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润桃李硕果满枝头 — 甘泉县教育发展纪实

延安日报 2021-04-20 09:20 大字

●教师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践活动

?● 学生分享红色故事

?● 学生实操学习传统手工艺

?●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讲解农作物种植

?●学生在聚精会神练习书法

● 学生在足球比赛中激烈对抗

记者 雷荣 通讯员 白延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理想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魂唤醒,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无声的熏陶。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茁壮成长,脚步不停、奋斗不止。

打造家门口的教育:47所中小学(幼儿园)覆盖城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教育资源日益公平,办学条件逐步优化,学生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实现“教书”“育人”并重:建立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开展丰富的学践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先辈伟绩,红色基因植根于心、融入血脉,培养学生“成才、成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20年高考220人,本科以上199人,在全市26所高中学校中位列第6位。

“坚持全县教育一盘棋思想,以党的建设为‘阳光’、教育保障为‘土壤’、师资队伍为‘园丁’、教育改革为‘肥料’,同筑良好教育生态,共育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人才,实现小学、初中、高中的‘脚稳、腰挺、头扬’教育目标。”甘泉县教科局局长谢磊说。

均衡发展——“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甘泉,由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向城区流动,导致基层学生向县城流动,县城学生向外地流动,“择校热”成了一种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

“以前,五年级的学生家长,就开始谋划自己孩子的上学计划,上延安、去西安。但凡有条件的家庭,第一选择就是走出甘泉,到外边上学。”甘泉县高级中学副校长李军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初高中生源少、质量差,造成恶性循环。

为了扭转教育不均衡的局面,甘泉县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学校,学前教育多点布局,以2所乡镇幼儿园为试点,实施“公建民营”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护幼儿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学生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做到入学率100%。同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区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保障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2020年,全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176人,入学率达100%。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成长中心,开展残疾儿童,送学上门活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342名留守儿童、79名残疾儿童全部入学、21人送教上门。

“多年来的教育弊病得到逐步解决,学生外流趋势逐步扭转,高考外返生逐年减少。”谢磊说,“全县外流学生由2018年的59.9%减少为2021年的34.9%,本县户籍学生明显出现‘回流’。”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营造公平教育环境,甘泉每个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甘泉县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促进课堂教学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学得好。

发现每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加强体音美教学,成立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等学生社团143个,配备体音美学科专业教师全程指导,挖掘、培养学生各方面艺术能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依托“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大课间,大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书香校园”为主题,完善校园书架、班级图书角,积极引导师生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化内涵。

科学制定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课外活动安排表,严格控制学生书面家庭作业,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

时下,甘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正呈现出强劲势头,不管是县城还是乡村的学校,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县域义务教育走上均衡发展的轨道,城乡、校际间差距逐步缩小,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办好每一所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让每所学校都焕发青春,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谢磊说。

“软硬”提升——“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储备,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未来的发展。

甘泉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等6个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加强教师队伍改革、设施设备投入,教育教学管理等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改革从“硬件”开始。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甘泉迎难而上,先后投资约3.1亿元,对全县23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维修改造,新建县第三、第四小学和曲里幼儿园,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大力改善读书环境。

走进甘泉县高级中学,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环顾四周,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新建的塑胶环形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地、篮球场地等设施齐备,理化生实验室、探究室等26个专用教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校园电视台等15个公共部室,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可满足全校师生各类教育工作和科学实验。

甘泉县第二小学位于县城中心,由于建校时间久,物理空间有限等原因,学生活动场地十分有限,为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带来诸多不便,能有一个标准体育场成为众多师生的愿望。今年,这一愿望即将达成。

“县上正在进行城市拆迁改造,在黄金地段专门腾出10多亩土地,划拨学校修建体育场,以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提起县上对教育的投入,谢磊和甘泉县第二小学的师生们深有感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随着其他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甘泉配齐了教育发展的基础“硬件”;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更是做强了甘泉教育质量的核心“软件”。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甘泉创新改革从校长开始,2017年,甘泉县从延安新区高级中学聘请郑勇,一肩双挑两所中学校长一职。从此,甘泉教育掀开了新一页。

