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答卷 安塞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延安日报 2020-03-24 11:38 大字

南沟村新型公寓式酒店

农户在花棚内为顾客摘花

通讯员 郝莉萍 本报记者 朱佳雨

今年以来,安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57”标准和“六个精准”要求,紧紧围绕“村村过硬、户户过硬”这一目标,持续用力抓整改、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全力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决定性成效。目前,安塞区55个贫困村整体退出,4132户12668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9.2%降为0.67%,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这是一份高原的“幸福”答卷。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演绎着安塞区从贫困到脱贫的华丽蝶变,凝结着各级帮扶干部和广大群众倾力投入、奋力拼搏的辛勤汗水。

“三变”改革促脱贫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园区,漂亮精致的木屋酒店,趣味十足的花样迷宫、梦幻多彩的儿童乐园……

如今的南沟村已经成为安塞区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延安市广大群众体验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个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的“三难”贫困村。

2015年,安塞区高桥镇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张维斌回乡创业,他在南沟村建造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通过高桥镇政府与南沟村党支部的大胆尝试创新,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将南沟全村2.25万亩撂荒地、沟洼地、滩涂地和山林地折股量化,投入到村党支部领办的南沟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资源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到公司。2015年,南沟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建成了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利益分配比为村民占49%、公司占51%。

今年61岁的村民邵爱虎腿脚不便,妻子视力不好,他们二人都是残疾人,光景过得很艰难。可是邵爱虎却经常笑容满面,他不仅有苹果产业,还有固定分红。他和妻子进入扶贫务工队成为工作人员,做保洁、种树苗,工作时间自由灵活,一个月能收入4000元。“以前种地一年最多能挣2万元,现在分红的钱加上我们俩的务工钱,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邵爱虎说道。

如今的南沟村,每家每户都有长短产业,人人身兼多职,每人每户至少入股一个合作社,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园区工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务能力在园区务工,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多元、稳定、持续的增收渠道。

随着南沟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南沟的旅游项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南沟旅游。南沟村村民搭乘“生态游”“乡村游”的全域旅游快车,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园区从正式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南沟村被延安市旅发委授予‘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荣誉称号。”南沟村主任科员张光宏说道。

南沟村坚持“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权改革的新路子。从“三难”到“三变”,从偏僻落后的穷苦山沟到延安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村,从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贫困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的新农村,南沟村真正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

农旅融合振乡村

3月20日,在安塞区沿河湾镇贾家洼村花卉种植园区里,花农汪宝挥汗如雨地采摘非洲菊。“我现在采摘好,要送到采购商那里,他们订购了200扎(1扎10枝)。今年的花比去年长得好,销路也比去年多,我虽然每天在蒸笼一样的花棚里待着,可我心里也像这花棚一样温暖。”汪宝笑着说道。

“因为我们园区的鲜花品质优良,价位适中,现有的几个品种除满足周边市场及游客采摘外,还与西安的瑞禾园、延安的齐齐花卉等5大花卉销售企业签订了长期订单。从销售价格来看,以玫瑰为例,每座温室可种植玫瑰12000株,每株玫瑰年产花15枝,每枝市场平均售价1元,棚均年收入18万元,净利润13万元。实现了产品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成功转变。”沿河湾镇副镇长魏飞介绍道。

据了解,贾家洼花卉种植园区总占地面积460亩,有日光温室89座,新型日光温室16座。主要种植品种有玫瑰、非洲菊、百合、草莓、火龙果、葡萄、香蕉、凤梨。新型温室都是采用全钢架结构建设,棚内温湿度可自动调控。建设一个大棚的成本在30万元左右,种植花卉一年的收入将近20万元,一年半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不仅如此,该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领头羊”的作用,将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边墙、贾家洼、碟子沟三个村的33户贫困户全部以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入股公司,连续三年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3年后,可自主选择资金去留。此外,园区常年可提供就业岗位20个,年临时用工量在800个左右,优先聘用本村和周边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近年来,由镇上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众康农产品经销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的综合性示范园区,采取“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与安塞惠农惠民专业联合社、刘党益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马家沟、白家沟等9个村的110户产业大户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解决了农户无渠道销售难、无品牌增值难等问题,变农民“单兵作战”为“抱团取暖”,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信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企双赢。

