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让所有群众满意 黄陵县推行脱贫攻坚“两包一联”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
如何实现贫困村、非贫困村,贫困户、非贫困户整体联动,黄陵县作了有益的探索。脱贫攻坚“两联一包”工作机制对于解决脱贫攻坚中的漏评问题,整体消除“两不愁三保障”漏洞是个好办法。本报今日刊发孟中华同志的这篇文章,供大家交流参考。
如何统筹处理好2%贫困户和98%非贫困户的关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黄陵县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尺,探索推行了“机关单位全面包所有村,领导干部全员包贫困户,一般干部全覆盖联系非贫困户”的“两包一联”工作机制,同步落实了扶贫特惠政策和“三农”普惠政策,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小康红利,使脱贫攻坚不止脱了真贫、更赢得了民心。
“两包一联”的实践做法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制度不完备、不系统、不精准等问题逐步显现。2017年初,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事件”摆上县委常委会——“一家医疗机构在扶贫义诊中,只面向贫困户服务,引起村里其他群众的不满……”针对这一现象折射出脱贫攻坚认识狭隘、方式教条的“大问题”,全县进行了“大反思、大调研、大论证”,随后“两包一联”机制应运而生,开启了黄陵脱贫攻坚总动员的新模式。
机关单位包村:着眼于整合资源,突出精准配对,破解“包而不实”问题
把最优势的资源用在最急缺的村组,长短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通过124个机关单位全覆盖包抓105个村,每个村分别走出了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借力发展型的路子,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帮扶效果。
一是强弱搭配。贫困村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就确定具有相应政策资源优势的单位进行包扶。针对地处偏远、设施落后的村组,派驻交通、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单位,修路建桥,打井引水,改造民居,治沟造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针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矛盾纠纷较大的村组,派驻党群、政法系统单位,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党组织凝聚力明显增强。针对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的村组,派驻卫生、教育、文化等单位,修建卫生室,开展教育帮扶,推动文化下乡,社会民生得到充分保障。
二是优势互补。村组的优势是什么,就确定能够激发优势、锦上添花的单位进行包扶。对苹果产业集中连片村组,侧重考虑农业、果业等农口单位,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土地流转等措施,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3个,组建专业合作社65个,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对企业、景区周边村组,发挥经发、旅游、煤炭等单位优势,流转土地3200亩,建成四季花田基地10个,帮助群众依托旅游三产脱贫致富。对森林水利资源富集村组,依靠水务、林业等单位,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发展中蜂、渔业、小龙虾等特色种养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三是联合帮扶。针对个别人口多、居住散的“大村”,整合单位打包派驻、联合包扶。如,对由3个贫困村合并而成的建庄村,确定交运局、公路站、运输中心3家单位集中包扶,扩建柏油马路,增加“村村通”客车班次,招商引资流转土地,村庄设施条件、产业水平全面提升。对由6个村合并而成的侯庄村,立足产业不一、居住分散等问题,整合县政协、改水办、食品检测站3家单位进行包扶,落实河流治理、农田修复、节水灌溉、农产品包装外销等帮扶措施,全村各村民小组同步提升、协调发展。
领导干部包户:着眼于明确责任,突出精准施策,破解“包而不扶”问题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熟悉政策、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等优势,按照县处级4户、正科级3户、副科级1户的原则,1163名科级以上在职干部对2075户贫困户全面包扶,努力当好“五员”。
一是当好指挥员,完善规划。明确帮扶措施制定责任,要求包户干部经常性入户走访、摸底调查,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产业、定好帮扶措施、抓好任务落实,先后为2854户贫困户制定各类脱贫措施8970余项。同时,明确无特殊原因不调整、县内岗位变动不调整、暂无接替人员不调整的“三不”要求,保证了包扶关系的连续性。
二是当好联络员,兑现政策。明确扶贫政策宣传责任,围绕“八个一批”脱贫政策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入户宣传、代理办理、协调落实,保证贫困户应享受、该享受、能享受的政策全部兑现。全县因病致贫的1835人全部落实了健康扶贫政策,1100名在校学生享受到各类教育资助,339户1193人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三是当好指导员,发展产业。明确产业指导责任,每月至少入户两次以上,提供技术、信息、农资等服务,解决各种生产问题,确保脱贫产业能够顺利实施、稳步推进。目前,全县713户贫困户发展苹果4800余亩,341户贫困户建立了翡翠梨、核桃、棚栽蔬菜、中蜂养殖、特色种养等产业,贫困户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通过自身努力稳步脱贫致富。
四是当好战斗员,破解难题。明确难点问题解决责任,针对不在兜底范围,又“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引导668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定期享受分红;动员263户申请“两免”扶贫贷款904万元;协调124户拿上了“土地租金”和“做工报酬”双份收入。同时,转移就业5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55人,基本解决了贫困家庭“零产业”“零就业”问题。
