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来追梦 记者 刘彦

延安日报 2021-11-10 10:12 大字

?●杨吉钰在打腰鼓

近日,在安塞区文化艺术馆内,一个小伙子正在安塞腰鼓文化展示区了解安塞腰鼓的发展历史。

这个小伙子名叫杨吉钰,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在电视上看到安塞腰鼓手的精湛表演后,杨吉钰就醉心于安塞腰鼓,“当时整个人都不淡定了。大鼓大镲‘咚咚’‘嚓嚓’一响起来,那么多鼓手一起摆头甩腿,红绸飞舞,白羊肚手巾帅得不行,看着就想跟着动起来。当时那种感觉,没法用语言说清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它!

没忍住心中的悸动,终于在2016年夏天,杨吉钰从四川省巴中市出发,跨越千里来到安塞拜师学艺。他找到安塞老腰鼓手孙旺民开始学习打安塞腰鼓。

杨吉钰学习安塞腰鼓付出了很多,先后来安塞9次,每次来都要住上一段时间,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待了一个月,最短也是10天。

“安塞人打腰鼓,‘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外来学习者,那真是得长年累月地去练。”杨吉钰举了个最简单的“摆头”动作的例子,“人家看一眼,不管娃娃大人,摆出来就有那股‘能’劲儿,我是学了又学,练了又练,摆出来还是傻不愣登的感觉。”杨吉钰说,打安塞腰鼓,体力很重要,有了体力你才能打出那种狠劲、蛮劲、虎劲、猛劲。“但是光有体力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你首先得揣摩那种感觉,就是‘能能的狠’‘乐呵呵的猛’,没有这种感觉,打出来叫人看了就不带劲,感觉上就不足劲。这才是安塞腰鼓的精髓。”杨吉钰如数家珍。

听着这个四川徒弟把安塞腰鼓说得头头是道,老腰鼓手孙旺民眼里一闪一闪的。“我这个学徒虽然是四川人,因为爱打腰鼓,学起腰鼓来也是不含糊,有天赋、肯吃苦,学得也快。他现在也算是一个真正的腰鼓手了。”师傅的夸奖对于杨吉钰来说是最好的鼓励。

安塞腰鼓,打出的是陕北人民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杨吉钰而言,亦是如此。从单打到对打再到斗鼓,他打腰鼓的技艺日渐精湛。认识杨吉钰的安塞腰鼓手经常这样打趣他:只要穿上羊皮坎肩、戴上羊肚子手巾打腰鼓,不开口说话,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安塞人!

“大鼓大镲一响起来,和几百个人随着鼓点、镲声一起打腰鼓,那个劲儿,别提多美了!”杨吉钰说自己一打起腰鼓,就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

为了把安塞腰鼓学得更加通透,杨吉钰多次走进安塞区文化艺术馆去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再一次走进安塞区文化艺术馆,徜徉在安塞腰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杨吉钰依旧叹为观止,深为倾倒。“安塞腰鼓,震撼心灵哪!你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物,还有跨越千年的腰鼓石刻。包括打法上,有这么多种,不仅有刚劲和猛劲,还有文鼓和武鼓……”杨吉钰说起安塞腰鼓就停不下来。

“艺术无界。安塞腰鼓是安塞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杨吉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安塞腰鼓传播给更多的腰鼓手,特别是四川的父老乡亲。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影响身边人,让他们喜欢上安塞腰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感受到安塞腰鼓那种纯粹的快乐!”

新闻推荐

延安市农科所推广谷子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穴播技术 小小地膜有奇效 省时省力又高产

本报杨凌电(记者李欢邓志宏殷宇峰毋桐)“这种地膜能渗水,早期收集雨水能起到保湿作用,同时还可降解,不会造成白色污染,对农民来...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