打算。”
新闻推荐
华商报延安讯(记者贺秋平)今天上午9时50分,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
黄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陵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