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明亮:一位开办四个展馆的收藏老兵 本报记者 崔东

延安日报 2017-11-20 12:42 大字

人物档案

高明亮,1952年生于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2013年退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余年,在全国、省、市、县级多家报刊读物发表文章,曾获“陕西省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

从1979年开始,高明亮热衷于对书报和红色物品的收藏。2010年后,他先后创办了“延安红色书报馆”“中国晚报藏珍馆”“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延安学雷锋文化展览馆”。他收藏的晚报最多时候达5万多份,获得全国“集报家”称号。现为陕西省收藏家书报刊专委会副主任,延安集报分会会长,宝塔区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写稿到藏报

在一间小屋子里,墙壁上挂满各式大小不同的报纸,除了一般的纸张报纸外,还有丝绸和塑料质地的报纸,香港、澳门回归时候的《人民日报》号外,有的报纸纸张已经陈旧泛黄。屋子中间放着一张小方桌子,高明亮坐在桌子旁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将刚从天津买回来的旧书和报纸登记造册。

“这两天累得实在不行了,前天刚从天津参加完集报协会的活动,在旧书摊上买了两袋子旧书和报纸扛回来,今天又开始搬家,都搬了半天了,就我和老伴儿搬着,看见就头疼,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没办法,房东催着。”高明亮抽着烟叹口气说。

像这样,他每次出去参加完活动,抽空都会到当地的旧书报摊逛一逛,看看有什么可淘的宝贝,回来将买到的东西分门别类地登记在册,手工订的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物品名称和数量,更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收藏记忆。

高明亮收藏报刊的爱好始于他向报社投稿。早年间在甘泉县委当通讯员的时候,不断写稿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先后在上百种书籍报刊上发表文章,被朋友们称为“陕北写稿大王”。

随之,他也不断收藏刊发自己稿件的报刊,越收越多,后来就开始喜欢上了集报。“那会儿写稿成瘾,也喜欢看报,一方面了解信息,同时欣赏和研究报纸,收藏报纸可以看出纸质的变化以及印刷和排版发展史、报业新闻发展史。”高明亮讲起来津津有味。

他说,在出去旅游时候,其实不只是在逛而是在收藏、收集东西。宁愿自己少抽包烟、少吃一顿饭也要把喜欢的东西买回来,不断填补家里的藏品。

一次在北京出差,他上厕所看见一个人拿着一张不错的报纸准备当手纸,他赶紧花钱买了一包纸巾把那份报纸换回来。有时候,他看见路边有丢弃的好报纸也会捡拾,即使是在垃圾堆也会翻腾起来。遇到下乡开会,高明亮借工作之余处处留意捡报买报,平时去好友单位也会拿上几张,不认识他的人会以异样的眼神看他,熟悉他的人笑称他是“破烂王”“报痴”“集报大王”。2011年,经过多年的积累,高明亮的中国晚报藏珍馆正式开馆。在自己买的二层楼房里,他和老伴儿住一楼,报馆办在二楼。一间不大的房间里,墙壁上挂满全国各种报纸,此外还有刊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逝世时的《人民日报》,一楼通往二楼的台阶墙壁上也挂满报纸,更多的还压在桌子底下挂不出来。据他介绍,现存的各种报纸有三万余份。

“现在全国大概有三千多报纸藏友,我们在一起经常交换报纸。我出去参加活动花的钱都是用在收藏报纸上。今年前半年去西安,转书市买了一袋子书扛回来,一路上累得回来倒头就睡着了。”高明亮说。

从藏报发展到自己办报,高明亮曾自己出资办过七种报纸,用于在全国集报收藏界互相交流学习。此外,由他主编的《中国集报大事典》是中国集报的第一本工具书。他说:“集看、赏、读、研、评、办、用于一体,是我对集报事业的追求。”

从书报到红色物品

几天前,高明亮开办的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所租用的房子租赁到期,要房东要他涨价,让开办四个展馆的他,完全撑不住了,他决定搬出所有知青馆的东西不再续租,但搬家谈何容易啊!

