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索洛湾 ——一个偏远乡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索洛湾村从农业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就是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一个务实高效、引领发展的“火车头”,“支部带头干事业,全村一起奔小康”成为索洛湾村发展最大的特点。
村民周金莲一家的幸福生活。多年来,村集体采取多种途径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获得感。
柯小海是一位一心为公、敢想敢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柯小海在新建的村广场检查工程质量。
村里每月给村民发放米、面、油和洗漱用品等。
本报记者 戴吉坤 肖晓良摄影报道
走进索洛湾,处处是匆忙的身影;走进村里的农家,随时感到恬静与舒适。
在这里,外地人也不少:有安装太阳能的、架设电网的,还有做墙体彩绘的、铺设广场地砖的……每个人都忙碌着。
乔生富的家在村东头。这是一个大院子,院内的平房前是一个塑料大棚,透过塑料薄膜可以看到里面生长的绿色蔬菜。乔生富家共有7口人,他自己经营砂石料生意,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当地打工。他说,今年全家打工收入要超过50万元,年底村上还有几万元的入股分红。十几年来,他已经给两个儿子分别买了商品房。与客人说话的时候,他的手机铃声会不时响起,电话里谈的都是砂石料生意上的事。
3年前,在外务工的余解回到村里在附近煤矿打工,每月有4000元的工资和各种福利,最近还买了小轿车。余解的妹妹余丹下班一回家便来到厨房帮妈妈做晚饭。她在离家不远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当讲解员。“我在家乡做导游,而在假期又到城市去旅游。”谈及城市生活,她说:“城市虽好,但生活节奏快,我还是喜欢农村。每天可以和父母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饭菜,感觉很安逸、很满足。”
在索洛湾,有一个人却注定过不成闲适日子。他就是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发展的领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
时间回到2000年,索洛湾还是典型的贫困村。那时,只有24岁的柯小海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虽然年轻,但聪明实干,上任后,便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大胆尝试秦川牛养殖,建设蔬菜大棚,种植蘑菇和水稻,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养殖业。几年下来,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2008年,黄陵矿业二号煤矿在索洛湾村附近建成投产。看到排起长龙的拉煤车辆没有地方停放,柯小海看到了商机。他迅速带领群众,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建起村办停车场,当年即实现收入200余万元。接着,在柯小海的领导下,村里又办起了现代化洗车场、运输公司、农产品生产合作社、沮河漂流公司等集体企业,使集体经济快速壮大。索洛湾村由此变成了黄陵县的致富“明星村”。
“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柯小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7年来,索洛湾村集体经济长足发展,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村集体经济余额超过2200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群众的就业岗位也增多了。村上利用运输队,每年组织劳务输出70余人,协调周边矿业公司招录工人50余人,依托薰衣草庄园、沮河漂流、生态餐厅等项目,吸纳48户村民就业。村民们一边按人头在集体经济收入中分红,一边又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打工赚钱,可获得分红和务工两份收入。从2008年开始,索罗湾村村委会开始为村民统一配发电视机、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缴纳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按月给村民发放米、面、油和洗漱用品等。每到年底,每个村民还能领到5000元的集体分红。村里引上了自来水、铺设了环村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近年来,柯小海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又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11月17日上午,柯小海又来到自己生活了15个年头的窑洞前。他偶尔会来这里,忆一忆当年的苦日子。艰难困苦是不幸的,但艰难困苦能带给人奋发的动力。靠着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坚定信念,柯小海带领乡亲们一天天努力、一天天奋斗。今天索洛湾人依靠越来越厚实的集体积累,打造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金碗银碗”。依托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柯小海三年前就已经规划并带领村民修建景区,布局发展旅游,逐步建成索洛湾古镇、餐饮一条街、沮河漂流、峡谷寨探秘、农家宾馆等配套产业,不断扩大索洛湾的旅游产业规模,完成索洛湾传统产业向旅游业的转型。
在索洛湾,已经建成的仿古建筑沿沮河岸边整齐排列。除用于村上公共事业的13套外,全村116户人家每家都能分到一套2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村民自己只拿出8到10万元,其余部分由村集体补贴。
“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是柯小海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柯小海看来,索洛湾推动农业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就是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索洛湾的乡村游规划,就是围绕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借力行船量身打造的。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到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达65万人次,只要其中一部分游客在索洛湾村停留,吃、住、游的消费就十分可观。
在黄陵县城以西47公里处、沮河的上游、一个拥有96平方公里土地的村庄,索洛湾人将用激情和梦想打造自己的特色乡村、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整地施工现场。整地施工现场。整地施工现场。整地施工现场。整地施工现场。元亚娜本报记者崔福红黄敏文/图“我家以前只有2亩地,县上治沟造地以后,村上给我家又增加了5亩地,现在种的玉米多了,收成好...
黄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黄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