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围着百姓转 记甘泉县劳山乡丰足村驻村片长秦海平

延安日报 2019-02-12 11:50 大字

?●秦海平帮助贫困群众收割玉米

通讯员 范筱霞 本报记者 王爱荣

秦海平1995年7月从延安农校毕业,在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来到了甘泉县劳山乡,由驻村干部成长为主任科员。这些年,寒来暑往,他走遍了劳山乡的沟沟峁峁,全乡6个行政村的村民都和他亲如家人,而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坚守奉献,也为丰足村退出贫困村画上圆满句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全心围着百姓转

“海平的帮忙,帮我撑起了这个家。”

甘泉县劳山乡丰足村村民蒋连毛患乙肝,妻子李金爱患贫血、神经腿疼等疾病,两人一日都离不得药。

当秦海平了解到情况后,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并帮忙协调在2018年3月份建起了大弓棚,种上了豆角。豆角上市后,除了还清道镇农业示范园豆角苗钱以及其他开销,还有了几千块结余,这下药钱不愁了,生活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是海平的鼓励与引导,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

2009年9月份,曹凡峪村民小组28岁的张小江因一次意外成为二级腿残人,这场意外曾让这个年轻人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

秦海平一次次入户走访,鼓励他要自立起来,给他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工作难题,后来听说他有了养猪的想法,秦海平又高兴地帮他协调,并在养猪的地方拉上了电、接上了水、铺平了路,助他发展起了养殖产业。

“每天喂猪、清圈舍,打扫村上划的卫生责任片区,晚上再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生活充实了,也有盼头了。”扛着手里的扫把,张小江一扫以前的阴霾,如今,他干劲十足,建起了大弓棚,准备再种上蔬菜,这样收入就更好了。

帮蒋根毛种大弓棚,使他的日子逐渐好转;郝桂花家缺劳力,他就帮助收庄稼;刘亭亭因为身体残疾劳动不便,他就时常帮忙给菜苗浇水……事虽不大,但桩桩件件都做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海平就是我们的亲人,谁对咱们好,咱老百姓心里有本账呢。”秦海平的全心付出换回了村民满满的爱戴。

全意为着百姓谋

丰足村有3个村民小组,由王台村、曹凡峪村、马家河村组成,共499户967人。村子山大沟深,水、路、电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2018年2月份,秦海平被任命担任片长后,积极协调谋划,为百姓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质量。

他先是跑到交通局向他们汇报丰足村道路的情况,然后做足了村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积极配合交通局的工作人员,争取把道路硬化到家门口。终于,在他的协调下,小劳山村到马家河村的10公里道路达到沥青化标准,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虽然丰足村村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年久失修,部分输水管道极易破裂,尤其到了冬天,村民饮水十分困难。

于是,秦海平又带着部分样图走进水务局办公室,向局里负责人讲述情况,在他的协调下,水务局立即答应了帮村子修缮水管等设施,不到20天就彻底解决了大家的饮水问题。

“我正愁到了冬天怎么办,这下好了,不仅水的问题解决了,还帮我换了新水龙头呢。”独居老人王爱莲高兴地说。

全力向着百姓富

基础设施的完善确实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但是增加收入才是全村31户(包含7户无劳动能力的兜底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秦海平在乡政府及包村单位的积极支持下,积极动员贫困户种大弓棚致富,春秋两季共建大弓棚202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户有产业。

“2018年春季,在海平的建议下,我种了一棚菜,他还经常来棚里给我帮忙,菜刚熟时就把菜商带到棚前,我连村子都不用出,还卖了个好价钱,秋季我又建起了4个棚,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曹凡峪村民小组的贫困户李维中美滋滋地算着收入账。

看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问题解决了,但14户年龄偏大、弱劳力或者半劳力的贫困户收入仍是脱贫短板。

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多次研究,村上确定了“支部书记带领+贫困户参与+企业保销”的方式,由村支部书记带头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每户贫困户投资猪仔10头,年底每户分红4000元,将贫困户镶嵌进产业链,不仅补上脱贫致富的短板,还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终于,在秦海平的努力下,丰足村先后经过村级民主评议、村级核查、各村交叉检查、县级核查、乡上批示同意退出等程序,2018年在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为贫困村退出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闻推荐

扎根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 记“西安青年科技之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薛强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科研人员大多是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工作,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薛强,却每年有6...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