采访间,高明亮一根烟接着一根烟抽,不时长叹着气说:“都投进去四五十万元了,连买房子上百万元了。知青文化馆租房子办了五年,每年房费2万元,房租都十万元了,快办不下去了。”

高明亮的家位于宝塔区桃园小区。他租的知青馆占用的房子也就在同一个小区的不远处,老伴儿在房子里整理收拾东西,高明亮往自己住的房子搬运,家里搬得乱糟糟的。二楼房间不够用,他提前请工人利用楼房侧旁的空间附加上顶棚,作为知青馆。

知青文化馆2013年开馆,高明亮经过多年的收藏,收集有大量知青照片和当时用过的实物。“当初为了开馆准备,跑前跑后一年时间,真是说破嘴跑断腿,现在收藏买物件把老伴儿的工资都贴进去了,拿儿子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办馆呢。”高明亮有感而发地说。

他说,因为当年知青住过的地方多数在农村,所以知青馆里好一部分东西是他打着出租车跑去乡下50多个生产队买回来的。有一次,他在一农户家无意中看见他们在用一个瓷盆喂鸡,经过与主人打听核实,得知是当年知青们在村里用过的盆子,高明亮心疼得急忙拿起来和主人商量买回来珍藏起来。

在桃园小区,高明亮的收藏爱好家喻户晓,周围人都看着他笑,想不通他为买些破罐子烂碗花这些钱,但高明亮始终默默坚守。

“原来不喜欢他这样,见不得他这样花钱,退休后他带着我出去参加活动,发现一起交流的领导也有好多集报搞收藏,后来接受了,现在也支持,人各有快乐,而他就爱这种。”高明亮的老伴儿说。

“‘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党培养新人才的优良传统与创新举措,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知青是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延安当时候从北京来26000多名知青锻炼,把青春奉献给延安。办知青馆就是为了弘扬知青文化,传承知青精神,延安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我有这份情结志愿办起知青馆。”高明亮如是说。

2017年3月4日,高明亮将长期收集的有关雷锋的资料画报物品再次展出,延安学雷锋文化展览馆开馆。最近,他又为雷锋馆买回来一批藏品。

从收藏到公益

走进高明亮的每个展馆,门口都会放着一本来客登记册。翻开这些册子,上面记着来参观的游客,有个人也有组织,有延安本地人也有外地旅游来的人们。他介绍:“这样的登记册已经用完七八本了,来访参观人数累计已达2万多人次。”

高明亮开办的四个民间展馆,现在贷款近50万元,全部免费参观学习,志愿为社会做公益。但前不久,他把收藏的几个整套报纸系列卖给圈内另外一个收藏爱好者。他解释:“不得已,要开始以馆养馆了。”

现在,高明亮的家门口挂着好多单位授予的牌子。新闻教育基地、延安社区文化教育基地、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等。两个书、报馆荣获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授予的“全国双五星集报之家”称号。

他本人也获得了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集报奖”“集报成才”典型人物等荣誉。

“办馆第一可以丰富知识,第二开阔了眼界,第三充实了生活。”他总结,“要以老有所乐,老有所能,老有所用,老有所长的态度,过老年人的生活。”

高明亮铿锵有力地说:“我坚持40多年收藏报纸、书刊和红色物品,要通过办馆展览,让东西活起来,体现物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激发起爱国主义热情的正能量。”

采访结束,65岁的高明亮转身远去,又忙着去搬东西。望着他的背影,记者不禁对这个坚持自己喜好的收藏老兵肃然起敬!

新闻推荐

刘继玲:希望国学能带给更多人快乐 本报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杨晨

刘继玲(右一)与孩子们共读国学经典作品她是甘泉国学经典诵读公益活动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她是“甘泉县初级中学初阳志愿者服务队”组建者。她用一颗真挚的爱心,从事着教育事业,传承着最美的国...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