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林:甘泉的“堂吉诃德”
?刘虎林书画作品
刘虎林初中时代,偶尔读到《石涛画语录》,爱不释手,几年间翻烂三本,从延安美术学校毕业后至今,一直潜心研究唐宋以来至黄宾虹与长安画派精神,苦练秦汉隶书,在书法与写生中,探索自己对陕北自然山水的历史厚度与灵性,这是他几十年自修的大功课。几年前,正式拜在长安画派掌门人赵振川先生门下,专习写意山水画。在他狭窄的办公室,地上堆的,墙上挂的都是他浓墨点线的画作。
自从加了刘虎林的微信,手机上常常看到他发的活动分享。有时是春天的桃花诗会,有时是端午节的民俗体验,有时是孩子们的美术摄影展,有时是艺术家的文化下乡活动……大都是他自己策划的活动,隔三岔五,甚是频繁。
一开始我还疑惑:甘泉,一个小县城,竟能搞出这么多名堂?后来通过刘虎林才发现,甘泉的文化氛围确实不一样!刘虎林是甘泉县文联主席。
据说,前些年,作家马治权到甘泉开文学讲座,刘虎林一通知,呼啦啦一下子来了上百人,席间还有皓首白发的老人,马治权很意外;还有一次,书法家强弱到甘泉看朋友,想顺便找几个同道聊聊,时值大年初三,年味儿正酣,刘虎林一招手,竟然来了50多人,强弱惊讶极了。甘泉的文人如此活跃,难怪路遥当年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要挑甘泉当创作基地了。
一 文化活动家
早在认识刘虎林以前,就有人跟我说:你应该采访一下刘虎林,那是个有故事的人!
我听说,刘虎林17岁学美术,受过靳之林和刘文西的指点,在绘画和书法领域颇有造诣;
我听说,刘虎林早年玩摄影,是甘泉最早拿照相机的人,还把国际范儿的“元影像”理论带到甘泉;
我听说,刘虎林爱写文章,在纯文学刊物低迷的时候,坚持办报纸、文学杂志,一办就是近30年;
我还听说,刘虎林演过电视剧,曾在纪录片《路遥》中饰演路遥,许多来甘泉拍摄的影视剧组,都是他联系引进的;
……
但,这都不是重点。
刘虎林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甘泉的“文化活动家”。
相传,一到过年时候,刘虎林的妻子就害怕接到陌生电话,因为刘虎林为搞活动借了一屁股债,年底是追债高峰,每一个陌生号码都像讨债的。
认识刘虎林以后,我把这个传闻说给他。他听完哈哈一笑,说:“不至于!到不了年关追债的地步。”
看来,欠债是真的,只是程度夸大了些。刘虎林对文化圈的“执念”由此可见一斑。
二 站在齿轮中间
刘虎林在甘泉相当出名,早年在文化馆办报纸的时候,就擅长策划活动。
1997年迎香港回归,他策划当地农民举办秧歌篝火晚会,走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1999年元宵节,他又组织农民闹秧歌、转九曲,恢复传统年俗,再次走上央视新闻联播;
后来,在他的策划下,甘泉曲里村被打造为著名的民俗文化村,成为文人、艺术家们采风的文化基地,也是外地人了解陕北民俗的旅游基地,连央视来延安拍文化纪录片,都一眼相中了曲里村。
当上文联主席后,刘虎林利用自身影响力,迅速带动起8大协会,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民间艺术等。这8大协会就像8个齿轮,刘虎林站在中间,通过各种活动把齿轮转起来,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发力,不断发展,不断探索。
千万别小看这些协会。2014年,一批著名摄影艺术家,在延川乾坤湾搞了一个摄影实验项目,叫“乾坤湾影像”。受此启发,刘虎林随后在甘泉策划了“府村摄影实验项目”,主题叫“颠覆与重塑”,甘泉摄影家协会就在一个古村落摸索着发起摄影“革命”。后来,这场摄影“革命”就把中国摄影大咖臧策给引来了。
这些协会也绝不单纯是文人、艺术家们自娱自乐的阵地,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梦想实践。甘泉的8大协会活动很丰富,每次活动固定参与人数都在50人以上,规模很大。活动还细分为专业和普及等不同层面,覆盖乡野、校园,甘泉许多农民和小学生都能算上半个艺术家,他们都是这些协会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可以说,甘泉文化圈就是刘虎林的“场”,他被公认为这个“场”里能量最大的人。
三 能量最大的人
刘虎林的“能量”有多大?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甘泉创办文学刊物的时候,刘虎林说要找李铎题写刊名,大家都不信。李铎是著名的军旅书法大家,当时随便一幅字都价格不菲,一个小县城办个文学刊物哪来那么多经费?可刘虎林还是上了北京。最后,竟真的带回了李铎题写的“甘泉”两个字——笔力遒劲,大气磅礴。大家问:多少钱?刘虎林笑答:两箱甘泉“豆腐干”。
