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幸福新时代 安塞区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蓝天白云下的安塞城区
●自来水接到家门口
●村民的惬意时光
●河滨公园一角
●整齐的安置房小区
通讯员 郝莉萍 本报记者 朱佳雨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百姓至上。
一条条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一条条自来水通到家门口,一条条电缆、网线连到家门口,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一张张保障卡暖人心扉,一项项重大决策,一件件惠民实事,一组组“幸福”数据,舒展开鼓乡儿女的笑颜,百姓喜乘“幸福号快车”,向全面小康进发。
近年来,安塞区立足撤县设区带来的体制、经济、社会三大变革,确立“市区同步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主线和“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发展战略,聚焦“三场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区域经济实现了从破茧重生到民富区强的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实现温饱到极大丰富的跨越;社会事业实现了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的跨越。给力的“民生套餐”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让幸福更有“质感”。
幸福,来自社保服务的日益便捷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地飘落在鼓乡大地上。厚厚的积雪,阻挡不了全区劳动保障信息员的工作热情。
白坪街道办大西洼村的劳动保障信息员张启军一大早就来到了郭强家的炕头,“快先吃饭。”郭强一边招呼张启军吃早饭,一边去拿自己的农保资料。俩人吃着陕北的稠酒、油馍馍,不一会就缴纳了保险费用。
“以前,交个农保要跑十多公里,到街道办等候排队缴费,有时候材料没带全,只能白跑一趟。现在坐在家里就把事情办好了,太谢谢我们的劳动保障信息员们了。”郭强开心地拍着张启军的肩膀。
“快别客气,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村民完成参保信息查询、缴费信息查询、生存人员认证、缴费档次变更、参保登记、农保缴费。每半年一次的生存认证,对行动不便、年纪较大的村民来说很难按时完成,现在有了我们劳动保障信息员上门帮助,效率能快很多。”张启军说道。
张启军仅仅是全区117个行政村200名劳动保障信息员的一员。据了解,近年来,安塞区人社局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标准,提升社保服务,通过聘用劳动保障信息员,补贴被征地农民城乡养老保险、强制缴纳工伤保险、简化慢性病门诊补贴申报手续等一系列惠民措施,让该区群众得到最大的生活保障,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安塞区人社局结合脱贫攻坚公益岗位开发,推进服务向基层延伸,搭建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在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有效促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社保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幸福,来自医疗卫生的全面保障
“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高血压、心脏病、类风湿这些慢性病的,快去卫生院,区里派专家集中办理慢性病报销卡了。”近日,沿河湾镇茶坊村党支部书记白光荣带着干部们,逐村提醒患慢性病的贫困户赶紧去办卡。
有了慢性病报销卡,贫困户不仅看病优先,而且门诊病就医实际报销比例达到了90%,还能直接进行医保结算。
最近,建华镇寺沟村村民汪四女刚办理了慢性病报销卡。汪四女告诉记者,自己因患有心脏疾病不能干重活,2013年,她的丈夫也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家里还有3个年幼的孩子。“干不了活,挣不来钱,每年两三回的住院治疗,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提起当年因病致贫的日子,汪四女仍心有余悸。
“2015年,政府将我家识别为贫困户,还给我们申请了慢性病报销卡,现在一年下来能省下不少看病的钱,帮我大大减轻了医疗负担。日子虽不是特别富裕,但我们已经很开心了。”汪四女笑吟吟地说道。
在安塞区,像汪四女一样的贫困村民还有很多,他们看得起小病,看不起大病,很多人更因没有住院病历,无法申报慢性病门诊补贴。安塞区对症下药简化贫困群众慢性病门诊补贴申报程序,只要有门诊病历和诊断证明就可以申请。
因病返贫成为扶贫工作中的“拦路虎”,安塞区通过财政的投入,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让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据了解,安塞区为了切实提高贫困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出台了《延安市安塞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贫困人口慢性病管理办法(试行)》,从区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将符合门诊慢性病申报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畴,从2017年以来,累计审核发放慢性病卡2544张,减轻了2000多户贫困家庭的负担。12月7日,一篇文章题目为《慢性病可以申报啦》的文章在安塞人民的朋友圈中传播,为了让群众知晓慢性病保障政策,安塞区大力宣传,通过安塞电视台、安塞发布、网上办事大厅微信等媒体长期开展宣传,还利用市集集中开展宣传、各镇(乡、街道)工作人员入户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幸福,来自实现了应保尽保
“真的没想到,政府给咱每年补贴1200元养老保险,我再交一点就和城里人每年交得差不多了。”说起2天前头一次去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事,31岁的李星星便乐开了怀。
李星星是白坪街道办郝家窑村的村民,2011年他家的田地完成了征收,按照当地政策,安塞区人社局每年为其缴纳1200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加上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将来,他的养老金发放数额可以达到当地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同等水平。
