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甘泉县优秀共产党员掠影
程涛(中)在村上走访征求群众产业发展意愿
曾斌(中)暑假期间到学生家中走访
郭海波(中)检查退耕还林工作
通讯员 张波 王涛
今年的“七一”表彰大会上,甘泉县对全县各领域涌现出的10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
在这些优秀党员中,有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有情系学生的优秀教师,有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书记……
他们立足于平凡普通的岗位,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真诚感人的事迹,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坚定信心、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为甘泉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添砖加瓦。本期读本让我们走近其中三位优秀共产党员,了解他们在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迹,以飨读者。
程涛:“小书记”有“大作为”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甘泉县道镇镇五里桥村,时常有一个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和村民们嘘寒问暖,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热情地喊他小程书记。他就是甘泉县会计局干部程涛。“我就是五里桥村的人”
据程涛讲:“最开始了解第一书记是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当时我就想,要是自己有一天也能像马向阳一样能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真正为群众办成一些好事,解决一些生活的难题,那该多好呀。”
2015年7月,当听说组织要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到各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但当公布人选时,文件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当时虽然感到很遗憾但也没有放弃。到2016年1月组织决定重派一批第一书记时,他又第一个报了名,当接到任命文件的时候,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着。
第一次来到村上,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来到村党员活动室,一座破旧的二层教学楼和十几孔黑乎乎的旧窑洞外加一排废弃的破厂房,院子里的卫生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回过神儿来,又让村干部给了个下马威:“你就是村里新来的第一书记?一个连婚都没结的年轻娃,在村上搞工作可不像你们原先的机关单位,苦日子还在后头呢。”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了许多。
“既然组织能相信并选派我来五里桥村,我就一定要为群众办成事,从今天起我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了。”面对着一大堆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农村问题,他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吃住在村,每天早出晚归,手里拿着记事本走村入户,问人口、问劳力、问收入、问困难,与群众拉家常,短短一个多月,就收集到了80多条意见建议,摸清了村两委班子状况、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收入情况、村上的遗留问题……现在无论谁问起五里桥村的基本情况和每一户的基本情况,他都能“一口清”,成了名副其实的五里桥人。
“把后进的帽子甩掉”
当时,五里桥村是全县的软弱涣散村。刚到村上的那段时间,村上召开的好几次会议还没开到一半,就吵闹得乱作一团,定了的事也行不通。“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没有一个好班子,咋能为群众办实事?”经过几次这样的会议洗礼后,程涛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到五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强党组织。
他首先从党员活动阵地的环境整治入手,亲自动手打扫卫生,短短三天的时间将村队部及周边的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后又争取到道镇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了10万余元对活动阵地进行了维修改造,完善了值班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室等设施,他本人拿出1300多元为阵地安装了防盗窗,使党员活动阵地的各项功能得到完善,期间他还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了1万元,对院落进行了整体硬化,使党员活动阵地的办公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工作要想强人心先要齐。为了凝聚人心,他定期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带领全村党员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掌握省市县有关文件,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带头讲党课,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村支部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支部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五里桥村之所以被县上确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遗留问题多,信访矛盾突出。老仁仓村民小组遗留两年多的闲置蔬菜弓棚占用耕地、部分农户占用集体耕地种树、占地补偿和集体收益分配不均等直接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村子整体的和谐稳定。带着这些棘手的问题,程涛不分早晚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一夜一夜地开会,一件一件地处理,目前11件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群众认可,一举甩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群众的事再小 也是大事”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托付背后是一份期待,对待群众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以心换心,老百姓才会把咱当亲人!”这是程涛写在工作日志上的一段话。
为了及时掌握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经常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尤其关注贫困户。一次走访中,发现村民林玉海家居住的窑洞出现了裂缝,他及时与镇政府领导联系,为林玉海申请了危窑危房改造项目,并且帮助他家用最短的时间对窑洞进行了维修改造,让他们全家住进了安全的新房。从那以后,林玉海夫妇在村里只要一看见程涛,总是热情地拽着他去家坐坐。
村民梁凤琴反映的地块纠纷问题,虽经几任村干部努力但都没有解决好,一直遗留至今。听说这件事后,程涛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当事人,可梁凤琴却告诉他:“你还是不要问了,这件事不是你一个年轻娃娃能解决的。”但倔强的程涛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多次走访群众取证调查、多次与当事人沟通、多次向司法部门请教,最终这个遗留多年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之后一说起程涛,梁凤琴总是感激地说:“这个后生有本事着呢,是个能耐人。”
村上的贫困户一直是程涛特别关注的焦点,为了使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他积极争取自己所在的包村单位县会计局的支持,为五里桥的群众协调到360亩地膜玉米所需的种子、地膜及肥料等生产的基本物资,为贫困户争取到鸡舍修建资金5000余元,帮助村里的贫困户通过搞养殖增加收入。贫困户高柱高兴地告诉他家亲戚说:“政府给我们免费发放了鸡苗,程书记又帮我们建起了鸡舍,收入有了保障,现在的日子总算是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程涛还帮助村民余生银解决了搁置多年的石油占地补偿问题,帮助村里的独生子女、双女户解决了村集体收益分配的份额问题。当看到一个个关系到群众直接利益的难题得到解决时,村里群众对程涛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和质疑,到现在群众公事私事都来找他谈一谈,有事没事就爱跟他唠,这转变的背后离不开程涛的努力工作。
“只要在五里桥村待一天,我就要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组织的承诺,更是对全村群众的承诺。”程涛说。
曾斌:用心耕耘 用爱育人
