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满溢蔬果香 甘泉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综述

延安日报 2019-04-10 12:48 大字

纪丰示范园里的菜农正在处理小菜苗

下寺湾镇省级农业示范园

通讯员 范筱霞 马峰 本报记者 王爱荣

·引言·

香甜可口的奶油草莓、青翠欲滴的水芹菜、绿波轻漾的油麦菜、汁多肉厚的西红柿……冬去春来,任凭四季变换,甘泉县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四季满溢蔬果香。

近几年,甘泉县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增面积、优结构、强科技、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引进水肥一体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十项技术”,并稳步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创新与支撑,全力推广新优品种与技术,加强技术人员培养与培训,进一步促进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2.1万亩,共产蔬菜7.8万吨,实现生产总值4.53亿元,棚均收入16730元,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更形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A抓根本 培育甘泉“放心菜”

“番茄得了黄化曲叶病相当于得了癌症,成活率太低了,一棚一分钱也挣不上不说,还要往里贴钱贴工夫。”道镇镇兰家川村的菜农王文华在最初种植番茄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且与他相识的其他菜农也有相同的困扰。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蔬菜中心)了解到普遍情况后,为菜农引进了抗病毒品种和防治技术。

在蔬菜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菜农们综合应用抗病毒品种、防虫网、黄色粘虫板、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做好黄化曲叶等病虫害的预防,大大提高了棚内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2018年,蔬菜中心在新优技术推广的同时,向上级积极争取了石灰氮、防虫网、有机液肥等物资,全部免费发放给菜农。

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环节是第一道防线。

为了紧抓生产各个环节,甘泉县根据作物特点,重点实施太阳能石灰氮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微量元素肥、微生物菌肥等,从改善蔬菜品质、培肥地力上开始下功夫。同时,重点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保温增温、棚型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发挥集成技术综合效果和效益,牢牢把好生产环节第一道防线。

“我们现在种菜也讲科学了呢,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现在大家随手把瓜果摘下来吃也放心。”石门镇张家湾村村民张玲玲高兴地说道,据她介绍,现在的“放心菜”很受前来收购的菜商的青睐,发价也比原来可观。

为了大力推广蔬菜的科学种植,甘泉县实施蔬菜提质增效双千示范工程500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88棚;推广黄板诱杀216棚;推广温室土壤修复集成技术150棚。并应用自动放风机26棚,安装自动行走机2台,同时在纪丰示范园等地安装弥雾机6台。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蔬菜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经了解,全县使用以上新技术的蔬菜大棚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全县蔬菜科学种植水平。

B 勤培训 人人争当技术员

“黄瓜得了根结线虫病该咋办?西葫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使用地膜的好处是什么?……”桥镇乡桥镇村村民汤满渊正在刘老庄村的大棚里回答着村民们的一个个问题,为大家细心解答、认真示范。

汤满渊是个爱学习、爱钻研的菜农,每次蔬菜中心举办技术培训的时候,他都积极参加,工作人员看到他如此好学,就把汤满渊以及县上其他喜欢学习蔬菜技术的20多名菜农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为他们积极争取去省市学习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土专家”,让他们带动更多的菜农积极学习蔬菜技术,为蔬菜种植提质增效打好技术基础。

“种了一辈子菜了,就爱和这些瓜果蔬菜打交道,看到它们健康成长是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现在的汤满渊不仅是自家大棚里的“医生”,更是全村乃至其他村子有名的蔬菜病虫害防治“专家”。

要种好蔬菜,技术是关键。

为了提高蔬菜种植质量,培养更多蔬菜技术人员,甘泉县多次组织开展集中培训,邀请省市专家先后集中举办了“全县产业扶贫暨设施蔬菜技术培训班”两期,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及蔬菜产业贫困户160余人。

县蔬菜中心还根据蔬菜生产季节,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培训,对全县蔬菜种植村所有菜农进行了蔬菜管理、病虫综防等全方位培训。

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6场次,培训菜农6010人次,营造出了人人争当技术员的浓厚氛围。

同时,针对灾害性天气,蔬菜中心及时发布应对措施,指导菜农做好特殊天气下的管理工作。

为促进甘泉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甘泉县组织业务骨干和种菜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带领大家参加了全市蔬菜技术培训会,参观学习了安塞区、宝塔区、延川县3个县区的蔬菜生产先进经验;同时,组织参观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郑州果树所和三个民营企业的桃树产业,以及大荔县的冬枣栽培,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先进的设施栽植经验和做法,为全县蔬菜产业转型发展探索了方向。

C 重引领 示范园推广促升级

嫩绿的黄瓜、青翠的朝天椒……走进甘泉县下寺湾镇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大棚蔬菜基地,一畦又一畦的新鲜蔬菜,焕发出勃勃生机,洋溢着浓浓绿意。

