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业路上故事多

延安日报 2017-07-24 10:09 大字

● 茆永军在察看香瓜长势

●白国婷在大棚里吊秧掐尖

●王巨发在添加鸡食王巨发在添加鸡食

●何太平在拱棚里给西红柿拉线架秧

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和毅力;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对生活的热爱;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美水之乡”人精神,创业路上故事多。王巨发、白国婷,一对80后小夫妻,外出务工多年后,选择回家发展养殖种植产业;茆永军,以小小的香瓜为支点,成就了全村人的甜蜜事业;何大平,家中屡遭不幸,但50多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的事迹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小夫妻创业的苦与乐

在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时候,王巨发、白国婷这对80后夫妻,却对自己的家乡——甘泉县王坪村情有独钟,他们在村上潜心养鸡种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日,笔者来到甘泉县石门镇王坪村,在村支部书记张亚军的带领下,见到正在收鸡蛋的王巨发夫妇。

王巨发,1983年出生于王坪村,16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多,王巨发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怀揣致富的梦想,外出打工。2003年,王巨发与白国婷结婚。文化不高,外边的活很难找,婚后10余年的日子不管怎么节省都过得紧巴巴的,夫妻俩决定回到家乡做点事情。

2015年春天,王巨发回到了石门镇王坪村,了解到政府有产业扶持政策,县上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他随即萌发了发展养鸡产业的想法。

王巨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夫妻二人拿出打工攒下的3万元积蓄,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年4月开始了自己的养鸡致富之路。

妻子白国婷看到丈夫一天到晚不是看书就是从电脑上找资料,想到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家里的资金根本就没有什么周转的余地,便在村第一书记魏正方的帮助下,于7月份开始种了两大棚黄瓜。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指点,加之白国婷日复一日的精心劳作,到了年底一算账,这两座大棚半年就给全家带回来3万多元纯收入,白国婷这下来了精神。

由于没有养殖经验,缺乏防疫技术等,王巨发养的鸡生长周期长,加之缺少资金,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到当年的11月,所有的鸡都出栏后,拿到手中的钱除去成本已经所剩无几,与王巨发的预期相差甚远。采访中,王巨发说,当时,自己的情绪比较低落,可以说是受到了一些打击,白国婷看到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埋怨,而是开导他本金不是还在吗?并递给他卖菜得来的钱,鼓励他不要泄气,好好干,一定要把鸡养好。从低谷中走出来的王巨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渐渐做大了养鸡产业。

“其实很感谢打工的岁月,我们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这段经历加深了我和妻子的感情,我们一起在外乡打拼,一起在风雨中历练成长,懂得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重要,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一笔共同财富。”王巨发回忆自己的打工经历如是说。“所以,现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夫妻俩都会相互支持,一起克服。”

在村里,王巨发经常拉着年轻人到自己的鸡棚,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养殖技术,他想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让村里没有产业的乡亲和自己一起发展养鸡产业。看到王巨发养鸡收益不错,村里目前已有3户村民开始养鸡了,该村刚三十岁出头的张军就是其中一户。刚开始,张军只养了2000只左右。规模虽然小了点,但聊起养鸡的话题,张军还是很高兴:“鸡养得不多,但我家给鸡喂的大部分都是粮食,上门来买鸡蛋的人很多,价格比市场上还好。”

王巨发夫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养鸡和种菜上了。“鸡粪都上在了自家大棚里当肥料,一年能省下不少肥料钱,病虫害少,菜的涨势也不错,养鸡种菜我可有信心了。”白国婷看着自己的大棚信心满满。据了解,王坪村目前已发展了23座蔬菜大棚,有26户村民在养鸡和种蔬菜,王巨发、白国婷夫妇与乡亲们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一起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

茆永军和他的小香瓜

在甘泉,说起香瓜不得不提“永军牌”,说起“永军牌”香瓜就不得不提起茆永军这个人。

茆永军是甘泉县道镇六里峁村民。二十年前的那个毕业季,告别了校园生活后,茆永军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六里峁村。从此,他与香瓜结下了不解之缘。渐渐地,他种的香瓜小有名气,后来,他的瓜棚里种出的香瓜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品牌,成为大家竞相购买的紧俏货。

2001年,为了实现做一位有别于父辈的新农民的梦想,茆永军专门去了西安考察,在艺农种苗公司的介绍下,他决定种香瓜,决定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片丰茂的香瓜地,他要让自己培育出来的香瓜滋润着每一位亲近它的人,也把自己的生活滋润得像香瓜一样香甜。

种香瓜!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里人时,家人并不看好。永军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在村支部书记武建峰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茆永军花了2000多元钱修起了一座大棚,建起了自己的“梦工厂”,他决心让自己的梦想从这里起航。艺农种苗的技术员看到他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便免费上门指导,茆永军吃在棚里、住在棚里,随时观察着香瓜的长势,遇到问题随时和技术员联系,就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细心呵护。

终于到了香瓜成熟时节,茆永军把自己亲手耕种、用心呵护的香瓜摆在马路边,如果来人,他微笑着切开香瓜让大家品尝。酒香不怕巷子深,茆永军的香瓜不在巷子里,他的瓜就种在210国道边,况且,他的微笑和他的瓜一样甜。卖瓜根本不是问题,往往是他好心拒绝了买家,原因是大家都想多买点,但是因为瓜不熟,他还是建议自己的“上帝”们下次再来,按照他的话说就是,这是种瓜人的良心,良心是不能坏的!这一年,他算了一下,收入有8000多元。80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种玉米,每亩每年收入1500元左右,如果种香瓜,收益明显高出了很多;如果全村人都一起种香瓜,那日子不就好过了?茆永军找到村支部书记武建峰一起商量。经过了解,村里不少村民有种香瓜的意愿,但还是有所顾虑。于是,村支书组织带领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去山东参观学习,让大家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2002年,又到了香瓜种植的季节,茆永军种了3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一共发展起了80多棚香瓜。茆永军更是全力以赴,把自家大棚当成培训基地,现场为村民授课,组织他们实际操作。