特色大棚保增收

陕北大地春色渐浓,在高桥镇宋庄村的果蔬大棚里,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村民刘红正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着,鲜红的小草莓散发出诱人香味。他笑着说:“这棚草莓是奶油味的,味道香甜,吃一口能感觉到奶油的香味,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每天来大棚采摘的人络绎不绝。”

刘红可是种植草莓的专业大户,从2013年开始,他将两座蔬菜大棚改种成草莓,多年的种植经验加之细心管护,他的两棚草莓不仅色泽诱人,更是收入可观。

“草莓的采摘期很长,从当年11月中旬开始一直能采摘到第二年8月份,去年的草莓苗子不好,早早就下架了,我去年收入了8万余元。今年的草莓苗子好,草莓口味酸甜刚好,按照一斤50元的价钱算,收入肯定比去年多。”提起一年的收成,刘红笑开了花。

因宋庄村依国道而建,“马路经济”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方式。针对群众在马路边销售不安全、销售价格不统一的现状,高桥镇筹资120万元,建起了宋庄农产品销售市场,并拿出专项资金为沿线村庄设置了环境卫生保洁岗、市场秩序管理岗、产品质量监督岗、产业技术指导岗等21个公益性岗位,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为贫困群众免费划拨6个销售摊位,可供12户贫困群众同时销售农产品,实现长效盈利。

按照“短期能脱贫、中期能巩固、长期能致富”的思路,该镇积极推行“一村发展、多村联动”扶贫开发模式,以宋庄村为核心,带动了沿线闫桥、郭砭等4个村的棚栽业快速发展,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有效解决了该村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同时,也为沿线5个村的水果销售搭建了平台,实现了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的目标。

截至目前,高桥镇共发展温室大棚596座,其中草莓、小瓜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棚以上。35户贫困户群众种植大棚,棚均收入达10万元,特色果蔬种植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文旅富民助脱贫

安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既有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又有多彩的民间文化和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陕西唯一拥有“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和“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是黄土文化的聚集地。

浑厚悠远的陕北民歌,激昂欢快的唢呐演奏,诙谐有趣的小戏表演,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办西营村的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独具陕北黄土风情的表演赢得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依托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将文旅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把西营村打造成一个极具陕北特色的曲艺演出基地,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文旅产业辐射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把产业园区这个‘聚宝盆’变成群众手中的‘金饭碗’。”金明街道办工作人员说道。

据统计,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建成以来,共计演出128场(演出内容为安塞腰鼓、陕北说书、民俗舞蹈等黄土文化剧目)。日接待游客量平均达4500余人,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2018年9月23日成功举办了延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除了日常表演,陕北信天游大舞台还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培训、志愿者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宣传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培训优势,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建成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不仅能听咱们陕北的民歌,看腰鼓表演,有时候还能见到外地来的演员给我们演出,我还在这听过大型音乐会的演奏呢!”当地村民说道。

此外,通过产业园的辐射效应,直接带动了23户贫困户28人实现了就业增收,并引导鼓励群众改造民居发展农家乐、电子商务、手工艺品店以及陕北杂粮小吃和小作坊20多家,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安塞区依托生态、区位、文化特色优势,重点打造的西营“陕北信天游”演唱村、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和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三村一园”,着力展示安塞区的腰鼓、剪纸、绘画、曲艺、民歌五张文化名片,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感受鼓乡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文农旅融合促发展促脱贫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就想多出点力,就想多干点活” 安塞雷霆应急救援大队武汉战疫速写

●队员搬运救援物资通讯员马志青本报记者乔建虎干雄焱驰援武汉,连续十多天的劳累,韩彦龙的痛风发作了。疼痛难忍的他不...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