15年前,他迈出校门,义无反顾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5年中,从一名普通任科教师到学科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支部办公室主任,虽然岗位一直在变,但他初心不改,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他就是甘泉县初级中学物理教师曾斌。“为师先修德”是曾斌的座右铭。15年来,曾斌始终处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工作中,他精读业务书记,提高业务素质,始终以师德标准衡量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德高为师”的道理。“在我的印象中,曾老师从不打骂学生,我们犯了错,他总是心平气和地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错的心服口服。”一名曾斌曾带过的学生这样说。
作为一名班主任,曾斌将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是一门艺术来钻研。他大量的学习先进班主任的管理经验,综合学生的特点,确定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营造班级文化,创造书香氛围。在所带班级里,经常会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制定出适合学情的教学计划。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高的班级,他主要以激励竞争的内容确定班训,如更快、更高、更强等。对于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班级,他主要以宽慰的内容确定班训。期间,他还在班里组建了一支由学习优秀,有魅力、有威望的班级干部团队,通过那些学习优秀的、品德端正的同学,带动班级内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曾斌发现很多学生在刚接触物理课程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和不自信,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消除心理压力,提高成绩,曾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情感教育法,从细微入手,对物理有学习困难的同学,经常进行鼓励,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逐步消除恐惧,喜欢上物理课程。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曾斌还经常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与新老师交流,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先后荣获“先进教师”、中学教学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工作中,曾斌始终积坚持科研创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构建和谐有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但注重从学生的个性、潜能发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在主持参与的延安市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他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大胆尝试将科学探究技巧和多媒体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在大量实验中互相配合,一起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被市级专家组认定其研究成果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予以结题并在学校内推广。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技巧的培养》《谈谈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获延安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受力分析》论文在《数理报》发表并获二等奖。
曾经他所带的班里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照顾,性格霸道,经常课间欺负其他同学,就连班干部也不大敢管他,许多淘气的学生对他都有惧怕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曾斌多次找这个男孩谈心,了解到他是因为自卑,想通过这些方法引起大家的注意后,他多次在课堂上鼓励这个孩子发言,并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自卑感。之后又让他协助班干部管理班级秩序,他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吃惊,并对曾斌说:“曾老师,你这样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从那以后,他不但自己不随便打闹,遇到同学之间发生口角,他也马上进行制止,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
曾斌常说:“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长处或缺陷,对待学生坚决不能以偏概全。”教学过程中,曾斌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思想工作入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教育,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为了使工作更有实效性,他从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和科目发展的平衡性出发,为每个学生制定成长目标,确立优势,明确劣势,取长补短,每个学生有成长目标,有成长纪录,有成长档案,真正做到先成人,后成才。
郭海波:任劳任怨十七载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知识全部奉献给所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无愧于心。”郭海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郭海波,1979年出生于甘泉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甘泉县桥镇乡工作。从乡村小学校长、党政办文书、团委书记、综治、维稳办主任、副乡长到组织委员,将人生最宝贵的17个青春岁月,全部献给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2000年,刚刚走出校门的郭海波被分配到甘泉县桥镇乡教学,一呆就是17年。2005年,由于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踏实能干,所带的课连续几年名列全乡、全县前三名。郭海波被当时的乡镇领导相中,调到办公室当文书。此后的7年时间里,郭海波的周末假期基本上都是在乡政府度过的,家人和朋友一提起他都会说:“海波,把家安在乡上了。”
从进入乡政府至今,郭海波一直负责全乡文件材料的撰写,白天忙里忙外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打扫卫生、上传下达,晚上又要忙着写材料。而且每晚十二点后锁政府大门,早上六点开大门,遇到干部下乡回来迟,经常半夜起来开大门,冬季还要负责烧锅炉为大家供暖。十多年来,基本每天都在十二点以后休息。
面对繁重的工作,郭海波从不抱怨,总是热心帮助同事,只要能做到的,从不拒绝。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事打扫厕所、楼道、院落卫生死角的卫生和撰写材料,在参加集体劳动中,常常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特别是在发生火灾和汛情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被同事们戏称为“老黄牛”。
“没有郭海波的话,我们村这座桥,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修起。”在采访桥镇乡柳洛峪村村主任石光忠时,石光忠激动地说。2012年,当了解到柳洛峪村群众出行难后,郭海波多次到下寺湾采油厂协调争取,当年采油厂就投资12万元帮柳洛峪村新修建了一座桥梁,并对全村的自来水管网进行了维修,一举解决了全村30多户群众出行难和饮水问题。
“我的退耕还林问题拖了五六年,多亏郭海波给我解决了。”桥镇乡柴沟河湾村村民李治军逢人就说。李治军多年因退耕还林补偿问题成为全乡公认的上访钉子户。2011年,分管退耕还林后,郭海波主动与李治军进行沟通,并多方走访核实,及时与乡上主要领导一起研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给予李治军合理的处理结果让其息诉罢访。之后,郭海波还先后参与化解全乡新旧林地矛盾20多起。
2013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始后,为了掌握最准确的数据,郭海波经常贴人贴车深入到各个山头地块,先后核实退耕还林地19680亩,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信访矛盾。同时,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从2013年起,历时3年时间,他帮助村民建起了1500亩山地苹果园和2000亩核桃园。目前,已有600多亩山地苹果和100多亩核桃开始挂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兴记者李星棋)“喂,派出所吗?我的饭馆有一个游客把包落下了,里面有不少贵重东西,你们赶紧帮着寻找一下失主。”8月10日,甘泉县公安局下寺湾镇派出所接到一饭馆老板闫某报警。经多方联系,...
甘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