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敏好学文艺范 有为担当好青年 3万元奖金的牌子,格外耀眼!11月6日,在三秦都市报庆祝第19个记者节及创刊25周年系列活动现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三秦都市报 2018-11-07 04:36 大字

记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得者宋雨

“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写出一碗水”

浓眉大眼,1.87米,陕北榆林80后小伙。因为是老乡的缘故,8年前,宋雨成为我的同事时,我便多留意了一眼。而之后对他的关注、钦佩,更多的是源于他的新闻作品。

他的文风兼具了叙述、散文、抒情的品质,他笔下的新闻,良知与温度并存,感动和力量同在。《一碗面的温暖两座城的关爱》《10岁“神童”炼成记》《101岁黄埔老兵的抗战回忆》《36岁男教师双手接住从8楼坠落的2岁女孩》,字字珠玑,篇篇精品,读起来像是一种享受。

“这次我写的《收养脑瘫儿14年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一文,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是三分能力七分运气。”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

但是,在社会新闻部主任范为民看来,这绝非运气。“宋雨是我们社会部的业务骨干,多次获得报社首席记者和青年标兵等称号。善于钻研、爱动脑子是他的最大特点。这次获奖,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惊喜之余,我更认为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用两句话简单概括就是:聪敏好学文艺范,有为担当好青年!”

宋雨对文字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追溯到他上高中时。读高中时,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只顾奔着高考去,而是在学校办起了报纸,上大学时又办了杂志。在欧亚学院上学期间,他用一年时间去新加坡做交换生,经常被要求独自外出用英语采访。

2010年他成为本报一名记者,刚开始上班时,他说自己老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人真的需要新闻吗?这些年他找到了答案:新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记者是个很神圣的职业。

8年来,他勤奋刻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篇稿件,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将就。而且,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写出一碗水!”宋雨说,特别感谢报社对创新的尊重,对创作的尊重。

和他合作采访时,我领略过这一点。2016年8月25日,我和他一起承担纪念长征胜利“红色记忆”陕西行大型采访活动,当天结束富县的采访后已是晚上7点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短短3个多小时内写完两个整版外加半个版的报道。23时左右,我们把写好的稿件传回报社,细读他的文章,格外讲究。为了不影响“大部队”下一步行程,他说绝不掉队,我们深夜赶路,凌晨3点会师乾坤湾,6点又开始新的征途。

劝说解救跳楼男子背瘫痪老人就医

先做人,再作文。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人和他的文的完美结合。

2014年7月28日,西安玫瑰大楼24层,小王坐在楼顶的护栏边,手握栏杆,背朝科技路,半个身子悬在空中,因欠薪问题准备跳楼。“我信任媒体,我要见记者!”警官上去劝说时,小王情绪激动。原本作为现场采访的记者宋雨,此时又多了一个角色,他和同事李宗华爬上楼顶劝说40分钟,楼顶吹来的风,刮在身上都是烫的,最终成功将男子解救。

2016年2月23日,一位环卫工向本报求助,老伴因瘫痪在床,没钱医治,随时有生命危险,宋雨采访了此事。虽然采访结束了,但是爱没有结束。他联系了西安红会医院、省慈善协会对老人进行救助,老人从家去医院时,因瘫痪不能动弹,宋雨主动将老人背起来,从二楼背到一楼,背出城中村,送到了救护车上。

“新闻,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作为记者,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耐住性子去走近这些人,阅读这些人,才会有一种风雨同舟的温暖。它既是时代的,也是个人的,在人的身上,呈现时代的风云流变。”宋雨说,作为记者,更应该有家国情怀。

在宋雨看来,在信息爆炸、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同样一件事,谁的采访更扎实、判断更准确、视角更独特、思考更深刻、构思更巧妙、表达更生动,都在成为考量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有多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谈及未来,他希望,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完成从“记者”到“媒体人”,从“新闻”到“产品”的全面转型。

首席记者姬娜

新闻推荐

法院在线 法制宣讲进校园 以案说法促成长

为增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近日,身兼法制副校长的富县法院法官马亮亮,应邀前往富县职业中学,向全校师生进行法制宣讲...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