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他献出一万毫升鲜血 记延安市博爱医院检验科主任邵晓明
通讯员 贺秋燕 高智 本报记者 宋伟 刘晶
他今年37岁,无偿献血25次,而今年是他无偿献血的第17个年头,献血量累计达到了10000毫升以上,他就是延安市博爱医院检验科主任、共产党员邵晓明。那么,他为何要献血,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十七年,对献血如此执着呢?
5月19日,在延安市博爱医院检验科,记者见到了邵晓明。
17年前第一次献血让他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邵晓明的家在安塞城区,他的父母都在安塞区工作,家中兄妹二人,他从小就是一个热血男儿。
邵晓明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献血是2003年在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医学检验专业学习期间,他和同学一起逛街,看到马路旁边的献血车写着急需B型血,正好他是B型血,正值热血青春的他毫不犹豫的撸起袖子献了200毫升全血,这是他第一次感受献血过程。
2004年大学毕业后,邵晓明参加工作在博爱医院检验科负责全院血液管理,当他看到有些危重患者急需血液救命,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每年最少献血1次以上的献血计划。
给患者配的是自己献的血让他更加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检验科大夫,他深深知道血液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然而,让他更加坚定献血行动的是这样一件事:
2006年8月的一天,邵晓明正在值班,有一位危重患者需要输血,他发现配的这袋血竟然是自己献的血,献血者、配血者、发血者都是自己。最后得知这位患者痊愈出院,那份感动、自豪、责任感从内心涌起,他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献血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他也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从这以后,邵晓明与无偿献血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一年献一次有时一年两次,他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下来。2014年3月,他第一次带着3岁的女儿走上了献血车,让女儿感受父亲献血的全过程,并了解了献血的相关知识。他说,等女儿长大后也让她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家人也非常支持他,女儿经常自豪地说:“爸爸是个献血英雄。”
热血筑成生命的丰碑影响了一大批爱心人士
在献血宣传中,邵晓明无声的行动,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身边的人知道他年年献血的情况后,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在单位组织集体无偿献血的活动中,他所在的科室人员献血率及献血人数连续5年名列全院第一。2019年5月,当他得知单位职工患病,急需血小板,而延安市血小板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主动为病危的患者无偿捐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
在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延安市血液库存严重告急。在这危急关头,博爱医院领导发出无偿献血倡议,邵晓明立即组织和发动全院医疗工作者积极投入献血工作,短时间内就有80多人报名。由于当时正值疫情期间,为保证大家的安全,他合理安排每天抽取几名血型相同的献血者去献血,整个2月份博爱医院累计献血7800毫升,他个人献血400毫升,保障了当时延安市临床用血。
“献了这么多年的血,身体有没有不舒服、会不会吃不消?”邵晓明说,身为医生,他自然非常清楚献血对身体没有害处,而且还有益健康,自己参与了25次献血,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我们血液的细胞,会随着我们的新陈代谢不断地生长,然后慢慢地衰老,排出体外。倘若任由这些血液细胞白白衰老,还不如捐献出来,给那些急需的病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把无偿献血这件利己利人的事坚持做下去。”他说。
“生命重于泰山,大医才能精诚!”邵晓明始终将这句话牢记于心。自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在自己负责的临床输血岗位上,博爱医院没有因为在血液供给和输血技术上出现一例问题,全力保证了每一位输血患者的安全。
“我是延安人,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为延安医疗事业献出我的热血、生命和全部力量!”邵晓明这样说。
新闻推荐
“延塞新型快速干道对于加快延塞一体化进程、推动安塞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快延塞新型快速干道建设,让安塞老...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