大田庄稼种惯了,原来粗放的务农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种瓜种菜就像绣花一样,是个细心活,在日光温室大棚里种瓜是有技术含量的,早晚都要进行控温,施肥、浇水、打掐等也要适时,每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但是在茆永军的细心指导下,村里种瓜的村民看着自己的香瓜,笑脸一天比一天甜美。又到香瓜成熟的时节,卖香瓜的人已经不是茆永军一个人了,买香瓜的人也不是三三两两的,那公路两旁摆放整齐的色泽诱人的香瓜和来来往往的买瓜人让210国道六里峁段俨然成为一个不小的集市,一个专卖香瓜的集市,一道亮丽而香甜的风景。

说起茆永军,六里峁村人都说:“香瓜产业能在村里发展起来,永军是第一功臣。今年我们新种的绿皮甜瓜,口味比原来的瓜好,每斤卖到6元,比普通的黄白皮香瓜多卖一倍,还有人抢着要,这瓜也是人家永军最先试种的,试种好后我们才跟着一起种,永军这人好,是个能人。”

为了畅通香瓜销路,2006年,六里峁村成立了“香瓜合作社”,香瓜种植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轨道。现在茆永军本人已经有3座大棚、3座弓棚,每年收益10多万元。六里峁村早已是四季瓜果飘香,香瓜闻名遐迩,绿色瓜果生产基地已经发展到一百亩,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18年的时光,茆永军让香瓜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香瓜带给他希望和力量。茆永军是领路人,他把香瓜的香甜与乡亲分享,他领着乡亲们,把小小的香瓜做成了一项致富产业,把小小的香瓜变成乡亲们的美好生活,他和乡亲们一道把香瓜做成甜蜜的事业,并把这份香甜让更多的人品尝。

50岁开始的创业路

“为了两个娃娃,我也要好好干,一定要让光景好起来!”这是甘泉县劳山乡杨庄科村的何大平对乡亲们说的话。面对失去父亲的两个孙子,何大平夫妇没有沉溺在痛苦之中,他们强忍着悲痛与心酸,选择了坚强,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蔬菜种植上。这拱棚是他们夫妇对两个年幼孙子的爱的支点,这鲜嫩的蔬菜就是这个困难家庭希望升起的地方。

今年54岁的何大平,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原本有个幸福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的一天,大儿子因车祸离世,同年儿媳妇被确诊为肾积水晚期在娘家养病,家里留下患有先天性尿毒症的孙女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孙子。面对这接二连三的灾祸以及孙女每年上万元的医药费,老两口咬紧牙关,担负起了全家的所有重担。

何家的困境,大家都看在眼里,左邻右舍施以援手,党员干部嘘寒问暖,村民大会将何家评定为贫困户,村两委会作出决定,把该村新建设的3个好地块的大拱棚优先安排给何大平种植,并联系党员结对帮扶。

“要想脱贫,就得扩大种植规模,自己累一点也要增加收入,要不这借人家的十几万元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何大平的计划再度遭遇资金难。第一书记蔡虎平得知情况后,帮助解决了帮扶资金,计划可以实施了。

2016年3月,何大平的3座大拱棚建好了,他全部种了西红柿。精耕细作、施肥浇水自不用说,起早贪黑也不用说,他认真得像个小学生,不懂,就主动向种植大户请教,乡政府送的书,何大平苦心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书上找不到的,他就请教技术员,如果还解决不了,他就到县里请教县上的农艺师,一问就是个把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日积月累,何大平慢慢累积了不少蔬菜种植经验,看着红通通的西红柿,何大平由不得就笑一笑。

种下好菜,卖不上好价钱,也是个大问题!来杨庄科贩菜的就给不上好价钱。为了多卖点菜钱,何大平自己买了辆三轮车,拉着自种的西红柿到延安去卖。初来乍到,为了让摊主了解品质,何大平在大冷天用清水把自种的西红柿洗干净,让顾客品尝。当年年底一算账,这大拱棚就给何大平带来2万元的纯收入,这可是种植玉米的好几倍呀!

种拱棚西红柿给何大平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他要还好心人给自家借的钱呢!他要给儿媳妇、孙女看病呢!他要让两个孙子上学呢!看着西红柿逐渐下架了,下一茬还不到种的时候,何大平没有清闲在家,他抽空就到别人大棚里去打点零工,拿何大平的话说就是,在大棚里干活,能学技术还能挣点钱,娃娃用钱的地方多,趁自己现在还能动,多挣点钱,不能动不动就向政府和亲戚伸手借钱、要钱。

今年初,村上在果树山新平整土地200亩,知道情况后,他找到村干部,希望能种山地苹果,很快政府就满足了他的愿望,并在第一书记蔡虎平的协调下,给予他3万元产业扶持贷款。目前,何大平的果园苹果大苗已经全部移栽到位,他又开始向村里的果树专家惠平请教了。

村里人说,自从种上菜,何大平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何大平告诉笔者:“大棚效益还可以,到年底我估计还能还一点账!”说话间,他憨厚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通讯员 高振华 范筱霞 杨晨

新闻推荐

甘泉一食用菌合作社蓄水罐爆炸 人员无伤亡 损失近万元

陈改琴在食用菌蓄水罐爆炸现场本报讯(记者董新银)7月11日7时33分,甘泉县劳山乡林沟村一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蓄水罐发生爆炸,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受爆炸影响,该合作社的食用菌棒损失近万元。“当...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