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府村川曾有盛极一时的八路军铁厂 与《解放日报》报道的贺龙第一铁厂高度吻合

延安日报 2021-04-06 10:13 大字

?● 铁厂留存的炼铁炉至今犹在(资料照片)

本报讯(记者 牛敏)“这应该就是贺龙第一铁厂。”几天前,在甘泉县府村川的一道山沟里,指着几座残损的土炉、几处废弃的窑洞群和随处可见的铁矿残渣,毕醒世有些兴奋地说。

毕醒世是延安市政协委员、特邀文史委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延安文史资料搜集研究。2012年,他与甘泉县有关方面人士在当地搜集民国之前外省移民户信息过程中,从府村川寺沟村居住的原李湾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志有口中得知这里曾有个铁厂,就开始关注并研究考证。前不久,终在一份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找到一则“贺龙第一铁厂”的消息,发现其中多处细节与李志有的描述高度吻合,相互印证。

因此毕醒世认为,甘泉府村川的铁厂极有可能是当年的贺龙第一铁厂。

初建铁厂,向老百姓请教

李志有祖辈是从河南移民来的,多年前,他根据祖辈、父辈的回忆和自己的经历写过一本《家路》的小册子记录家族史,其中提到,上世纪40年代,府村川有个铁厂,他外爷还给这个铁厂当过炼铁师傅。

《家路》中记载,1942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姓包的人,打问炼铁的事,父亲把他领到外爷家。外爷姓郝,是个铁匠,曾在后寺沟的山上找到一种含铁的矿石,自己设计炼铁炉,自己烧木炭,还真的炼出了铁。包先生看了外爷炼铁的地方,问了一些情况就走了,后面又来过两回,最后决定要在这里办铁厂。铁厂的位置就在如今的府村川寺沟村附近,包先生是厂长。

李志有特别提到,铁厂一开始带来一位炼铁师傅,因为对当地的铁矿石不了解,没能炼出铁来。包厂长就把外爷请过去指导,外爷依照老方法搭了一个土炉子,最后炼出了铁水。出铁水那天,厂里开了庆祝大会,一班子吹鼓手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

李志有记述的“包厂长”以及向外爷请教炼铁的细节,都与《解放日报》报道的“贺龙第一铁厂”高度吻合。

1944年5月19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包玉珍、许兴、钟华三同志战胜各种困难创立贺龙第一铁厂》的消息,其中写道:

“曾在作战中光荣负伤五次的共产党员包玉珍与许兴、钟华三同志,去年五月奉命至某地(经主管机关调查研究,知道该地有矿苗)建立铁厂。这一条山沟里人烟稀少,粮食、用具均极缺乏,他们赤手空拳地来此做开辟工作。”

“开工的第一天,一天烧炼了三次,不见一块铁的影子。接连三天,矿石在炉里烧得赤红,可是其中铁质分解不出来。……不久遇见一位经见过炼铁的老百姓,他们兴高采烈地把他请来,请他指教。……现在每三天一座炼铁炉即可出铁1500余斤。”

盛极一时,军民关系融洽

铁厂一出铁,府村川一带就热闹起来。

根据李志有在《家路》中的记述,当时的铁厂规模很大,有10座炼铁炉,炼出的铁能造手榴弹、地雷。铁厂还有个修枪所,战场上用坏了的枪,就拉回这里修理。修好后,连同新制造的武器,再由运输队送走。负责运输的是一个有10辆马车的运输队,队长叫祁国良。

除了武器,铁厂还为军民大生产制造镢头、锄头、铁锨等农具。后勤部在府村办了农场,放牛、放羊、种地,场长叫李波;在赤罗沟办了军马场,喂养军马。

铁厂办得红红火火,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周围渐渐有了卖饭的食堂,卖豆腐的、卖挂面的、卖小百货的,非常热闹。

铁厂在当地显然不是秘密。李志有说,铁厂的官兵与群众相处十分融洽。譬如,修枪所李所长家属来了没处住,夫妻俩就在李志有家的玉米仓里住了好一阵子。那年李志有二弟刚1岁,便认了李所长夫妇为干爹、干妈。

从1944年5月19日《解放日报》的报道中得知,贺龙第一铁厂创办时积极融入群众,因为“自信一切困难都能以群众的力量克服”,所以包厂长他们“初到这条山沟,连粮食与日常用具都未携带,夜以继日地访问老百姓,向群众宣传解释来此的使命”,由此让“群众完全懂得了创建铁厂的意义,纷纷自动送粮,借用家具,并指导他们去采矿”。

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陕甘宁边区,铁厂被迫关闭,工人全部撤离,只留下一对夫妇扮成百姓看守物资。胡宗南部队撤退以后,包厂长再没回来,铁厂逐渐废弃。看守物资的夫妇也在当地安家落户。

李志有说,后来种地农具不够,外爷曾让他在废弃的铁厂捡拾碎铁渣子,他和妹妹几天拾了一百多斤碎铁渣,全部交给外爷打成了镢头、锄头、铁锨、耙子等农具。

新闻推荐

在家政服务业里 绽放最美身影 记“三秦巾帼最美脱贫人”宋晓梅

记者叶四青通讯员白滕“养老护理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怎么开展工作?”……近日,走进甘泉县泉姐智慧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