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安:守望“热土” 以诚待人
?●2003年,马平安(中)回延安时和原单位同事合影留念
高建菊
一口气读完马平安记述他插队经历的《热土》,再回到现实中看马先生,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
与马先生其实只打过两次交道,是因为工作关系采访他。第一次他和老伴一同前来,比我们的约定提前了半个小时。见面他就开始谈下乡经历,是那样的投入、动情,在他栩栩如生的讲述之下,一个个故事似乎才刚刚发生过,事件中的主人公和场景鲜活地呈现在你眼前,就像是看电影,一部完整的、故事情节感人的人生励志剧。
马平安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当时部队每年在学校征兵,他是班长,身体好,表现好,学校决定保送他去,并且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
然而,1969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各地派人到学校做动员。在西单那块以前是一个市场的地方,延安来的干部组织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动员会,介绍延安的情况,号召去南泥湾插队,各个学校派代表参加,马平安也去了。
二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马平安也不例外。
运动刚开始,没有人报名。大家都在徘徊等待,看班里的干部怎么做。作为班长的马平安当时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作为班长,他觉得有带头的责任。与其到每家去说服,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经过思考,他决定放弃当兵。
第二天,他就到学校报名插队。学校领导很诧异,定了去当兵,怎么又插队呢?
这一行动带动了班上十几个同班同学报名插队。
怀着对革命圣地的一腔热情,他来到富县茶坊公社眉毛寺大队,并被选为知青队长。
延安的插队经历给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入了不一样的血液,老乡的淳朴、善良、憨厚和包容,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影响是深远的。一碗杂面的故事至今说起来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几次哽咽,泪花在眼眶里打转。
初次跟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的知青,由于没有经验,干完活才回家做饭,结果没有等到饭熟,上工的铃声就响了,怎么办?大家可还饿着肚子。作为知青队长的他,决定让大伙吃了饭再下地,自己则忍着饥饿去上工。只想不能给知青丢面子。
正是长身体的十几岁的后生,怎经得起消耗一上午体力而点滴食物未进的境况,他饿昏在地畔。
善良的李大爷把他背回家放在热炕头,拿出平常招待客人的红糖水喂他喝,守在身边悉心照顾。刚一醒来,又赶紧张罗着让媳妇给做碗杂面。一碗杂面现在说来不是啥稀罕物,可在那个年代,都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大爷硬是把纠缠不走的小孙子给支了出去,只给马平安做了一碗杂面。那碗杂面他是含着泪吃下去的,老乡的情谊从此铭刻在心灵。
三
他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总能遇到好人。我很纳闷,是马先生的运气好抑或是那块土地上的人好?读完《热土》我懂了。固然那块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善良、淳朴,但马先生也是一个热心助人,能吃苦、会宽容,爱钻研,有担当的好人。
第一次去茶坊邮电所寄信时已至年关,到商店采买好年货后去饭馆吃饭。突然一群叫花子冲进来,都是孩子,有大有小,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东西。他不忍心就把买的饼子分给他们吃,可其中一个小孩的饼子让大一点的抢去了,小不点又回头向他讨要,他把手中的饼子再次给他。为防被再抢,他便耐心地看着孩子吃完才离去。
然而在当时,粮食不够吃,他们这些半大小伙子也经常饿着肚子。因为他饭量大,知青之间曾弄过一次小小的分灶风波。
同村一个叫山子的小伙是地主成分,父母去世早,姨妈抚养大,二十几岁了还没有成家。他喂一条狗成了唯一的依托。没有调教好的狗老咬人,一而再,再而三,村里人意见很大。为了避免伤人事件再发生,他多次给山子做工作把狗处理掉,可山子不舍得。最后他说服山子达成协议:若狗再咬人就处理掉,山子同意了。狗后来还是咬了人,按协议只好处理掉,怕山子失落,精神上转不过弯来,他就买了一个小狗给他,山子别提有多高兴。
村中一孤寡五保户,生活拮据,家中只有一只筐子,挑担时另外一头只好拿块石头代替。他很可怜老人,有机会就到家陪唠嗑。了解到老人一只筐的情况后,他准备有机会到集市给老人买一个。可不久却招工走了,没有实现愿望。为此他至今还很内疚,一再给我们说他对不起老人。
他的热心肠随处可见。一战友得痔疮疼痛难忍,听说獾皮可以治痔疮,就连夜趟河到邻村一知青处借,感动得战友不知说什么好。
马平安的胆识过人,村民很佩服。
一度时期,村里老发生狼吃牲畜的事,每到晚上,村民吓得都不敢出来。马平安决定要跟狼较量较量。那天晚上,突然听到猪叫声的他一骨碌爬起来,拿一把斧子就冲出门外。他说当时是抱着“为民除害,死得其所”的心理去的。因为如果处理不当,一群狼反扑过来会没命的。同伴都劝他不要出去,可他不听,凭借在体校练就的功夫,在看到狼进猪圈的那一瞬间,他敏捷的用斧子朝狼砍去,狼听到动静赶紧躲避逃跑。在窑洞里吓得大气不敢出的村民目睹了全过程。狼经过这次挫伤,再没有来骚扰村民,老乡们从此不再担惊受怕,都夸他为村里办了件好事。
四
再次见到马先生,是一个星期以后,他联系到又一批知青。此次进京,热心肠的他来火车站接我们,几天时间,上上下下,跑前跑后一个劲打电话联系采访对象。估计那个月的电话费一定是平日的三倍。
每天他开车老远来,如果时间紧就挤地铁,坐公交、打的,甚至因离家太远,在附近登记宾馆住。
我留意他和每个知青的关系都那么铁,像哥们。他对比他大的人统一称大哥,小的称兄弟,真诚、热情、谦卑。我忽然明白他为何有那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
他在与我们谈话中几次谈到交朋友有“几不”,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不交。在母亲瘫痪期间,为了伺候老人,他把工作辞了,那时他已经是一个企业的经理。母亲当时已老糊涂了,每天问:“平安,你上班吗?”他就答,“上啊,现在下班了。”他说老人怎么高兴怎么答,顺着老人的心意就是孝顺。
母亲去世后,他成了无业者,于是就开出租、给人打工,说起这些他没有丝毫怨言。一起插队的知青为照顾他聘他到公司上班,因为业务不对口,他整天无事可干,可朋友开的工资很高,他觉得良心过不去,就主动辞职不干。
这就是马平安,他说不能让朋友为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困难时期拉你一把的人就是。
经他两次联系富县和宜川插队的知青十几个,有不少比较有成就的,如刘立山、李佐贤、杨庆生、雷思晋、王亚新、王骥等。他的热心热情,认真执着,细致周全和谦逊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影响。正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才使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并收获满满。
退休后的他,差不多隔两年就要回村看看,先后回来十多次。与老乡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续不完的情。
已经很晚了,我们的工作才结束,送他到门口,他不断回头给我们招手,昏暗的路灯下看着他行色匆匆的影子,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静·阅读提示·■积极为各类企业搭建平台,争取区域协调项目和国际市场项目17个,落实资金140.44万元。外贸企业备...
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