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 挺起精神脊梁 甘泉县精准脱贫之扶志扶智篇

延安日报 2018-11-06 16:39 大字

?●文化下乡专场演出活动剪影

?●技术人员为村民讲授黄瓜嫁接技术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白延香 王兴

“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

在精准脱贫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更有甚者脊背靠墙手伸展、就等政府救济款,自己可以办的事情不愿办,就看政府和帮扶人员怎么办。如何帮扶那些精神贫困户,成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

甘泉县积极探索,有效破解精准脱贫这一瓶颈问题,形成了“1234”扶志扶智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学思堂),完善两个阵地(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依托三级力量(县、乡、村),讲好四堂课(政策理论、道德法制、文卫科普、实用技术),点到了贫困人口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全县62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部设立了“学思堂”,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形成了有教育引导平台、有实践活动阵地、有专业化的传经启智队伍、有接地气满足贫困户精神需求的教材……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尊严、扶信心,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的斗志,挺起脱贫的腰板;扶智就是扶思路、扶知识、扶技术,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谈到扶志扶智工作,甘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秀芬笑着说。

打造学思堂平台 构建扶志扶智长效机制

10月24日,记者走进甘泉县桥镇乡新庄科村党支部,恰巧赶上了每周三的“党员活动日+固定扶贫日”活动,今天的活动主题是学习“扫黑除恶”外加一些冬季常见病的预防。

这不,村里产业大忙人王喜军也带着母亲来听课了。“我母亲不识字,现在手机电子诈骗又花样百出,带她来多学学知识,提高她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保养好自己的身体。”王喜军微笑着告诉记者。

村里“学思堂”每周活动,只要没有要紧事情,王喜军都会早早过来。通过这个平台,他学会了养香菇、种小乳瓜的技术,今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家里刚购置了五菱红光面包车……

“以前喜军在外面打工、混日子,没有挣下钱不说,还养了一身赖毛病。”随同我们采访的村干部说。

像王喜军这样通过扶志扶智思想转变并致富的例子在甘泉县还有很多……

为了将扶志扶智工作落到实处,甘泉县成立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牵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村组参与,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确定每周要讲好一堂课,按季节开展好相关活动,组建了由理论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县乡村帮扶人员组成的专业授课和扶志扶智帮教队伍。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村组产业需求、思想动态等情况,确定了讲授内容和阶段性思想教育工作重点,采取专家讲授、观看专题片、开展文艺演出、上农业微课堂等多种形式,通过听(群众见)、看(群众看)、讲(带头人讲)、议(大家议)、选(群众选先进)、行(自己做),使“学思堂”成为了广大群众贫困户学、思、悟、践,解放思想、掌握技术、提振信心的坚强阵地。

该县依次将政策理论、道德法制、文卫科普、实用技术等纳入教育引导内容,在不同季度分别确定了各牵头、配合单位;各乡镇每月与该季度负责单位进行对接,根据重点工作及各村实际需要,共同科学合理设计授课内容;各村党支部则在每周三按时组织开展“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活动,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在村上的学思堂组织村民学习,让农民成为政策上的“明白人”,法制上的“懂法人”,生活中的“百事通”,技术上的“致富能手”。

县委宣传部还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对各“学思堂”实行星级管理制度。成立评比小组,对各村“学思堂”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社区)党委、村组根据“学思堂”建设的标准化条款和星级评定条件,对辖区“学思堂”建设情况自评,合格的申请参加全县等级评定。每年命名一批“星级学思堂”,表彰奖励一批“优秀宣讲员”,并对已命名的“星级学思堂”实施动态管理,不够格的予以降星或摘牌,确保“学思堂”有阵地、有制度、有人讲、有人听、有实效。

多方发力讲好“四堂课” 扶志扶智到村到户

为了讲好这“四堂课”,甘泉县委宣传部联动各级各单位,把贫困群众需要的先进思想、各种知识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讲好政策理论课,让农民做政策上的“明白人”。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党校、讲师团配合,围绕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和市、县重大决策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家风家训等主题,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实现学习宣传贯彻大众化、具体化、常态化,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基础。

讲好道德法制课,让农民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公民。由县政法委牵头,文明办、司法局配合,发挥家风家训、道德模范和乡贤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现场宣讲、微课堂、文艺演出、陕北说书等形式,做好道德引领的“风向标”。由司法局牵头,利用“三官一律”进农村,组织法律专家、志愿者向群众宣传法律常识,讲解法律案例。

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是县法院院长多次带领工作人员,将法庭“搬”进村里,为大家在村上现场审理案件,这样的“现场法庭”既帮助群众解决了问题,又用实实在在的案例教育了大家,群众纷纷点赞。