“学校整体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3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从规范到良性的转型发展,正在步入从良性到优质的跨越发展阶段。”谈起如今的甘泉县高级中学,李军这样说道。

教育改革从“软件”做起。甘泉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挤出100万元,用于打造一流教师团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结合省培、市培等渠道,建立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大调研、大讨论,拟定教育质量提升办法,夯实、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同时,甘泉广揽人才,求贤纳士,先后招聘42名一流大学应、往届优秀本科和基础教育类硕士毕业生,注入新鲜血液,引进新理念、新思想,加强学校的人才储备,均衡了教师队伍结构,构建起完备的教师年龄、学历和专业梯队。

硬件设施夯基础、师资队伍增动力、教育宣传提自信、教育改革注活力,推动全县教育持续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高考生220人,其中一本上线41人,较上年增加35人;二本以上199人,较上年增加77人,本科上线率达90.45%,创造了全县高考历史新高。

“政府支持、家长信任、老师愿教、学生肯学,看到这样的改变,我对今后的甘泉教育更加有了信心。”谢磊说。

立德树人——“教成才”到“育成人”

走进甘泉县第一小学,迎面教学楼上悬挂的“仁义礼智信孝”图画格外醒目,墙壁上手绘的“二小放牛”“小兵张嗄”“英雄雨来”耳熟能详,栩栩如生的“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仿佛带人回到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红色故事、一点一滴滋润灵魂,秉承革命意志,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相传下去。”校长陈王军一边走一边介绍。

为了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第一小学正在积极申报红军小学,学校楼层主题、班级设计,处处体现出浓郁的红色革命氛围。

校园一角手绘着“雪地讲话”“老山战役”等当地革命历史;教学楼“美丽家乡”主题展示甘泉美丽的自然风貌,二楼“国之脊梁”主题展示袁隆平、钱学森等大国工匠的奋斗事迹,三楼“国之重器”主题展示航母、北斗等国家先进科技风采,四楼“榜样力量”展示钟南山、国家女排等先进人物以及刘江、李保保等甘泉本地英雄形象。

“传承红色基因、丰润生命底色,保鲜学校个性、滋养时代新人。”陈王军介绍说,学校通过红色熏陶和革命教育,引导全校师生铭记革命历史、学习和发扬红军精神、坚定革命信仰,让红色基因植根于内心、融入血脉,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万事德为先。近年来,甘泉县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理念,通过系列化精品德育活动,探索学生多元化发展新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识水平。

东沟小学建成甘泉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依托雪地讲话旧址、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炼钢铁遗址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活动。

“我们研发了重走长征路、峡谷地质研学、生活能力培养等16个特色课程,通过实地研学教育学生增强红色感悟、文化认知、农事体验。”东沟小学校长李进军说,“目前,全县中小学生已开展校外研学、综合实践6000余人次。”

高级中学通过经典诵读、红色远足、《一定要》大型励志演讲报告会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初级中学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典型代表,为广大教师树立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

下寺湾第二幼儿园举办“诵读经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历史文化底蕴。

第四幼儿园“国旗下的演讲”,高哨小学“剪窗花、送祝福”,第二小学“红旗飘飘 引我成长”演讲比赛……

“通过学践活动,教我学会了宽容他人、懂得了亲情无价,学会了分享快乐,懂得了互相帮助……”甘泉县第二小学学生刘恩硕说道。

回望来路,教育事业的大踏步前进让人欣喜;展望未来,教育带给人们的福祉更让人期待。

“今后,甘泉县将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核心理念,以教育改革为助力,落实‘大交流、大学区、大保障’三大举措,实施‘大学区’合作办学,做好学前和小学阶段抓习惯养成、初中阶段抓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抓知识学习三个重点,推动全县教育整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谢

磊说道。

新闻推荐

张小娃的“逆袭”之路 记者 彭琛

●张小娃在打理黄瓜“今天客商订了10多箱黄瓜,要赶在早市之前摘好、打包上车,及时送到农贸市场。”3月6日一大早,甘泉县...

甘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