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正当时 ——富县基层党建那些事
党委会下沉到村级党组织,充分倾听群众所期所盼
村委会班子正在商议马坊村10 年规划
“流动办事车”为村民代买物品
编者按: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如今的富县,正以莫大的勇气和毅力,以涅槃的姿态,实现着自身的嬗变。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处处都散发着撬动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百姓生活节节攀升……而党建在其中的引领势头也彰显无疑,全县基层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各级党组织与党员满怀激情,意气风发,一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建故事也不断涌现……
用党员“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羊泉镇创新“两线工作法”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通讯员 辛文静 杨莉
“我村的30条支巷道7月底已经全部硬化完毕,全村1200多人出行全部都是水泥路。”
“我们今年招到一家果筐厂成功落户我村,可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还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村的9条生产路全部改造完成,苹果成熟季再也不用担心大卡车进不来了。”
……
8月15日,羊泉镇“两线工作法”交流大会上,每个支部除了完成“兜底线”规定的工作任务外,在“拉高线”上村村都有“硬货”展示。各村支部书记提起“两线工作法”,都夸这一做法好,村支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今年4月,羊泉镇在党建工作中创新推出“两线工作法”,即兜底线和拉高线。“兜底线”是必须把上级部门规定的各项任务按时完成;“拉高线”是通过召开党委会、支委会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经镇党委研究,定为“拉高线”。年初,全镇17个村支部向镇党委立下“军令状”,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将党建、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脱贫、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定为各自的“拉高线”。
自从立下“军令状”后,各个村的支部书记、党员都忙碌了起来。
清涧村定的“拉高线”是硬化总长度4000米的30条村巷道。虽然当了25年支部书记,但是硬化巷道是块难啃的“硬骨头”,130万元的资金哪里来?老支书郭世龙犹豫再三。今年,群众又将此事提出来,经村党委研究决定干。郭世龙先是外出争取资金,通过协调市交通局、县财政局,解决了前期急需资金的问题。六七月天气炎热,清涧村58名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干,全村1200名群众自发出资出力。“以前这路坑坑洼洼的,我都不敢出门,就怕把我绊倒,现在所有路又平又宽,下雨天我都敢走……”80岁的任育香高兴地说。
村支书郭世龙说:“原来村里有重大事项‘三委会\’就决定了,干部愿意咋干就咋干,党员也组织不起来,群众更是觉得村里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现在通过‘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党员和群众代表都要参与,每个月组织开展学习,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的意识增强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高了,村子更团结了。”
同样通过制订“拉高线”,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还有羊泉社区。“原来生产路崎岖不平,农用车经常出事故,现在路好了,走果园连雨鞋都不用穿。既然立下‘军令状\’,决定为群众办实事,就要豁出命地干,不要让群众戳脊梁骨。”支部书记任建平说。
现在,羊泉镇17个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创新,着力围绕党建、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脱贫、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打造亮点,培树精品。
镇党委书记李龙说:“‘两线工作法\’的推行,就是要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把老百姓最想解决、最期盼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作为硬性任务来抓,一个村级支部集中精力一年为群众办一件大事实事,长年累月,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
马坊村的致富经
通讯员 王前锋
昔日的富县茶坊镇马坊村因为是“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的发源地而闻名,可如今的马坊村却是因为“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老百姓的日子红火起来。
8月14日,县电力局正在给马坊村的采摘园改线,初秋闷热的天气却不能阻挡村委会办公室里,大家激烈讨论如何加快实施刚编制好的村子10年发展规划的热情。“我们就是要把村子打造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村民团结亲如一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村支书吉志超的一番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愿。
马坊村在经过2015年换届选举后,新的支部班子马上从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是摆在新一届村委班子面前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在支部书记吉志超的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向上、向外争取项目资金,硬化了袁家洼组210国道沿线门面房前的道路,马坊、十五里铺建成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图书室,马坊、袁家洼组更换了2台大功率变压器,并安装了54盏路灯。贺家沟组200米的通村道路已完工,折家埝组进沟的3.5公里土路也将在半个月后变成水泥路,几代人盼了多年的致富路终于要修好了。
马坊村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村民出行更加便利,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村子面貌、条件是好了,可要最终带领村民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为了寻求发展的路子,把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聚在一起,通过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是出路,而土地是关键,依靠土地,发展产业才是出路。马坊村辖5个村民小组、273户930口人,拥有土地1450亩,而其中的袁家洼小组紧邻21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村上流转了34户村民手中的90余亩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成为支部破解发展难题的着手点。
土地的成功流转,借助“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了今年占地面积50亩的无公害果蔬采摘园、辣椒酱加工厂、210国道综合服务区项目的建设步伐。眼下,扶贫户王恩宽的8亩辣椒长势喜人,正等着采摘后送往辣椒酱加工厂,这让他们全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像他一样的还有7户贫困户,在他们看来种辣椒有望让他们的日子红火起来,“这比种玉米强多了,1亩下来能卖3000-5000块钱呢!”
