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入合作社“抱团”来致富 富县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

延安日报 2017-12-22 14:32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肥料、农药等农资的使用统一由合作社配送,生产环节规范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上去了。”富红合作社的社员孔广智介绍说,2014年以前,他家的1亩果园收入不到1万元,加入合作社后,1亩果园收入超过了2万元。富红合作社作为富县首批成立的合作社,如今辐射果园面积1.25万亩,吸收社员800多户。

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无经营管理能力的难题,富县创新推出了“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三变\’改革”的产业脱贫模式。让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土地、人力等进行交换或入股,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实现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10月11日,富县启动贫困户入股蒙驴公司仪式,第一批约有300户贫困户入股。在交道镇白家沟村的一条山沟里,原来住着一个村民小组,有5户人家,非常贫困,住的是土窑洞,屋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电器。蒙驴公司入驻后,政府启动易地搬迁工作,将这5户搬出,每户补助2万元盖新房,并将流转出的土地、果园以200元/亩的价格租给蒙驴公司,农户可以优先到蒙驴公司打工。此外,蒙驴公司还通过“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每个贫困户以政府协调的5万元小额贷款入股,并享受特惠无风险股东待遇,每年分红2次,合计年分红3200元,3年后蒙驴公司连本带息归还银行。

贫困群众要脱贫,产业是关键。多年来,富县以建设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苹果产业基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目标,坚持长短结合,短期发展特色养殖,长期发展苹果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现已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基地25万亩,建成林下特色养殖基地11处。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平,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032万元,其中,基地建设和产业配套1000万元资金,贫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2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技术培训、就业培训资金100万元,产业到户资金732万元,整合各类资金,推动了产业帮扶落到实处。

同时,富县还积极开展苹果后整理工作,把贫困户果品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完成苹果后整理工作,实现果品品牌质量提升,完成农超对接,实现按股分红。实行果园代管,对经营能力弱或无经营能力有果园的贫困户,实行企业(合作社)代管分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户补助4000元,帮助838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

“以前我自己养殖香菇和蘑菇,产量低不说,销售更是大问题。我每天得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就这样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加入合作社后,我再也不担心销售的事了,前段时间还拿到了2000元的分红。”富县鄜城街道办事处史家坪行政村阳泉沟村村民田军战高兴地说。

老田口中的合作社,就是位于阳泉沟的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香菇和蘑菇。除了田军战外,附近6个村子的63户贫困户都已加入该合作社,贫困户用4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按照蘑菇每棒4元、香菇每棒6元的价格卖给贫困户,然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为贫困户代养,贫困户成为股东。收入的65%归贫困户,35%归合作社。农闲时,贫困户还可以来合作社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元。

截至目前,富县共遴选确定富红果业等38家有一定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及合作社,参与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带动3300户贫困户发展散养土鸡、林下养猪、舍饲养羊、黄花菜栽植等产业,占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80%以上,户均增收3000-5000元。实现365户贫困户参与苹果入股后整理工作,落实企业(合作社)代管贫困户果园45户186亩,每亩分红1000-2000元,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

新闻推荐

富县 用制度激发干部热情

本报讯(杜亚勋记者黄河孙金龙)记者12月4日从富县了解到,为深入推进“三项机制”在镇村两级的贯彻落实,该县结合实际,在乡镇和农村探索推行了“一台账、两档案、三注重、四结合”制度,切实加强镇村干部...

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