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浇出花果山 记甘泉县道镇镇阳庄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马文军

延安日报 2019-03-05 11:32 大字

?●马文军在修剪桃枝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人勤春来早。大年刚过,甘泉县道镇镇阳庄村的马文军已经早早地来到了他的桃树林,开始春季桃树的修剪、施肥。

“这个要这么剪,剪一个斜口,就会离芽头一小点,再用白乳胶来抹上,天气热晒后也不会干。这些侧枝要留着,不要剪掉,剪掉后长了散不开……”马文军给前来讨教修剪技术的村民王建牛认真讲道。

1960年出生在子洲的马文军,6岁时随家里人逃荒到阳庄村,初中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家务农。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实施,他家里人口也逐渐增多,未来的日子让他一筹莫展。

当时退耕的政策是:每亩补160元,生态林补8年、经济林补5年。马文军共有50余亩地,年收入8000余元,那时既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供孩子们上学,这点收入远远不够。

“当了一辈子庄稼人,别的技术活干不了,栽树种地倒是可以试试,于是我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学着种桃树,没想到成活率还挺高。”于是,试种桃树成功的马文军将学习桃树种植、管理技术提上了日程。

马文军在杨凌考察了多次,认真学习、反复试验。2001年,他租了60亩川地,栽了大红水蜜桃,从那以后,他就每天拿着干粮在水蜜桃林子里走,有不懂的他就一一记下来,带着问题跑到公用电话处给杨凌的老师打电话请教,电话说不清的,他就专门跑到杨凌上门学习。

“那个时候长途电话费可贵了,一次下来都20多块,有时候带的钱不够,就先欠着,年底仅给人家结电话费都快上千了,不过我觉得换来的知识装进脑子里了,值!”

终于,马文军的桃树苗子越长越好了。2002年,他又在自家窑洞的山坡上栽了10亩大红桃树,从那时起,他每天从道镇回来就往桃树园走,即使外出打工,每晚回来也必定打着手电筒去看看。

在他的精心栽培下,2004年仅桃子就收入了9000余元。

“那年桃子丰收了,赚的钱刚好赶上我二女儿上大学用,6000元的学费都是这红红的大桃子的功劳。”从这以后,马文军管理桃树的劲头更足了,因为这片桃树林给孩子们以及他的家带来了新希望。

十年育树,马文军家的桃园红了,他的家富了,村民们无不羡慕。

于是,马文军积极动员村民们栽桃树,登门请教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我家10多亩退耕还林的坡耕地2014年全部都栽成桃树了,因为在以前,坡耕地只能种植苞谷、洋芋,收入不高。在文军的带领下,现在都栽了桃树,以后也不影响种庄稼,桃树三年就能挂果,我们土地的收益大大地增加了。”村民陈芝花介绍说。

在马文军的带头引领下,阳庄村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工程项目,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全村先后栽了1000余亩的大红桃树。

有多年种植桃树经验的马文军也成了村里的“技术担当”,经常把如何修枝、如何整形、如何施肥、如何培土浇水、如何做好病虫害防治等桃树管理知识讲给村民们听,对于部分学习能力稍弱的年老者都是上门服务。

“让村民们学会怎样修枝,怎样管理这个果园,就能更好地提高桃子的质量,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用好了退耕地,栽上了‘致富林’。”握着手中的剪子,马文军笑着说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抓紧把这个桃树园子修剪完还得施肥呢,文军我四叔栽桃树供了三个大学生,我也不能让我娃为学费发愁了。”同样栽上了桃树的马保健望着马文军忙碌的背影信心满满。

为了给桃农们统一指导种植技术,也为解决他们的销售难问题,2014年5月13日,村里成立了大红桃子专业合作社,马文军被推荐为社长。

2016年,阳庄村和道镇、寺沟河、梨树窑子、水草沟合并为道镇行政村,全村的大红桃树已达2000余亩。每年春季,桃花绽放,吸引数万民游客前去赏花拍照,阳庄村成了甘泉县新的旅游胜地。

如今,被村民们推选为县人大代表的马文军,最大的心愿依然是让荒废的山再次绿起来,让百姓的腰包再次鼓起来。

新闻推荐

扎根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 记“西安青年科技之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薛强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科研人员大多是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工作,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薛强,却每年有6...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