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记甘泉县道镇麻子街村第一书记王涛

延安日报 2018-05-11 15:14 大字

●王涛在贫困户任高栓家的大棚里查看黄瓜长势

通讯员 张波

即将年满33岁的王涛,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甘泉县道镇镇政府工作,2012年5月起在该镇麻子街村驻队工作。由于工作认真扎实并熟悉村情,2015年7月,组织上又选派他担任麻子街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片长。

在麻子街村驻队工作6年间,王涛从当初的毛头小子到如今的而立之年,他的双脚走遍了麻子街村的每个角落,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村集体成立了甘泉麻子街双营工贸有限公司,让村集体有了资产,让村民成为股民,按比分红。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让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麻子街村距甘泉县城仅6公里,由之前的麻子街村和南寨村撤并组成。并村前,原麻子街村的652亩土地在2012年被征用,作为县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村民人均分得7万元征地款,全村只剩30亩预留代征土地。村里一部分人早早拿着征地款外出做生意,用钱生钱。而剩下一部分不会也不敢做生意的村民们眼见手里的老本越来越少,便开始着急起来,经常找到村支部看能不能给他们想想办法。

在经过大量走访和论证的基础上,2017年初,王涛带领村民成立了甘泉麻子街双营工贸有限公司。村主任白小平为公司法人,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动员贫困户优先入股分红变股东,每股5万元,公司收入的53%用于分红,37%留于公司作为来年启动资金,10%收益归村集体。公司成立后,王涛又提出了“党建+公司+工业园区+贫困户”的产业转型发展思路,先后将40余名村民介绍到工业园区务工,村民既能入股村集体公司分红,又能进园区务工挣钱,村民实现两份收入,园区也解决了用工难题,实现了“双赢”。

“以前就知道种玉米、卖玉米,看见人家种大棚挣钱,自己啥也不会,又怕赔钱,就一直没敢学。现在,王书记给我们建起了大棚,还经常叫技术员来棚里指导,靠种大棚菜,我们的光景一天天好起来了。”提起现如今的生活,贫困户任高栓信心满满。

任高栓是麻子街村南寨村民小组的在册贫困户,家里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妻子常年伺候患重病的儿子,老实本分的任高栓除了种地啥也不会。在了解到任高栓家的困难后,王涛积极动员他种植大棚蔬菜。2016年,王涛帮他家建成了一座90米长的大棚,指导他种植大棚黄瓜,现在任高栓家每周可以卖出1200斤以上的黄瓜,而且全部是客商上门收购,每周至少收入600元。尝到了甜头的任高栓,2017年在王涛的帮助下又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一座50米长的蔬菜弓棚。

撤并后的南寨村民小组,虽然村里还有352亩川地,村民们早已习惯了种玉米,但随着玉米价格的逐年下调,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少,王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想着帮助村民发展一份收入高、见效快的产业。2016年,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王涛多方奔走、积极协调,当年就为全村建起了30座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并请来技术员手把手向村民们传授技术,当年便见到了效益。2017年,王涛又通过扶贫政策为村里8户贫困户建起了15座蔬菜弓棚。目前,南寨村贫困户除兜底户外全部有了长期的致富产业。

在帮助困难群众建立致富产业的同时,王涛还积极与县农业银行争取、协调,先后为村上的13户贫困户争取到扶贫贷款75万元,吸纳7户入股麻子街双营工贸有限公司,帮助16名困难群众进入工业园区打工。

如今,在王涛的带领下,麻子街村正在由原先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产业单一、低效的问题村,逐步转变成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不断富裕的小康村。在麻子街村的发展变迁中,王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新闻推荐

爱心积分换商品

在甘泉县桥镇乡新庄科有这样一家爱心超市,不需要花钱,村民通过积极参与弘扬社会正能量、家庭美德、邻里互助、致富带头等办法兑换爱心积分卡,凭积分卡就能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关积分的物品。自爱心超市...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