下寺湾镇下寺湾村的菜农刘建国虽然长年种菜,但他由于不懂市场和大棚蔬菜茬口交替规律,收入平平。后来分到基地的大棚后,在蔬菜中心技术员的建议下,他试着种植了两棚12-5品种的黄瓜,没想到拔蔓的时候,收入达到10万余元。

“蔬菜中心的技术员为我们推荐的品种和茬口安排建议,帮助我们的大棚收入增加了不少呢。”刘建国激动地说。

大棚蔬菜一年四季都种植,一直都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出售到西安、铜川等地的各大菜市场,由于使用农家肥,基地的蔬菜特别畅销。每当到了不同蔬菜的成熟时期,来基地批发的商家就更多了,常常能看到路上停满了电动三轮车和小型皮卡,这些满载着各类蔬菜的车子将开往各大菜市场,把甘泉的“放心菜”摆上更多人的餐桌。

据悉,下寺湾镇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大棚蔬菜基地于2013年建设,总投资3036万元,核心区占地面积1000亩。基地建成后,分棚到户,农民在基地的大棚里种植蔬菜,不仅能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还不用愁销售的问题,基地采取的统一定植、统一上市、统一销售,实现了真正的双赢。此外,大棚基地的建设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周边胡皮头、田家沟、洛家沟等村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近几年,甘泉县充分发挥延安蔬菜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围绕“增菜”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建设210国道沿线和洛河沿岸绿色蔬菜产业带,累计投资1.7亿元,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6个,达到市级园区标准11个,县级园区标准13个,全县各级各类农业园区累计达到32个,设施蔬菜面积稳步扩大。

2018年对标追赶太白县蔬菜生产工作,借鉴学习其好的做法和经验,建成油粉村、兰家川村、南义沟村3个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张槐湾、龙咀沟等24个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建成新庄科村、寺沟村等10个香菇示范基地。新增蔬菜、食用菌大棚数量创历年新高。蔬菜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该县统筹城乡经济的主导产业。

同时,全县在纪丰示范园、甄家湾、兰家川等园区实施新品种对比试验26棚,重点试验示范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甜瓜五大类43个品种。在石门镇魏家沟村开展温室不同茬口蔬菜种植对比试验13棚,单棚效益达到7万元以上。工厂化集中培育优质种苗270余万株,蔬菜新优品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

为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甘泉县结合实际,把推广工厂化育苗作为提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此,县政府出台了《农业产业化扶持办法》,明确了以县内蔬菜育苗企业、基地为龙头,与县内农户签订订单,为农户集中育苗。凡是订单量达到20万株以上,经验收合格后,县财政对企业、基地进行每株0.2元补助,从源头上保证了苗木质量,科学合理地引导了农民种植品种的方向。

同时,在今后苗木供应上,逐步把服务推向市场,使设施蔬菜发展走向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驱动的路子。一年来共集中育苗280万株以上,全县主要蔬菜优质品种率达98%以上。

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丰富设施蔬菜种类,县上先后引进夏黑、阳光玫瑰葡萄,中油18号、19号油桃,中油蟠5号、9号油蟠桃,冬枣、草莓等时令水果,新发展食用菌50万棒,时令水果964亩,休闲、观光、采摘等模式正在有序推进,全力保证了全县的产品在市场不落后,真正保证了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D 政策扶 助力脱贫见实效

甘泉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还成为了不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一方面,甘泉县围绕产业脱贫,结合镇村实情和贫困户实际,按照蔬菜、食用菌、时令水果等产业精准定位,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方向。

惠根元是因家中老人生病致贫的,医疗费、生活费成为压在他肩上沉重的担子。县蔬菜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了解,帮他建起了弓棚,并时常进棚手把手教技术,让他逐渐掌握了种菜技术,有了产业日子渐渐好转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在2018年11月份又新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大棚,收入节节升高,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蔬菜中心帮我建起了4个大弓棚,让我有了自己的产业,没想到去年收入了7万多元,这下终于脱了贫,走在了人前。”道镇镇兰家川村的惠根元高兴地说。

另一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2018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明确提出,当年新建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验收达标后,50亩以下每亩补助7500元,50亩以上每亩补助1万元,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5万元;新建全钢架大棚,每座标准棚补助1万元;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不低于2000棒,香菇每棒补助2元、平菇每棒补助1元。

据统计,全县财政2018年共列支2000万元,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2018年贫困户新增棚栽业195户357棚,香菇种植140户48万棒。

目前,组织验收贫困户发展产业12批次,兑现贫困户补助资金448.4万元。有劳动能力且发展棚栽业的贫困户486户,占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647户的18.4%。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扩大基地、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稳步扩大基地规模,狠抓科技培训和新优技术推广,持续优化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瓜菜产品质量,大力推进‘企业+农户’模式,全力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对于接下来甘泉蔬菜的发展,甘泉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薛延斌这样说道。

新闻推荐

气象服务 走进大棚

近日,甘泉县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深入下寺湾蔬菜大棚基地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通过对大棚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