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龙:奋斗,终将收获甜蜜
?●李喜龙(左三)向村民教授养蜂技术
本报记者 贺卓 通讯员 杨雪 张磊
·阅读提示·
■作为一名大学生,李喜龙凭借自己对养蜂的浓厚兴趣,用诚恳与坚定打动了自己的养蜂师傅,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他不惧困难、不畏失败,扑下身子谋发展,用奋斗的汗水酿造出属于自己和乡亲们的甜蜜生活,也书写出一份优秀的“创业答卷”。
富县张家湾镇炮楼村的李喜龙是一名大学生,他不善言语,但说到养蜂时却能侃侃而谈。从对养蜂知识一无所知到如今的养蜂技术“大拿”,他经历了许多曲折,也想过放弃另谋出路,但凭借着对养蜂的浓厚兴趣,他坚持到了最后,也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滴“蜜”。
“2013年,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九钢集团榆中钢铁公司,上班两年后,公司的效益急转直下,同事们纷纷辞职改行,我也陷入迷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电脑上看到了一个养蜂的视频,就产生了养殖中蜂的想法。”李喜龙回忆。
之后,李喜龙一有时间就通过多种渠道观看中蜂养殖的视频。他浏览各大网站,集中搜集中蜂养殖技术、投资成本、效益风险分析、发展前景等资料。他还多方联系陕西境内宁陕县、周至县、黄龙县等地的中蜂养殖基地,向他们咨询中蜂养殖情况及蜂蜜出售等情况,为自己的养蜂事业做准备。
2015年9月,李喜龙失业回家,走上了自己“备战”已久的养蜂之旅,他去拜访了一位76岁高龄的养蜂人,向他表明了自己发展养蜂产业的决心。李喜龙的诚恳与坚定打动了老人,老人决定认他当徒弟,手把手教他养蜂技术。
为了学到真本事,李喜龙搬到师傅家,与师傅同吃同住,投入到了艰苦的学习当中。他从最初的4箱蜜蜂养起,一直增加到40箱、50箱,最后达到100箱。他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将查蜂、认王、加脾、抖蜂、摇蜜、修脾、并群、换王等技术都学了一遍。2016年9月,师傅讲完越冬管理技术后,他便将蜜蜂搬运回张家湾镇炮楼村,开始独自养蜂。
但好景不长,2017年清明节前一场大雪,彻底浇灭了李喜龙的雄心壮志,由于没有用保温材料包裹保温,蜜蜂得病了。他想尽办法为蜜蜂治病,忙得焦头烂额,但收效甚微。一场灾病下来,他的蜜蜂只剩下20多群,本钱也几乎赔光。“那时候我也想过放弃,但对养蜂事业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靠着野外诱蜂补救,我两个月收获近60箱蜜蜂,蜂蜜产量也得到了提升。”提起当初的困难,李喜龙终于可以笑着面对了。
之后,李喜龙的养蜂事业逐渐迈入了平稳的发展期。2018年伊始,他的蜂群数量从60多箱发展到200多箱,后因蜂群数量太多管理不便,他出售了40群蜜蜂,并群近20群,取蜜1200斤,尝到了养蜂带来的甜头。因为技术过硬,去年蜜蜂越冬结束后,蜜蜂成活率达92%。
一人富不算富,自己的养蜂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就想着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他牵头成立了张家湾镇养蜂合作社,吸纳蜂农10余户,在全镇13个村开展集中技术培训30余次,个别指导100余次,他还在网上建立了张家湾镇中蜂养殖交流平台,随时与广大蜂农交流探讨养蜂技术。一年下来,李喜龙实现纯收入15.8万元,合作社纯收入超过40余万元。
随着春天回归大地,蜜蜂种群的数量也会成倍增加。今年,李喜龙准备发展300多箱蜜蜂,用自己学到的中蜂养殖技术更好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李喜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全村乃至全镇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引领和带动养蜂产业的发展,让群众摆脱固步不前的思想包袱,将精力都投入到了致富的门路中。”炮楼村党支部书记石华江说。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李喜龙坚信,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必然会创造出甜蜜和幸福,在致富的道路上,他要与乡亲们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新闻推荐
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富县开设专题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记者房佳通讯员刘建芬)“老师讲得真不错。短短4天的培训,不但使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还认识了新同学,便...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