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利种冬枣记

延安日报 2022-03-09 12:18 大字

走进甘泉县美水街道办安家坪村,老远就能看到周万利的白色大棚,棚内新培育的冬枣树正在发芽,春意浓浓。“去年是挂果的第二年,连弓棚算上收入20万元,我今年更有劲下苦了。”52岁的周万利正和妻子杜随女打理着冬枣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村里的“土专家”

“冬枣种植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管理。对不同的冬枣和环境,要注意不能一视同仁,要区分对待,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谈到冬枣的种植技术,被村里人称为“土专家”的周万利滔滔不绝,这是他与温室大棚打交道多年得来的经验。

但谈道过去的苦日子,周万利还是感慨万千。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他家的山地全部退成了林地,父母去世早,还有一个比自己女儿大不了几岁的弟弟。考虑到弟弟以后要上学、结婚,还有自己的小家要生活,他就打算靠种植蔬菜为生,但因为普通种植冬枣的方法生长周期长、品质差、效益低。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周万利投资搭建起了温室大棚,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种出的蔬菜品质好、效益高。得益于多年摸索的种植经验,周万利变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也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懂得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一有空闲时间,周万利就外出学习。2013年,他在山东学习蔬菜种植技术时发现冬枣是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时令水果,从而发现了冬枣背后的可观利润。2015年,周万利开始在河北、大荔等地学习冬枣的种植技术。因各种原因,直到2019年才正式开始种植冬枣。虽然有着4年冬枣种植经验的周万利堪称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可在刚刚踏上冬枣种植道路的时候,他走得却并不顺利。

“其实,在我2013年花了27万余元开始建大棚时,我老婆和我闹了几次离婚。”周万利看一眼妻子悄悄说道。原来,这27万余元是妻子辛辛苦苦攒了几年准备在城里买楼房的钱,却被他用在建大棚上了。

说到冬枣种植,一开始他也完全是一个门外汉。“那个时候,老婆是不反对了,但有几位亲戚极力反对,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放下小香瓜不好好赚钱,非要做个赔本的生意。”周万利回忆说,刚开始种冬枣树的时候,真是什么也不懂,只能一边种一边摸索。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种植冬枣

“还是现在科技的发展好了,我和几个老师都加了微信,不懂的地方就和他们视频。”周万利告诉记者。勤奋且好强的他在种植过程中事事亲力亲为,把枣树当成亲人看待,到了农忙时候,每一天都要把园子里的每一棵树看几遍,哪棵树长势慢了、哪棵树生病了他都了如指掌。

“那个时候,他就把大棚当成家了,吃饭更是没有时间,我虽然很生气,但想到他也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只能等他什么时候回家,再什么时候做饭。”妻子杜随女笑着说。

“现在整个安家坪村的光景数周万利好了,临到过年的时候还给我送了1公斤枣。”今年75岁的张起梅提起周万利竖起了大拇指。村民李向阳告诉记者:“周万利仅去年冬枣就卖了16万元,这还是刚挂果的,要比我自己在外打几年工都挣得多,我更有信心向周万利学习种植冬枣了。”

“冬枣一般都在6月初上市、8月初下架。一棵枣树可以二次嫁接3至4个品种,如二代冬枣、零代冬枣等。老婆现在也比较支持我,30%的冬枣都是她帮着外销。”周万利信心满满地说,“只要把口感管理到位,冬枣的知名度就会越来越高,口碑也会越来越好,我现在正在劝说几个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种冬枣,我也有信心给他们教种植技术。”

新闻推荐

赵金元:种菜走上了富裕路

赵金元增种的一棚小乳瓜长势良好“好嘞,这筐装好了,赶紧抬上车去。”初春的早晨,在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赵金元的蔬菜大棚外,赵...

甘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