讲好文卫科普课,让群众爱学习、懂科学。由县卫计局牵头,举办了健康讲座,开展了义诊和体检活动,提高了群众防病保健意识。由县文广局牵头,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文化进行规范引导,精心编排融娱乐性、思想性、专业性为一体的歌曲、小品、说书、舞蹈等文艺节目,组织开展了“高歌新时代,助力扶贫攻坚战”主题文化下乡活动,为贫困村组群众送去了文化“食粮”。截至目前,共深入100多个村组,演出100余场,观看演出群众3万余人。由县科协牵头,充分发挥“社区e站”“乡村e站”“科普大篷车”作用,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倡导了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讲好实用技术课,让农民掌握技术,学习致富的本领,人人都做致富能手。由县农业局牵头,扶贫局、就业管理局配合,通过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提高科学种养水平,达到助民脱贫的目的。

截至目前,各级负责单位共邀请市县专家授课63人次,县乡村专业人士授课392人次,受训群众超过1万人次,村民的学习氛围空前高涨,为农民打通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通道”。

扶志扶智添虎翼 “爱心超市”再加力

“老曹啊,今天咋比我来得还早,你这次准备兑换个啥?”

“我这次带了包烟头和纸片,加上以前的积分估计能兑换一桶油了。”

秋风微拂,太阳晒得人暖烘烘的,走进桥镇乡新庄科村党支部院子,花坛两边坐满了来兑换物品的村民。这天是周三全县“党员活动日+固定扶贫日”,也是每周来支部“爱心超市”兑换积分领取物品的日子,他们互相讨论着彼此这次能兑换些什么。

村民李志娥已经是第10次来兑换东西了,此前她已经兑换了一大一小两袋大米,一桶洗洁精,一壶油以及一瓶酱油。

“兑换过这么多东西,您得费多少力气捡拾垃圾呀?”

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志娥笑着说道,“现在村里比以前干净多了,垃圾很少,但是村上邻里互助、做好人好事都给加分呢。”

据支部驻村工作队员王四美介绍,新庄科村自“爱心超市”开设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为了保持大家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向上的村风、民风,支部将各种互助行动给予加分。

今年9月份,刘老庄村民曹怀军家的牛掉进天堑,十几个村民自发帮忙将摔坏的牛拉出来,并帮其将牛肉售卖出去,看到大家的积极团结,支部工作人员为他们每人加了10分。

曹红梅帮助马志芳照顾鸡、羊、猪一周,也加了5分。

现在,只要一到换季栽种大棚时间,同村乡亲就会不约而同地去邻居家帮忙嫁接黄瓜苗等,也会互相帮助喂养鸡、羊,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子洋溢着一片和谐氛围。

目前,甘泉县“爱心超市”全覆盖,全面启动了垃圾兑换银行,累计兑换领取物品1.4万件、5145种,汇集贫困群众5260人。多方式积分制度也已经全面推广,真正做到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神、共建美丽文明乡村。

志智双扶显成效 万众齐心奔富裕

“学思堂”平台的全面打造,丰富多彩的扶志扶智教育引导活动,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整体精神素养,鼓起他们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使贫困群众挺起了脱贫致富“精神脊梁”,呈现出立志勤劳靠自己、勤劳致富奔富裕的良好局面。

精准宣传解读,推动了政策落地。深入村组讲政策、讲理论、讲故事,把精准脱贫等党的惠民新政策、新要求、新精神进行了精准解读,既发挥了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又达到了解疑释惑目的,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打通了群众学习的“最后一公里”,使党的政策宣传更加亲民化、多样化、常态化,政策落地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弘扬新风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方面,甘泉县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为抓手,坚持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相结合,大力弘扬凡人善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批中国好人、陕西好人和延安好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学思堂”把道德评议会作为培育优良家风民风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树活动,充分挖掘背后感人故事,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力量。目前,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2017年度陕西好人2人、延安模范3人、最美甘泉人10人、市级脱贫之星6人,今年全县各村评出十星级文明户99户、脱贫致富带头人106人、好婆婆好媳妇122人。成立红白理事会63个,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新风,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勤俭节约风气日益浓厚。

传承历史文脉,增强了文化自信。甘泉县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进行规范引导,通过“学思堂”为群众讲述甘泉故事,让美水文化、历史传说、民间技艺等本地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传承,让农村守住“根脉”、留住“乡愁”。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乡贤能人、文艺骨干,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

大风起兮云飞扬,万众一心奔富裕。甘泉县扶志扶智打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绿色通道”,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闻推荐

夫妻在不满1岁娃前吸毒

华商报延安讯(记者贺秋平)延安一对夫妻在戒毒所戒毒时相识,出所后结婚育有一子。近日,甘泉民警在查获吸毒人员时,发现夫妻俩不...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