38岁的党员杨利丽凭借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11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共同致富。“我要让咱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能闲着,我要带领村民建新型大棚。”
如今,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走出去考察学习,眼界宽了,在寻求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4个投资120万元的新型大棚已建成,一个发展的新马坊村正在崛起。
鲁永仓脱贫 曹明义“眼红”
通讯员 杨淑瑞
天快黑时,鲁永仓也将房子里的家具都悉数搬完了。“明天就开始动工大修房子,请的工队明天一大早就来了。”
8月16日,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鲁家庄村的鲁永仓忙得满头大汗,可他心里高兴着呢,因为即将住上新房不仅意味着自己脱了贫,也说明自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三年前的鲁永仓还是西安许多外来打工者中的一员,而鲁永仓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母亲常年生病,妻子也患有慢性病,家里就靠鲁永仓一人供三个娃上学。“那几年的日子苦啊!”缺劳力,没钱投资,技术跟不上,家里的8亩果园没几年就不行了,一家人的开销让58岁的鲁永仓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去年开春,同村的鲁忠齐的一个电话改变了这种现状。
鲁忠齐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也是鲁家庄村“脱贫致富”苹果示范园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鲁永仓是鲁忠齐包抓的一个贫困户。“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地里建‘银行\’。”考虑到鲁永仓在外打工并不能改善家人的生活,鲁忠齐决定说服他回来好好改造果园。鲁永仓贷不到款,鲁忠齐就借钱给他;没技术,鲁忠齐就给他传授技术;农忙时,鲁忠齐和村上的其他党员就去帮他。
“今年20袋果肥和4.5万个果袋都是村支部免费提供的,自己基本上没投资啥。”说到大家的帮助,鲁永仓感激不已,“今年的苹果明显比往年好,个头也大。按今年套袋的数量,卖4万多元不成问题,这下脱贫就不是问题了。”
昔日的衰败园有了“活力”,鲁永仓的干劲也更大了,“家里的房子明天就开始维修,而且政策给补助2万元呢。”今年在脱贫计划中的鲁永仓已迎来了新生活。
在杨志平的果园里,“心急眼红”的红色牌子格外醒目。说起杨志平的果园,村里人无不“眼红”,7亩果园年年收入都在13万元以上。村委会利用他这一优势,在杨志平的果园里挂上“心急眼红”的牌子,示范带动其他村民。村里的曹明义就是其中“眼红”的一户。他经常找杨志平给自己指导技术,这几年他的果树是一年比一年好,“每次遇到问题,老杨就亲自到果园来指导。”而让曹明义更高兴的是,今年他的苹果压根不愁卖,杨志平已早早帮他联系好了果商。
“眼红”的曹明义光景是一天比一天好,4间大平房,家里现代化,用老曹的话说,“跟着支部走,光景没问题。”
“鲁家庄的‘脱贫致富\’‘心急眼红\’苹果示范园‘两园\’建设做法已在全镇开始推广,此做法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采取党员包抓贫困户的模式,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使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定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交道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鲁天龙说道。
牛武镇寺庄村开通“流动办事车”
通讯员 陈振富
“牛胀肚了,口吐白沫,站也不是卧也不是。”8月16日,正在村委会值班的蔡全兴接到村民高春风的电话,二话不说,立即开车去镇上找了兽医。
“当时以为牛不行了,蔡主任赶紧开着车走了,不一会儿带着兽医回来了,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富县牛武镇寺庄村的高春风感激地握着蔡全兴的手。
蔡全兴是村里的监委会主任。他说,今天除了高春风,还接到好几个村民需要帮助的电话,自从村里开通“流动办事车”,村民办事不用出村,当日值班的干部或党员就能代办。今年以来,寺庄村党支部积极倡议所有党员干部,通过“代办”“领办”为村民办实事。村支部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现在村委会三个干部和第一书记的私家车,都继“村村通”面包车之后成为“党员流动办事车”。
“现在村里已经形成了‘大事小事找支部,帮里帮外有依靠\’的局面,小到代买日用百货、求医送药,大到办理户口、宅基地审批等关键手续。”村支部书记宋富兵说道。
“智军,给我捎上十斤豆腐、五斤猪肉,青菜看着买上些,回来我给你钱。”跑县城至四家岔客车的李智军准备发车时,接到正在雇人栽烤烟的村民赵发利打来的电话,他让乘客稍等片刻,便立即去农贸市场当起了采购员。
在寺庄村村委会办公室,每天都会接到群众寻求帮助的电话,而且代办的干部或党员都“有求必应”。
开启“党员流动办事车”,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这也是寺庄村实行“两联系一承诺”的具体实践。“我们开通这个‘流动办事车\’,就是想给村民提供更多方便,为村民做一些实事,让大家能相信我们,依靠我们,村民日子过得好,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宋富兵拿起办公桌上“流动办事车”的牌子,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看见这种牌子的车你就挡,需要拉什么东西你就说。”
新闻推荐
“自从小李来了,村上的变化可大了,大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富县直罗镇小河子村84岁的老党员刘有才高兴地说。刘有才口中的小李,叫李冰鑫,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小李。2017年3月17日,30岁出头的李冰...
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