2014年冬天,刘虎林对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说:“我把臧策请来了,年后就来甘泉。”朋友根本不信。臧策是谁啊?中国摄影大咖,曾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项“金像奖”,是站在中国摄影塔尖儿上的人,一般人如何请得动?没想到,年后臧策真的来了。
臧策不仅来了,还带来7个摄影家,在甘泉待了5天,引导甘泉的摄影爱好者拍摄“中国风景之甘泉风景”,把自己的“元影像”理念播撒在这个小县城。之后还与甘泉建立长期联系,担任甘泉第一小学的“元影像”儿童摄影学校名誉校长,并协调天津“禾下”儿童摄影教育机构,把他们的教育理念、课程无偿分享给甘泉的孩子们。
2015年,甘泉编写文史资料,涉及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曾在清泉沟办学的往事,刘虎林突然想:甘泉发展农业,为什么不联系农大这个老亲戚?请他们的专家来指导一下,甘泉就能少走许多弯路。有人笑他想得美,有人怨他管得宽,总之都不当回事,刘虎林却郑重其事地跑了好几趟北京。最后,把农大的专家团请来了。
四 也是一条好汉
刘虎林能量大,靠的可不是“巧舌如簧”一张嘴。他的个人魅力,在不同的朋友眼里有不同的解读。
北京知青刘延生是刘虎林的朋友,当年插队留在延安,退休后常住甘泉,加入甘泉泉吟读书会并担任会长。
今年正月,刘延生从北京探亲回来,刘虎林招呼大家聚餐,席间突然有人送来一个蛋糕。大家问:今天谁过生日啊?刘虎林接过蛋糕说:今天给老刘过个50岁生日。刘延生很纳闷儿:我都快70岁了,而且今天也不过生日。刘虎林接着说:老刘来延安插队50年了,今天给他过50岁知青生日。刘延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刘延生觉得,刘虎林是个细心、赤诚,很有仪式感的人。
作家马治权也是刘虎林的朋友。有一次,马治权回甘泉探亲,刘虎林知道后就要去找他喝酒。马治权说太晚了,母亲已经睡下,不便打搅,没人做菜怕是喝不成酒。刘虎林说:“你不用管,在院子里摆上桌子等着就行,我们在院子里喝,不用做菜,也不打搅老人家休息。”过了一会儿,刘虎林带着几个朋友来了。因为母亲提前关锁了大门,钥匙又挂在母亲窑里,马治权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只见刘虎林等人直接从院墙翻入,手里提着酒水、香烟以及在酒店提前做好的下酒菜。当晚,他们一直聊到鸡鸣四起。临明,刘虎林又从院墙翻出,回到县上……
多年以后,马治权回忆起那个夜晚说:那情景犹如土匪打劫,红军造反,也犹如地下工作者的密谈……那是属于陕北人的一个夜晚,也是属于刘虎林的一个夜晚……
马治权认为,刘虎林具备了陕北人的大部分优点,如果他活在刘志丹时代,一定也是一条好汉。
五 自嘲“堂吉诃德”
刘虎林在甘泉待了半辈子,一直没离开。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凭刘虎林的本事,离开小县城的机会很多。曾经,外地有高校想聘他当老师,省城有朋友邀他合伙干事业,他都拒绝了。只因他对甘泉有执念。
其实刘虎林不是甘泉人,幼年时跟随父母从靖边逃荒过来,后来父母迁居黄龙,他却因为一场意外烧伤命悬一线,被迫留给当地一户人家,是甘泉的养父母全力救治并养活了他。感念于养父母的救命和养育之恩,所以他许下“父母在,不远游”的承诺,决意在养父母有生之年一直留在甘泉,为他们尽孝。
多年以后,养父母相继离世,刘虎林却发现,自己离不开甘泉了。“你为它付出越多,越觉得它融入了你的骨髓。”
能为甘泉做事,刘虎林觉得很满足。他觉得文化就和水一样,必须动起来,才能保持新鲜活力,所以,当上文联主席后,他不遗余力地想让甘泉文化圈更活跃起来。搞活动没经费,经常自己贴补,工资不够贴补,就找朋友借。4年前多次去农大拜访老教授和朋友借的两万块钱,到现在都没还上呢。所谓“年关追债”的传闻大约就是这样来的。
朋友王永岗说,刘虎林身上有古代“士”的风范,而刘虎林则自嘲为“堂吉诃德”,他认为,自己在甘泉这个“场”里有些“自不量力”的勇敢,像极了那个拿着长矛与风车作战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晓军)“没想到我这个事这么快就给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了!”李某紧握樊九平的双手激动地说。家住甘泉县桥镇乡桥...
甘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