“在安塞区,还有很多像李星星这样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安塞区城乡居民养老经办中心主任李建富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容提质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安塞区被征地农民日益增多。为了让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保障,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安塞区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
该政策规定,对所有集体土地由国家依法征收,导致人均耕地少于0.4亩,且在征地时依法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辖区农民均纳入社保范围。
“工伤保险是工人的‘保护伞’,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不至于陷入困境。”来自安塞区平桥镇老洼界村的谢海宏领到了工伤保险金。2016年5月,谢海宏被安塞荣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聘用,在单位上班时不慎被砸伤致颅脑损伤、胸骨骨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安塞区人力社保局判定该事故属因公负伤。
“好在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了项目参保,64万元的治疗费全部由工伤保险兜底,这让我们一家吃了定心丸,也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谢海宏说。
安塞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经办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建筑业是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工伤风险较高的行业。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参保意愿低,农民工发生意外后,常常无法落实工伤保险待遇。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从业人员权益、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安塞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实施按建设项目参保。根据规定,安塞在建的建筑工程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合同价款)的万分之十一核算缴费基数,在项目内职工全员参加工伤保险。
幸福,来自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
隆冬时节,航拍腰鼓山,湛蓝的天空下,群峦苍雄,条线清晰的山间步道,干净整洁的河畔广场,悠然散步的人群,勾勒出幸福之城鼓乡的和谐画面。
不少细心的市民朋友悄然发现,如今的安塞区,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正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已件件实现。
“以前房子一下雨就漏水,一出门脚上就踩泥。通过环境整治,房顶给我们修好了,院子内外用砖铺了,土马路变成了柏油马路,现在环境真的太好了。”这是安塞区沿河湾镇白家沟村村民张文有对新农村的最大感受。
六十多年来,张文有住在白家沟村,他见证了白家沟村从一个贫困乡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现在的白家沟村白墙黛瓦,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宽敞平坦的道路蜿蜒曲折,两旁花草沿路而开,新建的休闲广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置身其中,青山环抱、鸟语花香,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与以前的脏乱、破旧、毫无生气的小拐沟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白家沟村依据村治理、户实施的思路,从里到外,从厨房到屋顶、院墙、巷道,再到公共设施、广场建设、花带上路,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让村庄变得美丽宜居。
今年七十多岁的赵如英在白家沟村生活了将近六十年,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通过辛劳付出将几个儿女送出大山。现在孩子们想将她带到大城市享享清福,看看大城市的美丽与繁华,可赵如英哪都不想去,“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况且白家沟村现在生活方便,环境又好,闲着无聊和几个老姐妹坐在休闲广场唠唠嗑,我哪也不想去。”赵如英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近三年以来,安塞区累计投入1.25亿元,实施贫困村“油返砂”路改造34条、286.88公里,全区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100%;投资3281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33处,解决了3.8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全区农村安全饮水达标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
不仅如此,从2016年以来,安塞区先后建成惠泽园、聚福园等11个集中安置社区。截至目前,安塞区共有2523户854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房。其中集中安置2406户,占搬迁总户数的95.4%;分散安置117户,占搬迁总户数的4.6%。“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全部完成。
新闻推荐
●汪宝宝在手机上操控大棚卷帘本报讯(记者苏舟刘阳)“有了这个机器人,我在任何地方都能管理大棚,不仅方便,还节省了人力。...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