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送延安 安塞“河长制”的探索实践

各界导报 2020-04-02 01:28 大字

记者陈雪

“通过河水治理和土地流转相结合,土质变好了,河水变清了,还吸引来了企业项目。”3月23日,在杏子河枣湾段,该河段河长、枣湾村村支部书记高玉红说,在河长制的推行下,村民们已经从中受益。

在高玉红的印象中,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过去没有产业支柱。眼前的这条河流昔日经常堆放着垃圾,河水并不清澈,连让牲畜直接饮用都不敢。河道周边的土地质量也不高,往年种植的山桃树效益不佳。

这条河流是杏子河水环境的缩影。

安塞地处延河上游。杏子河流域总面积1486平方公里,其中安塞境内流域面积就有610.7平方公里。2018年以来,面对延河水质恶化、出现劣Ⅴ类的严峻现实,安塞区委、区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扛起保护“中国革命母亲河——延河”的责任。延河管护问题本质是水,问题在岸,从根子上讲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

安塞区由此确定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河长办(区河道管理站)为常设机构,落实编制20名,由11名区级河长牵头,每条河流确定1名河道专管员,由区河长办垂直管理。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坚,延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稳步实现“一河清水送延安”,探索出一条以水污染防治为抓手,统筹城乡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枣湾村的岸绿、水清、堤固,便是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水流域综合治理做的“文章”。据安塞区水务局副局长赵世宝介绍,原来枣湾村河水水质差、盐度高,长期采用地下咸水灌溉,造成土地板结硬化、产能降低。通过控源截污、疏浚清淤、坝库补给,以及对218亩的农田改造流转,水污染防治与河道整治、绿化美化等有机结合,实现了杏子河流域安塞片区的水土共保共治。

2019年,陕果集团采摘园落地枣湾村。“作为河长,我每天要巡河,确保污水不排放、垃圾不乱扔。”高玉红说,原来每亩60元至110元的土地租金,如今涨到了500多元,84户村民不仅直接从中受益,还可以获取劳务收入。

在“河长制”的探索实践中,安塞按照“打通主动脉、疏通微循环”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施策,完成了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运行系统改造和扩容提标、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工程,建成了镇村小型污水站15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基本实现了集中排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对承担延安市区50万人饮用水源的王瑶水库、承担安塞城区8万人饮用水源的马家沟水库等集中式水源地加强监管,划界定标,落实专人定期巡回检查。

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表示,目前,安塞为保证污染防治各项措施任务的落实,已累计筹措资金6.4亿元,其中整合捆绑延河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农村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5.1亿元。在区财政运行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列支1.3亿元,足额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污染防治项目需要,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用。

“我们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护河队伍。”任高飞说,安塞严格执行河道管理巡查检查常态化,切实做到河长有巡查、巡查有记录,问题有反馈、反馈有整改,以制度固化成效。

如今的延河安塞段,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河道干净整洁,消失多年的青蛙、泥鳅在河里畅游的情景并不罕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河、景观河。

新闻推荐

岗位学雷锋 抗疫当先锋

3月份以来,安塞区供电分公司组织广大党员和青年团员立足岗位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通过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引导客...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