五是当好引导员,思想教育。明确智志双扶责任,通过逐人做好思想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使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多方联系,先后使6户单身、丧偶贫困群众喜结良缘,重振生活信心。
一般干部联系非贫困户:着眼于群众满意,突出全面覆盖,破解“联而不帮”问题
最大限度调动干部资源,坚持每名干部联系5户非贫困户,全县3514名在职干部职工与17307户非贫困户结成对子,做到了每户群众都有人联系、有人关心、有人帮助,群众的生产生活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办。
一是促进政策落实,让群众得到“新实惠”。在全面宣传落实临时救助、公共服务等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县委出台一揽子措施,为干部联系群众提供政策依据。建立了关爱帮扶信息库,对产业基础薄弱、有慢性病、有大病、有学生等“一弱三有”非贫困户家庭提供政策帮助,让贫困线边缘群众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帮扶,降低贫困发生率。结合“一村一品”建设,出台适当低于贫困户的优惠政策,既推动了产业发展,也让一般群众享受到“特殊”照顾。
二是明确“八个一次”,让入户成为“硬任务”。干部每月至少入户一次,按照了解民情、宣传政策、代办领办、提供信息、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美德教育、共同劳动等“八个一次”的要求,进行“走亲戚般”的联系帮扶,通过大到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调解群众矛盾,小到卫生清理、厨房帮灶,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三是提供义务帮助,让交流更有“人情味”。引导干部结合个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人脉关系等,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外出务工、生产销售、劳力支持等多元化服务,在红白喜事、子女上学等大事小情中,积极主动帮一把,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机关干部下基层是带着真心、带着友情来的。
“两包一联”的成效经验
通过“两包一联”机制的有效落地,机关优势不断向基层倾斜,干部力量全面向群众集中,脱贫攻坚跳出了只抓贫困的狭隘范畴,统揽起干部作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一颗制度石子激起了县域追赶超越的满池涟漪。
1.立起了群众满意的“硬标尺”。把“脱贫攻坚要让所有群众满意”作为目标,既扶持贫困户、又兼顾一般户,既注重物质扶持、又注重精神扶持,让符合脱贫条件的群众由“不愿退”转变成“主动退”,让非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主动“帮一下、拉一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实事办好,把利民好事做精,让成绩经得起人民的考核,让成效经得起人民的检验。
2.提升了农村发展的“加速度”。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农业农村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有机结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改善、环境优化,朝着村美业强民富的方向大步迈进。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基层主体相结合,整合分散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农村快速发展。
3.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原动力”。从施加脱贫外力上着手,向增强脱贫内力上用劲,通过各级干部大走访、扶帮带,“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土特产+贫困户”等一批新政策、新模式被探索出来,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奔小康的能力不断提升。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把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思想上“引”、政策上“给”、人力上“帮”,引导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路子,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4.搭建了干部锻炼的“大舞台”。坚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考验干部作风和能力,配套“两包一联”制定出台8项管理办法,既考核工作实绩、又考核纪律作风,既注重工作成效、又注意群众公论,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沉下身子、带着感情开展联系帮扶,对基层工作从过去的“不了解”到现在的“一口清”、从“没经验”到“多面手”,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有37名干部因业绩突出受到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把基层一线作为锻炼干部的大舞台,让干部在一线提升素质、练就本领、增长才干,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为县域追赶超越发展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能力过硬、勇挑重担的中坚力量。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黄帝陵文化园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共黄陵县委书记孟中华)
新闻推荐
职工讲述亲身经历警示自己教育他人黄陵一号煤矿用身边案例敲响“安全警钟”
阳光讯(记者史超)“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次上凌晨班,为了早点下班,我在设备还没停机的情况下,就开始清理刮板滑道上的积煤。运转的刮板突然将锹把夹住,瞬间反弹过来后,打到我的安全帽上,直接把安全帽打烂...
黄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