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奔小康⑤ 延安:冬日圣地蕴果香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示范园。
安塞区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一角。
本报记者王雄
汽车沿着盘山路蜿蜒行驶,到了塬上,视野一下变得开阔: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一排排苹果树在冬日的田野里整齐排列。这是富县在北道德乡东村打造的100亩智慧果园基地。
2017年12月20日上午,正在给果树施肥的果农张维涛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在智慧果园有3.5亩果树,在别的地方还有果园。2017年,他家的苹果全部卖完,普通果园的苹果每公斤卖5元多,而智慧果园的果子卖到了每公斤7元。
“一个农民,只要有3亩果园就可以脱贫。”作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17年延安市苹果总面积达365万亩,其中山地苹果面积超过200万亩。在延安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苹果产业举足轻重。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记者在这块红色圣地走访,感受着延安人民做强苹果产业的饱满热情。
智慧果园让苹果产业加速发展
2017年12月20日上午富县北道德乡东村
北道德乡是富县苹果主产乡镇之一。2016年,按照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苹果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富县投资建设了智慧果园基地,该项目一期投资150万元。
北道德乡乡长许强介绍,智慧果园将物联网技术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运用农业智能监控系统,打造了智能高效水肥一体灌溉,农药、沼液自动喷洒,实时气象、土壤信息记录以及全程视频监控4个系统。同时,建立了一个集信息采集、农资监管、质量追溯监管及苹果提前预售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平台,达到科学增产、改善品质、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让果农张育录高兴的是,2017年5月,他家在智慧果园的苹果只有红枣大时就已经全卖了,而且还卖了好价钱,6棵果树每棵以2070元被认领,平均1个苹果卖了5元。自己果园的苹果被福旺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公斤7元的保底价格收购。10月苹果刚成熟,卖苹果的钱就全拿到手了。
记者看到,智慧果园内设置有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监控网络,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果园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帮助果农发现问题,果农可以足不出户,在控制中心实现沼液、药液自动喷洒及滴灌施肥。
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果农尝到了甜头。“智慧果园苹果种植都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轻松完成浇水、施肥等工作。通过物联网,一个人可以同时监测管理上千亩地。”张维涛自豪地说,“100亩果园喷洒沼液,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30秒就可以喷洒完,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了满足高端消费者的定制化消费需求,智慧果园还开发了苹果树私人定制预售系统。果园对果树进行分类编号,将品种、位置、年份、价格、产量、图片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公示、预售、推广,消费者通过预售平台浏览选择后支付货款,就可以享受该果树当年所有产出。预售后的果树仍由果农负责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果园上传的监控影像,随时看到苹果的成长全过程,闲暇时,也可以到果园参与劳作。
智慧果园项目推动了富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43户果农增收。2017年,智慧果园预售苹果树17棵,收入3.57万元,其他苹果由福旺果业专业合作社保底收购,每亩收益较2016年增加5500元。
宜川有支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
2017年12月19日下午宜川县壶口镇曹家庄村
“听说县农广校的职业农民技术员要来村里进行果树技术指导,我们早早吃过饭,就在村口等着了,大家都盼着学点技术哩!”贫困户杨王峰高兴地对记者说。
壶口塬上寒风凛冽,离曹家庄村不远的壶口瀑布景区游客寥寥,但曹家庄村果农学习技术的热情高涨。当宜川县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9名队员“全副武装”出现在曹家庄村的果园时,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在杨王峰家的果园里,服务队队员拿着剪刀和手锯,边修剪边给观摩的果农讲解。
“这根枝条怎么不剪?”一个果农指着果树上的枝条问道。
“虽然这根枝条不结果子,但可以保护树干不受日晒。”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队员徐宏岩登上梯子,拉着枝条讲解起来……
苹果产业是宜川县的主导产业。该县在脱贫攻坚中,针对部分果农缺乏管理技术,果树收益不高的实际,2017年1月4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了由40名职业农民组成的技术服务队。
宜川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海军介绍,这40名队员能力强、技术高,是学校从全县523名职业农民中经过再培训、考核选拔出来的优秀技术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做好帮扶指导工作。同时,帮助全县果农提升种植苹果的技能。
曹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李永举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果树都是自己修剪,总是希望多留枝条,盼望来年多结果子,但果子不是大小不均匀,就是质量太差,卖不上好价钱。由于缺乏果园管理技术,这几年村里种的苹果收益不是很好。这次农广校组织农民技术服务队来村里进行果园管理培训,对果农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通过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队员的讲解,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了怎样科学施肥,怎样合理拉枝。今后,我要把自己的果园管理好,争取早日脱贫。”听完培训,杨王峰满意地说。
张海军告诉记者,2017年,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培训了宜川县5个乡镇39个村的果农,培训贫困户1013户。果农们反映,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采取“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互动服务,既实用又接地气,解决了贫困群众在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保障,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和能力。
“三变”改革释放农村新活力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
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整洁通畅,连绵起伏的山巅间,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映入眼帘。走进这个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园区,仿佛走进了南方小镇。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介绍,2017年8月开园以来,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南沟村被延安市旅发委授予“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成为延安市最美乡村旅游首选地。
按照“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的理念,南沟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探索推行了围绕人、地、资金、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的“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群众脱贫的新路子。
2013年,延安遭遇强降雨,南沟村村民的窑洞大多成了危窑。在外从事房地产投资的张维斌回到家乡,帮乡亲们盖起整齐划一的39套住宅,并配套了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
“乡亲们住上新房了,没有致富产业怎么办?”张维斌注册了延安惠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南沟村走上了发展之路。
2015年,南沟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惠民公司合作建成了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其中村民土地入股占49%、企业投资占51%,示范园前三年投资费用全部由惠民公司承担,第四年挂果后净利润按股份比例分红。“苹果示范园预计盛果期年净收入达46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分红2万元以上。”张润生说。
“为了实现共同致富,南沟村党支部动员村民入股到南沟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花样迷宫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苹果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别与惠民公司共同建设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花样迷宫停车场等项目,建立起了村集体、企业、群众之间的利益机制,实现三方共赢。”安塞区高桥镇副镇长张光红告诉记者。
目前,南沟村全村有1002人以土地、人口等形式入股到南沟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有863人以现金入股到花样迷宫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有226人以1060亩土地入股到苹果专业合作社。
“为了切实保障贫困户的短期收入,南沟村成立了务工队,惠民公司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安排不低于200个工作日的工作,每人每天工资100元,仅此一项,贫困户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张润生说。
如今的南沟村,流转土地上花果满山,村民就近打工效益倍增,乡村生态景观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除了户均10亩的苹果产业外,人人是股东,每户至少入股一个合作社。同时,人人是产业工人,有的在园区务工,有的围绕园区办农家乐、小卖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了稳定、持续的增收渠道。
张光红说,南沟村探索推进的以“三变”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土地、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极大地调动了村集体、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包括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得南沟村在短短两年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南沟村村集体经济每年有15万元稳定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提高到2017年的1.48万元,其中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75元提高到1万元。
南沟村是延安市通过实行“三变”改革,释放农村新活力,解决群众脱贫难题的一个缩影。
三年多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目前全市15.7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2%下降到3%,贫困村减少到334个。“让村民种着果子,包里装着票子,开着漂亮的车子,住上舒适的房子,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当地流传的这句寄托着美好期望的话语,终将会一步步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宏科通讯员袁红丽吴龙迪)冬季本该是农民一年中最安逸的时候,围着热炕头,闲话着家长里短,但是富县寺仙镇寺仙村果农李继学却在果园里忙得热火朝天。“人家继红的果树,去年间伐后,现在长得很...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