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闲 四季增收 延安市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纪实

延安日报 2020-12-25 09:03 大字

记者 王垠山 刘彦

春菜秋吃,夏瓜冬品,南果北移,东花西灿。在延安,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在大棚内,种菜种瓜,摘果养花,日日有活干,月月有产出,钱袋子鼓鼓囊囊,好日子欢欢喜喜“。十三五”期间,延安市设施农业创新发展,成果丰硕喜人。

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时间回到8月份,宝塔区临镇镇觉德村村民田贵东家的5个温室大棚里,今年的第一茬西小瓜早已售卖一空,8万元现金收入囊中。他正忙着采摘第二茬辣椒和豆角。“豆角批发价每斤2元,辣椒每斤1.6元,5个棚能收入3万多元,一年下来收入10万多元。”田贵东高兴地说。

觉德村共有大拱棚1900余座。近年来,全村大规模发展大棚西小瓜和蔬菜种植,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全村村民增收。

村民刘胜利家的12个大棚种的都是豆角。“我们这里的蔬菜瓜果品质好,种多少商贩就能来拉多少,根本不愁卖。”刘胜利说。李月发就是天天跑到觉德村来批发蔬菜的本地菜商之一,他说:“这儿的菜多,品质也好,进货后非常好卖。”

临镇镇共有标准大棚3200余座,已实现规模化生产。该镇还将通过有机蔬菜认证,让优质蔬菜瓜果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

特色化发展成为农民致富“金钥匙”

11月,安塞区沿河湾镇贾家洼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小雏菊、玫瑰、百合等特色花卉灿烂绽放。

村民汪宝是一位80后小伙儿,2019年3月,他从一名打工仔变身成为“护花使者”。“谁说咱延安只能种出洋芋,你看我这个花儿长得多好、多鲜啊。”汪宝说,自己每天和花打交道,心情特别好,最重要的是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这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充满信心。

而在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食用菌绿色循环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9岁的刘贝贝正在大棚里采摘上品金丝皇菊。“10月中旬开始采摘,这是我今年采摘的第三茬。”刘贝贝说,今年他一共种了4棚金丝皇菊,都是论朵卖,品相好的一朵能卖4元到5元,一棚的纯利润将近3万元。

刘贝贝还是万庄村的香菇种植大户,今年4月份他返村创业加入该村特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我承包了25个大棚,投资了20多万元。第二茬出来基本上就是纯利润了。我心里特别高兴,不光是因为丰收,还能带动周边的村民和我一起致富。”

反季节水果、食用菌、特色花卉等区域特色设施农业产业正成为延安百姓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食用菌1000多万棒,年销售鲜花210万支,盆栽植物销售50万盆,反季节水果种植5841亩。

标志性品牌提升农副产品价值

4月,甘泉县纪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大棚樱桃红彤晶透,已然成熟。清早,每斤批发价80元的樱桃正和冰袋一起被装入水果保鲜箱,然后再装进印有“原味甘泉”品牌字样的箱子里,之后运往延安的各大超市。

“我们园区一共有26个樱桃棚,产量比较大,主要走批发市场。”纪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白成亮告诉记者。

甘泉县通过整合多种优质农产品资源,着力构建价值清晰、形象统一的“原味甘泉”地域公用品牌。凡是产自甘泉县的农副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都可共享使用该品牌,从而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让琳琅满目的甘泉特色农副产品以统一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要保证农副产品品质,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提升农副产品经济效益,就要持续引导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发展。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种植大棚蔬菜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农民的种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近年来,该村通过实施土壤治理、滴灌技术和防虫网防护板等,不断提升大棚蔬菜品质。

“去年,我们村上选择了两个棚做补光灯实验。”魏家沟村第一书记崔院强说,补光灯的作用主要是在阴天的时候促进蔬菜光合作用,让蔬菜生长得更好,病虫害更少。“去年试用后,每棚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原味甘泉”“南泥湾”等一批延安设施农业农副产品标志性品牌正在一步步叫得更响、走得更远,显著提升了延安农副产品的影响力和价值内涵,实现了种得好,销得出,卖得贵,助推延安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全市瓜菜总面积达42万亩,预计总产量137.2万吨、产值55亿元。全市设施面积共30.4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6.48万亩,拱棚面积13.98万亩。延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继“延安苹果”之后又一富民养民的农业产业。

新闻推荐

严汉平在市信访联合接访大厅坐班接访时强调 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综合施策 全力以赴做好当前信访维稳工作

本报讯(记者李星棋刘彦刘钢)10月13日,按照省市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安排,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汉平深入市信访联合接访大厅坐...

甘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