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

咸阳日报 2018-04-26 11:36 大字

张轶睿

小时候,每年腊八节,都是父亲给我们熬粥。陕北人爱吃杂粮,但基本不吃黑豆,因为大家都觉得黑豆油腥气太重,所以黑豆主要用来喂牲口。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有点儿贫血,有人告诉我父亲一个偏方:黑豆可以补铁补血,天天用黑豆和小米熬粥,坚持吃两个月就能彻底治愈。后来,便有农村同学送给我一筐黑豆,还神气活现地告诉我:这是他家喂驴的饲料,让我好好吃!

父亲很认真,他把黑豆拿出去,找碾子压成豆钱钱,每天晚上熬粥给我喝,我的姐姐弟弟们都不喜欢那么重的豆腥味,晚上加餐便成了我一个人独享父亲厨艺的美好时光。也是从那时起,我家的腊八粥里便固定有了黑豆的存在。父亲去世这十几年来,每到腊八节,我便会想起父亲给我熬粥的情景。

父亲一生好文,一直兼任地区书协与作协理事,喜欢王阳明、曾国藩的坚定豁达。曾国藩的自题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应该是对他最准确的描述吧。后来父亲又陆续到县志办、档案局、教科文体局任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尽心尽责,直到现在我的手里还珍藏有父亲的甘泉县旅游志手刻本。父亲方正不阿,在他的手里,曾经盖过一座图书馆大楼、一座文化馆大楼,当时包工头见我一家六口蜗居在两孔石窑里,想要帮我们修缮一下,被父亲拒绝了,母亲很生气,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母亲吵架,结果自然是母亲被父亲说服了,直到我上了大学,我们一家人依旧住在那两孔破窑洞里。

前窑里面是一张沙发、一个茶几、一个缝纫机和两个柜子,柜子后面的炕通常住着父亲、母亲和弟弟,弟弟长大后经常晚上住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而我和两个姐姐则一直挤在后窑的木板床上,后窑的主要功能是厨房、锅台、案板,再加个吃饭的小方桌。每天早上,父亲会轻手轻脚走到后窑开始给我们做早饭,他担心我们睡不踏实,专门换了一个瓦数很低的灯泡,在昏暗的灯光下切菜煮粥。而母亲是从来不做早饭的,因为她是每天休息最晚的人。母亲的手很巧,做出来的衣服在我看来都很漂亮。几乎每天晚上收拾完家务,她就开始在缝纫机上忙碌。我们每天都会在母亲踩缝纫机的声音中入睡,又会在父亲切菜炒菜的声音中醒来,日子清贫却很幸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小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从不阿谀奉承,做事认真负责,做人乐观坦荡。

父亲在生活中很慈祥,对待我们的学习却很严厉。从小逼我们几个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宋词等。他从来不打骂我们,但我们背诵得不流利时便会阴沉个脸,让我们很害怕,于是又开始认真背诵,直到父亲露出笑脸才算过关。初中时,有次自习课,语文老师让大家看课文最后的选学内容,是20首古诗词,说谁先抄写完谁就可以出去上体育课,我直接举手说我已经全部会背了,结果在同学老师怀疑的目光中,我一口气背诵完了20首古诗词,骄傲地走出了教室。再后来,我的作文在延安地区屡屡获奖。去年,我的外甥告诉我,我的一些作品现在还在甘泉中学的资料室,他上高一时老师还拿到教室里来当教材使用……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人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的心里,父爱既不如山、也不似水,父爱就是那碗温暖的粥,既不昂贵又不美味,每天都有、平淡无奇,但却滋养着身心、蕴含着力量。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他在那昏黄的灯光下、在热气腾腾的粥锅旁忙碌的背影,氲氤之中,父亲的背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这光芒虽然微弱,却一直温暖着我、照耀着我,伴我前行。 (B)(10)

新闻推荐

村上有了养殖场 村民脱贫有希望

本报讯(通讯员白延香)为了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提升村民自身发展能力,4月21日,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洛家沟村的丰盈牧业下寺湾养殖场正式破土动工。据了解,该养殖场是由延安市发改委协...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